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
2023-06-14杨宜勇黄燕芬
杨宜勇 黄燕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大多数国家现代化的普遍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位一体”的显著特征,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于一身,自成体系、相辅相成。实现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显著特色,全文将充分展现其推理过程和内容阐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深刻体现了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业工作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自我扬弃与积极深化。伴随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既是其内在要求又是其外在表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既是对劳动力要素“尽力而为”的利用,也是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的具体要求。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简单追求实现充分就业就放弃对就业质量的把控,也绝对不能以追求就业质量为借口而忽视就业岗位的短缺,而必须“量力而行”地提高就业质量。
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就业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
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也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人民的责任。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使人民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就业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由十四亿多人的国情天然决定的。人口众多必然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也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就业压力,这是中国最突出的基本国情。人口规模巨大确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模式,因而其经济社会发展途径与系统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顺利实现这么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推进这样就业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贡献。
高度重视就业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追求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就业乃民生之本。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十分巨大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大约意味着有400万左右人的失业,这相当于克罗地亚全国的总人口。因此对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我们绝对马虎不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3]。全国上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主动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提供质量更优和覆盖面更广的就业服务,创造条件更好的就业环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即使是在过去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三年,由于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保持三年平均4.5%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2%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就业形势整体稳定:2020年和2021年年末的全国就业人员分别为75064万人、74652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7746元/人、146380元/人。2022年的统计数据没有正式公布,但是各种迹象表明也是基本稳定或略有上扬的态势。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 5.2%、5.1%、5.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1186万、1269万和1206万人。而这三年第四季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52、1.56和 1.60,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要素供需总体保持基本平衡[4-5]。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仍然处恢复之中,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稳就业工作仍需加码。一是重点人群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我国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较高,且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青年人顺利从业就职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二是农民工就业也需要重点关注,尤其是当前我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偏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三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完全恢复,部分行业以及市场主体虽然在逐步复工复产,但是用工需求的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部署,特别是前不久召开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做好稳就业工作,全面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些都为做好2023年度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劳有优酬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绝对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当前必须通过着力建设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在发展和奋斗中不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业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作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全民”,要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并且凭借自己的贡献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改革的成果,绝对不能把任何一个群体甩出去不管。众所周知,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这里面不仅有一个率先致富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先富带后富的问题,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这1亿农村脱贫人口的生产发展和收入提升。
劳有优酬离不开劳动力的自我提升和努力奋斗。劳动创造一切,就业实现价值。劳动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是幸福的源泉。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劳动就业本身也需要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形态与平台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抓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工会、入工会和维权服务工作,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
体面劳动特别强调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充分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体面劳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很好地避免劳动或者就业的异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1]40。”为此,全社会都要扎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切实维护和发展劳动者利益,充分保障劳动者权利。我们要坚持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全力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所有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从劳有所得到劳有优酬,展现的正是新时代体面劳动不断提升的基准线。即使在过去新冠疫情流行的三年,
中国的体面劳动也取得新的进展。2020年和2021年年末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834元 、47412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131元、 18931元;其中,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分别为4072元、 4432元。与此同时,这三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鎮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 45638万人、4807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54244万人 、5479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 34423万人、136424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21689万人 、229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6770万人、2828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 23546万人、23851万人[4-5]。2022年也是基本稳定或略有上扬的态势。2023年我们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职工劳动报酬,推动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认真有效做好职工权益维护工作,着力维护好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城市困难职工等群体合法权益,不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努力使他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三、劳动是光荣而神圣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富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代化
