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陪伴,让孩子收获内心的宁静
2023-06-14邹孝听
邹孝听
“如果孩子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越走越远怎么办?”“先不要着急,关注一下孩子的异常情绪,与TA进行深度交流,请相信真诚且有态度的心理陪伴,能让孩子收获内心的平静。”元和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顾苏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采访结束后,她表示一会儿有一名六年级的学生通过班主任预约了心理咨询,这说明心理老师的陪伴产生了积极作用。
《现代苏州》:您觉得和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相处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顾苏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越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在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低年级的新鲜感、不自律到中年级的“情绪转折”“学习困扰”,最后到高年级的“升学压力、青春叛逆期”,以尊重为前提的相处,会帮助我们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更加客观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更加理解孩子的需求,适时作出引导和问题建议。
其次是共情,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体验,能够换位思考。共情是有效倾听和沟通的基础,我们多一份共情,可以为孩子多提供一个宣泄情绪和寻求支持的途径,成为孩子在学校里的重要伙伴,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还有无条件积极关注。它是指我们对孩子的关注是没有要求的,即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注意到你。现实生活中,我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将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好成绩也日渐成为我们对一个孩子会投去欣赏与鼓励的重要评判标准,以至于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只能通过一些不合理的手段比如破坏课堂纪律,来获得老师的关注,从而寻求自身价值感的体现。只有我们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才能帮助一个孩子建立自信心。
《现代苏州》: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您怎么看待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如何和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
顾苏琳:著名校长李镇西曾说:“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如何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现在有不少家长因为各种原因,对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给予的期望太高太多,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更是孩子一生的起跑线。
家庭教育在孩子进入校园之前就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孩子进入校园后,校园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需要转变角色,积极配合补充校园教育。校园教育想要和家庭教育形成1+1>2的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并信任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获得家长对校园教育的认可。校园要为有需要的家长针对性地给出建议,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环境。
《现代苏州》: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处事态度和方式不尽相同,怎样找到彼此舒适的沟通方式?
顾苏琳: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处事态度和方式不尽相同,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能多说就多说,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引导习惯养成和意识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增强自律。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能少说就少说,在沟通过程中要注重对孩子感受的回应和接纳,在他们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建议和帮助。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尤其对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能不说就不说,我们要相信支持孩子,在孩子倾诉和抱怨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倾听,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用客观描述性的话语进行表达,给孩子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现代苏州》:与孩子们相处时有让您抓狂过的瞬间吗?
顾苏琳:当然,老师也是普通人,抓狂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孩子们上心理课的时候不遵守课堂公约,比如课堂讨论很大声,但是又没有人举手发言,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知识欠缺、不敢表达、事不关己等课堂逃避应答现象时。
《现代苏州》: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作为老师,同样会有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您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顾苏琳:身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出现最多的情绪是愤怒和失望,这类情绪的产生多半与我们想急切改变学生的目的有关。因此,当我们情绪失控时,要摆平自己的心态,放下想改变学生的心态,允许学生犯错,放低对学生的期待,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采用过程性评价,用表扬代替批评。
当自身出现负面情绪后,可以采用深呼吸、倾诉、运动等方式及时发泄情绪,另外要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区分开,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定期奖励自己。
《现代苏州》:您如何看待欺骗、校园霸凌等问题?
顾苏琳:目前,欺骗、校园霸凌等问题发生得愈加频繁且低龄化,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多方面。首先是学生个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容易受同伴、网络影响选择不恰当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其次是家长层面,家长的过度管教、放任或宠溺,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这类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然后是学校层面,学校没能创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以及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疏导工作,将对问题双方产生心理伤害;最后是社会层面,社会上各类欺骗、校园霸凌的媒体报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想要减少或避免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干预。
《现代苏州》:大多数小学生的父母以及老师都是“独一代”,如何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顾苏琳:对于“独一代”来说,要想完成从“子女”到“父母”或者是“老师”的角色转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我之前也听过一些案例,就是独生子女做了父母之后发现自己的父母把对她的关注点转移到她孩子身上后内心无法接受而产后抑郁的。对于“独一代”的老师来说,以前是众星捧月,现在要求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同时兼顾学生、家长以及领导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就得不到体现。
在我看来,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无论在哪儿,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中,关系建立的需要是源于我们对他人有需求,只有有需求,关系就必然存在。平衡关系,其实就是在平衡需求。因此,想要平衡好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平衡好需求的来源,即哪些是自我可以满足的,哪些是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取一部分的,又或者,哪些是只有他人那里才能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