地面气象观测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2023-06-14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局邹福玉覃南珠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局 邹福玉 覃南珠
前言
农业生产过程中,及时获取准确的气象预报,可以降低经济损失,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为农民带来的较高收益。故此应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的运用要点,融入自动化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建立功能多样的观测系统,保障气象观测的有效性,农民可以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促进玉米植株稳定生长,保障种植效益。
1 地面气象观测
1.1 含义
地面气象观测出现时间较早,观测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以观测平台为载体,在现代化仪器、技术的作用下,精准观测天气,了解地面大气变化特点,及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同时,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和设备得到改善,观测精度进一步提升[1]。据研究结果显示,地面观测技术最早出现于欧洲地区,借助于当时先进的气象仪器,建设功能多样的气象观测网。进入19 世纪,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脚步加快,对传统观测网进行调整,并建立气象台站网,逐步发展成地面观测技术。
1.2 主要观测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内容包含:专业观测、气候观测、天气观测、专项观测几个内容。具体而言:专项观测,利用专业化设备观测云雾物理、大气污染、臭氧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观测方法和设备。天气观测,能够满足气象情报交流的条件,多角度分析某个区域的天气,做出准确的预报。气候观测,具体观测时间和次数各个国家规定不同。
2 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
2.1 水分
玉米种植期间,若想达到高产的目的,农户应重点管控玉米地的水分,遇到干旱及时补水。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若667m2的土地可以生产500kg 的玉米,则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需要400m3左右的水资源[2]。就目前状况而言,玉米播种期至出苗期所需要的水量约占总水量的3%~5%,土壤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进入出苗期,田间水量为60%,以此满足植株根部发育的需求。
2.2 温度
玉米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适宜的温度能够明显提高玉米的产量,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效益。玉米生长过程中,最佳温度为10~25℃,若当地气温未在这一范围内,将抑制玉米的生长速度。同时,玉米属于喜温农作物,温度关系到植株的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温度6~7℃左右符合玉米种子的萌芽条件,而若种植温度不超过10℃,将导致出芽速度缓慢。此外种子还会受到细菌的侵扰,极易出现缺苗、腐烂等现象。以北方农村为例,玉米种植时间多在春季,要求土壤温度在10~12℃在之间,土壤厚度在5~10cm 左右。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将≥10℃作为区划指标,明确玉米最适宜生长的区域,如表1 所示。
表1 玉米气候区划指标
2.3 光照
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若有充足的光照,可以在保证玉米品质的基础上,加快生长速度,而若光照未能满足要求,则不利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具备良好的光照条件,能够积累更多有机物,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
3 影响地面气象观测的因素
3.1 虹吸雨量器问题
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虹吸雨量器常常出现故障问题,如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出现突跳、滴水划平线等问题。对此技术人员应查看虹吸管是否存在漏气现象,并仔细清理虹吸管。
3.2 温度表液柱中断
地面气象观测期间,需要借助于被动式感应器完成观测工作,主要由气压表、温度表、雨量器等组成。其中温度表极易出现液柱中断现象,对此可以通过加热法、撞击法解决这一问题[3]。
3.3 日照纸问题
日照纸涂药环节,若操作人员忽略对细节的关注,导致环换纸难度高,将会影响地面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日照纸展开感光试验,重点检查涂药面,之后按照要求更换纸张。
4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现状
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观测技术、方法、仪器,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其中常规“六要素”测量方法运用较为广泛,主要采用接触式观测方式,在被测量物质中放入传感器装置,如铂电阻气温传感器,主要借助于金属铂的基本性能,精准测量温度,而硅压阻气压传感器,则运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另外,“云、风、天”观测主要采取人工目测的方式,但此种测量方式操作过于复杂,并且极易受到人工因素的影响。鉴于此,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将自动化技术融入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测量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具体而言:蒸发测量融入超声波测距原理,实现持续化测量,并利用温度补偿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辐射增热测量采用补偿法、测温法;日照测量方法为对比法、直接测量法等。此外,部分传感器运用效果一般,发展缺少完善性,如大气压测量、环境湿度测量,利用铂电阻通风干湿表进行测量,但无法在0℃环境下运用[4]。
5 地面气象观测对玉米种植的积极影响
5.1 保障玉米种植效益
进入现代化社会,农业领域发展方向发生改变,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玉米种植更加科学化。玉米种植过程中,展开地面气象观测,能够帮助农民明确种植最佳时间,确保气候特点符合玉米发育要求,以此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相对于其他农作物,玉米适应能力较强,但种植环节呈现复杂化特点,农户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以此保障种子发芽期间具有充足的热量。以北方玉米种植为例,种植时间多在五一前,若种植区域地势平坦,优先选用机械播种方法,而若地势坑洼,则采用人工种植方式。种子种植结束后,需要覆盖保护膜,并且种植期间,严格管控种植密度[5]。
地面气象观测期间,利用新型传感器检测玉米种植地土壤水分、光照时间、温度等参数,之后精准向控制平台传输检测数据,再将实测数据、预期数据相对比,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立刻通知农户,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降低玉米种植效益。同时,还能观测种植区域的土壤温度。采用移动地面观测技术,实现在特定地点观测,获得的气象数据更加准确,可以将环境监测传感器和气象传感器安装于交通工具上,移动更加方便。此外,观测玉米种植温度时,相关人员应从多个角度入手,重点考虑气候环境、种植区特点、地势、降水量,并且由于玉米对光照要求较高,应立足于当地气候变化特点,选择最佳的种植地点。