劳动光荣,劳工神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犹如美好生活一体之两翼,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既需要“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需要“知礼节知荣辱”的精神生活。我们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既物质富足、服务高效又精神富有的,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7]。全国各族人民期盼拥有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需要能满足温饱,还需要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而汇聚起亿万职工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根基,离开劳动创造,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是其在更高层次上的升华。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劳动、劳动价值的认识。其中,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劳动意识、劳动理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集中展示,弘扬劳动精神强调正确认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模精神突出反映了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弘扬劳模精神强调用劳模的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工匠精神既是大国工匠群体特有的品质,又是广大技术工人心无旁骛钻研技能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强调在追求卓越中超越自己。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既是就业领域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谱系,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出巨大的引领价值。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要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建功立业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大军。积极推动完善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带动全社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聚气汇能。
四、在劳动中促进绿色生产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绿色就业的现代化
在绿色环境中劳动,在就业中不断增进绿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破坏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通病。我们自己之前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的生态环境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8]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41。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所谓绿色就业是指在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中创造的、可以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會可持续发展的体面工作。绿色就业既包括直接、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包括诱导所衍生的就业机会。直接的绿色就业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就业;更多的是间接就业,比如生产污水处理设备的企业的就业;诱导性就业是指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所带动的就业等。只有激发市场活力,才能扩大就业规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目前许多创业者积极响应,纷纷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且努力将绿色与创业结合形成真正的符合自身需求的“绿色创业”。
绿色就业同样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实施绿色就业计划,迫切要求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制定政策,开发绿色项目,刺激绿色消费,使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促进就业三方面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以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尽管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长期看不是失业的重要根源,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转换到可持续生产模式在短期内仍需要在就业模式方面作出重大调整。由于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这类转型措施时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因此,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激励机制让企业应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税收、社会福利等方面予以一定政策倾斜。企业组织可以提倡企业社会责任制,在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的同时,促进“更绿色”的生产、提供“更绿色”的服务。目前中国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和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与此同时,制定合理的就业转化措施,使工人参加教育与再培训计划,然后使其获得从事其他环境友好型工作的渠道或者获得经济性补偿。使经济模式向绿色就业转变,使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更健康,同时又有利于创造体面劳动。现在绿色就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关注的重要命题,例如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意见,明确采取19项举措服务支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四川省加大对绿色创业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力度,等等。
五、日益走进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就业面向世界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之所以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因为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中国的制度决定的,也是中国的文化决定的。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也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过去四十多年,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未来中国人民也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维护和平、共享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19-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这是新时代进一步开放的宣言书。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显示出中国将站在新起点上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8]497,既有利于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也有利于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走向世界就业大舞台。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随着这些基础设施的大力兴建,理工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加,这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更促进了理工类学生的就业。其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正在稳步推进,还将与更多的国家在贸易上展开合作,这必然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来支撑。
再次,“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深度互通会对信息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信息产品和服务将会抓住这个机会走出去。最后,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有1000余种,其中官方语言及国语总共约60余种,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这些都有利于实现就业面向世界的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了劳动就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此后有大量论述[8]521。近年来,伴随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不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正在从理念、合作机制转化为大量实际行动。按照国际上的对等原则,我们也制定并实施了《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一方面,要求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必须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另一方面,目前中国还对三类人实行免办就业许可和就业证:一是由我国政府直接出资聘请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或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出资聘请,具有本国或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确认的高级技术职称或特殊技能资格证书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并持有外国专家局签发的《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二是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持《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进行营业性文艺演出的外国人;三是持有《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海上石油作业工作准证》从事海上石油作业、不需登陆、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劳务人员。总而言之,伴随中国倡导的新型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中国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也日益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3]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6-04)[2023-02-25].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tjgb/202106/t20210604_415837.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6-07)[2023-02-25].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tjgb/202206/t20220607_452104.html.
[6]郑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努力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办实事解难题[EB/OL].(2022-03-28)[2023-03-09]. http://acftu.people.com.cn/n1/2022/0328/c67502_32385649.html.
[7]新华网.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EB/OL].(2021-10-04)[2023-03-09].baijiahao.baidu.com/s?id=1712668812908001082&wfr=spider&for=pc.
[8]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
[9]新华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8-12-18)[2023-03-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