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分文武,始于何时

2023-06-14飞扬

新传奇 2023年20期
关键词:白起战国时期文武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文武分职是古代君主控制国家的重要手段,中国历代都采取了文武分职,朱元璋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来加强王权。同时,文武分职也适应了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适应国家的发展,各显其能。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出名的文臣武将,文臣有魏征、文天祥、包拯等,武将就更多了,如韩信、吴起、白起等。武将和文官是皇帝的左臂右膀,但在一开始,文武是不分开的,官员既管国家内务,又带兵打仗。

据记载,黄帝时已设立“司马”等军事首领官职,夏朝设立司徒、司空、司马等文武官职,商朝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有马、亚、射、卫等文武百官。到了周朝,虽然官职开始分类别设立,有卿、大夫等官职,但卿、大夫既管理政务,也受王命出征,司马有军事之权,却无统兵之权,统兵也只是临时任命,战争结束后,兵权还得上交帝王。

那么,文官和武将的划分是在什么时候?文武分职的原因又有哪些?

战国时期开始文武分职

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对军队的控制权越来越大,但这时的文官武将仍未分开。公元前718年,郑国和燕国的北制之战,郑庄公派大夫公子伯、子元等统兵御敌,这时的大夫便是文武一体。大夫虽然领兵打仗,但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国君。春秋时期,不少国君都亲自率军作战,例如泓水之战,宋襄公挂帅,大夫公孙固等辅助。除了宋襄公,晋文公、夫差、勾践等国君都有亲自统兵作战的经验。

此外,也有不少文官率兵出征,楚成王时期的成得臣、斗勃等,楚昭王时期的王麇、王尹寿都曾当过楚军统帅。这种国君、官员没有固定职能进行统兵打仗的案例有很多。可见,春秋时期,文武职能并没有分开。

进入战国后,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为壮大实力,频繁征战。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也随之提高,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大,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地主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为了避免君权旁落,统治阶级必须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分职能的官位制度很容易让权力过于集中在貴族身上。韩、魏、赵三家分晋,就是因为权力都集中在这三家的大夫身上,架空了王权,没有其他有实力的官位与之分权。

所以,为了避免“三家分晋”的情况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就采取文武分职的办法,分散权力,以相、将为百官之首,相互制衡,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皇帝朱元璋权分六部。所以,大部分人认为战国时期是文武分职的时间,因为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文官统兵作战,国君也不再带兵,文官只需要处理政事,负责军队后勤工作。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

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让一家独大,文武分职很好避免了权力集中在天平的一端,将相相互制衡,最后加强了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相比春秋时期不再是小打小闹,动不动就是十来万人的战争规模。在统一天下的诱惑下,打仗也不讲究“交战双方列好阵才开始,胜利方不许追击溃败方”的规则。战国时期讲究是消灭有生力量,就没那么客客气气了,各兵法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施展才能。像长平之战这种关乎国运的战争,在赵括的领导下,赵国40万大军被名将白起击退,全军覆没,彻底毁了赵国。所以战争不是儿戏,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指挥的,军队统帅必须由专业的、富有战斗经验的人担任。

在这种情况下,文官不再适应大规模、高强度的、复杂的战争。《韩非子·显学》称:“明君之吏,宰相必起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可以看出文官和武官的出身不同,也说明了各自的特点、擅长之处。

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取消,所得爵位按照作战成果来确定,白起、廉颇、吴起等名将都是从军队基层做起,根据战果来获得统帅地位,不再按照分封制划分爵位。此举让很多有才能的人能进入军队,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指挥大型战争的都是专职武将,分封制的取消很好避免了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进入军队。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文武分职是古代君主控制国家的重要手段,历代都采取了文武分职,朱元璋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来加强王权。同时,文武分职也适应了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适应国家的发展,各显其能。这样,既能保证“家天下”不改姓,又可使文臣武将发挥自己的特长。

文武分职是封建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大变革,同时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到了隋唐时期,通过设立科举来选拔文官,设立武举来选拔将才,彻底将文官和武官的职能分开,完善了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机制。

(《文萃报》2021.9.24 飞扬/文)

猜你喜欢

白起战国时期文武
白起抗命,英雄悲剧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误言行举止端
谷口村 恨吃“白起”两千年
Abstract
神秘的代码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文武小生姜德子
威震四邻亦震主的常胜将军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