5.2 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果
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地面气象观测方案,能够预报未来几天内的气象状况,帮助玉米种植户提前采取灾害应对措施,促使防灾减灾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不仅可以保障玉米种植效益,还可避免农户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农业气象灾害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并发性的特征,夏季极易出现干旱、洪涝灾害,冬季易出现霜冻灾害,而春季和秋季易出现冰雹灾害。只有提前掌握气象变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方案,才能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如在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了解影响云层变化特点,精准判断干旱时间段,之后通过人工降雨或补水等方式,满足玉米生长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云的观测技术可以测量云水含量、云的状态、云量、云底高、云谱分布等,最早采用可见光成像测量技术,但无法测量夜间云的全部信息,难以保障气象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逐渐运用红外成像测量技术与激光云高测量技术,其中红外技术常常受到气溶胶和水汽等因素的影响,比较适用于测量黑色的云。
此外,能见度测量技术也属于测量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散射式、摄像式、透射式等测量技术,其中摄像式能见度测量技术主要利用数字摄像机,气象观测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此外,地面气象观测能够精准测量湿度、风速、气温、风向、气压等,为农户提供可靠的数据。观测气温时,采取金属铂电阻测温方式,或者红外测温、热电偶测温技术;测量气压时,利用石英振梁和振筒气压仪;空气湿度测量时,运用吸湿法、热力学测湿法,主要利用露点仪;观察风速和风向时,采取机械转动式方法和压力测风技术;降水测量时,利用翻斗式测雨技术。不仅如此,还可利用地基遥感气象观测技术进行观察,此种方式包含被动式遥感和主动式遥感。
5.3 推动农业领域健康发展
玉米等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生长发育期间都会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不仅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还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与农业领域未来发展关系密切。通过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借助于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能够为农民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科学确定播种时间、灌溉量等,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为农户带来更多效益的同时,推动农业领域健康发展。近年来,地面气象观测逐渐向技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融入了先进的气象观测仪器,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其中地面气象传感器属于主要设备,分成风向、降水、温度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又分为半导体电阻、金属电阻、流动温度传感器等。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可以快速收集气象信息数据,为农业健康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由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不断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水平,引进新型观测设备,可大幅度提升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做到趋利避害。并且及时预报气象灾害,可以帮助农户调整农作物种植方案,防止产生较高的经济损失。若经地面气象检测发现,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地温度明显下降,并出现冻害天气,农民应根据不同的玉米品种和热量资源,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案,并时刻关注气候变化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如低温年,选用早熟玉米品种;高温年,选用晚熟品种,降低不良气候带来的影响。不仅如此,玉米种植期间,农户应注重田间管理工作,为玉米植株提供充足的生长条件,低温天气多铲蹚,调整水热气候条件。
5.4 精准检测并分析气候条件
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利用气候检测、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全面观测,获得精准的气象信息,便于农民及时掌握当地气候变化特点,调整玉米种植方法,提高种植的科学性,获得更高的种植效益。玉米田间管理期间,种植户应根据近阶段降雨量情况,灵活调整灌溉量和灌溉次数,以此保障灌溉的科学性,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科学化进行地面气象观测,能够为种植户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和图片。
现阶段,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呈现方式为文本格式,而为了便于人们观看和分析,更加直观地分析气象变化特点,为玉米种植提供更多可靠数据,相关人员应对观测数据展开预处理,以计算机图形方式展现,其中可视化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流程为: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转变成图形或图像,之后呈现于屏幕,数据格式转变成栅格结构空间数据,如图1 所示。当前可视化技术主要运用于气象观测领域,通过将气象数据转变成图像,了解数据的变化规律。
图1 栅格结构
此外,为了做到综合或地理显示不同的气象要素,提高玉米种植的科学性,需要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视化处理期间,采取数据分层的方法,分成温度层、降水量层、地图层等,可以单独读取和计算每层数据,农户能够通过操作界面,快速了解天气情况,同时增设通明度调节功能,实现对不同组合数据的分析。地图层处于最底层,与纹理映射原理相似度高,根据地图网格轮廓边缘坐标,精准计算数据差值,确保预处理数据与网格数据相一致。温度层主要根据土壤温度绘制,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温度层颜色由紫色转变成红色,便于展开系统化分析。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层,利用颜色编码方式绘制,降水量最小值为0mm,相对湿度范围0%~100%。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常常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近年来气象灾害频繁,给农民造成了较高的经济损失,制约农业发展脚步。鉴于此,需要重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灵活运用各种观测技术和设备,保障气象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以玉米种植为例,地面气象观测期间,应重点观测温度、降雨量、温湿度等气象,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