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猫爸爸”潘文石

2023-06-13张烁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叶猴文石白海豚

●文/张烁

他是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应有着很好仕途的他,却偏偏选择像野生动物一样,漂泊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行走在崇山峻岭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研究保护濒危的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如今,他依然坚守荒野,用好友的话说:“如果谁在城市遇见他,比遇到野生动物都稀罕!”

他不仅在研究野生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而且成为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并被誉为“熊猫爸爸”……

“科学家的良知不允许我说假话! ”

一个夕阳西斜的傍晚,笔者在大山深处的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见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潘爷。只见老人家雪白的眉毛、红色的脸膛,笑起来慈眉善目,说起话声如洪钟,宛若金庸小说里的“老顽童”。

和着窗外吱喳的鸟鸣和山谷中潮湿的风,潘文石讲起自己的故事。

“8 岁时,我就憧憬野外的生活。青少年时代我看的书是《鲁滨孙漂流记》,初一时崇尚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潘文石说,1955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潘文石参加中国第一支珠穆朗玛峰探险队,对世界第一高峰进行科学考察。1980年,他到四川卧龙参加一个关于熊猫的国际合作项目。从此,“血液里对野外生活的向往被唤醒了。”

几经争取,潘文石梦想成真,走进西部群山,在这片有着107 道溪流和108 道山梁、总面积250 平方公里的研究区域里,他和十几名弟子夜以继日地追随野外大熊猫的足迹,从43 岁一下子就“追”到了花甲之年。

秦岭的冬季寒气逼人,潘文石和学生们住在四面透风的棚子里,钻进鸭绒睡袋,借着蜡烛微弱的光亮,用冻僵的手指记录熊猫通过无线电颈圈发回的数据。15 分钟一次,一天记96 次,几乎不吃不喝不睡。

在最冷的冬季,饥饿如影随形。一年春节,潘文石和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和木炭,把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野外美食”,一连吃了好几天。如此饥寒交迫的生活,持续了8年。

危险无处不在。到卧龙后不久,潘文石在一次追踪熊猫时摔下悬崖,幸而抱住一棵探出山崖的杜鹃花。可他伤得不轻,无法进食,没有医院,每天只靠一勺蜜和一个鸡蛋维持生命。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区死了8 只大熊猫,碰巧60年一遇的竹子开花了。于是,“竹子开花导致了大熊猫死亡,要把野生大熊猫圈养起来保护”的言论出现了。

在简陋的工棚里,借着微弱的烛光,潘文石奋笔疾书,致信国务院:“竹子开花不是大熊猫濒危的原因,是人类的砍伐使熊猫面临绝境……”潘文石提出:“坚决反对饲养野生熊猫,那样做只会破坏野生熊猫的种群结构,而且还可能导致它们不再繁殖。”他以亲自观察到的实证,以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剑指一整条建立在砍伐木材基础上的利益链。

有“好心人”劝他,有这些功夫,不如多写些论文更实惠。潘文石急了:“情况十万火急,发表了论文,可是秦岭没有了森林,没有了大熊猫,又有何用?科学家的良知不允许我说假话!”

“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职工转产,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潘文石的建议被中央政府采纳。1994年5月,砍伐全线停止;1995年,国家投资5500 多万元建立了长青自然保护区,并引入世界银行477 万美元贷款,保护了大熊猫在秦岭南坡的最后一片栖息地,大熊猫们迎来了生的希望。

在秦岭,就有一只就被潘文石命名为“希望”的野生熊猫。小时候,它常常被潘爷举过肩膀,用脸紧贴毛茸茸的小肚子,听听吃饱没有,称一称重了没有……

“1997年我回到秦岭,一天凌晨4 点,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在那里,我赶快进屋让隔壁房间的学生用无线电台‘搜’一下是谁在我门外。是‘希望’!她知道我回来了!”潘文石把“希望”让进屋里,给她水喝,给她东西吃,她都不要。就这么静静地在房间待着。潘文石明白了,“哦,‘希望’怀孕了,要当妈妈了。”

如今,“希望”的同伴们正在保护区快乐地生活着,繁衍着。这不仅印证了潘文石在生态保护上的“执念”,更印证了他对大熊猫的“野生观”。

“拯救了一片村庄,保护了一群叶猴”

午夜零点,位于山坳中的崇左研究基地一片沉寂。潘爷准时醒了,他钻出绿色鸭绒睡袋,目光炯炯。长年的野外科考生活,已经让他形成了两小时一醒的“节律”。

多年前,潘文石圆满完成了救助野生大熊猫的科考任务,59 岁的他在家没待几天,就像一个年轻小伙子一样,深入到广西西南部荒僻的弄官山中,开始了新的课题——白头叶猴研究保护。

县领导闻听潘文石在崇左科考,特地请他吃饭,饭后,他唯一的要求是“将所有的剩菜打包”。回来后,他与当地农民向导分享。“真香!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吃过肉了。”向导十分高兴。

4 天后,潘文石照样请向导吃饭。可是向导说:“我不能再多吃有油水的东西了。”“为什么?”潘文石很惊讶。这位朴实的农民不好意思地说,这个地方的人长年吃薄粥,肠胃已经很难适应荤腥,那顿“好饭”让他足足拉了好几天肚子。

潘文石了解到,当地村民燃火做饭靠大量砍伐野生植物,发展经济靠点炮采石,挣钱糊口靠捕杀白头叶猴制造“乌猿酒”……已经陷入“贫困——开荒——偷猎”的恶性循环。

“如果老百姓的生活不改善,我研究白头叶猴又有什么意义?”数夜未眠,潘文石苦苦寻找答案。

一天,潘文石在村口贴出收购牛粪的告示,村民们争相拿牛粪来换钱。当大惑不解的乡亲们看到臭烘烘的牛粪制成沼气,可以照明烧饭时,这项技术很快深入人心。

随后,潘文石又把自己所获的5 万美元和10万元人民币奖金都用在沼气推广上。“沼气能代替木材为农民提供燃料,这样,农民就能放弃砍伐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山林!”

十几年间,在潘文石的奔走呼吁下,当地政府先后投入1000 万元,改善保护区环境。潘文石自己也拿出科研经费及各类奖金,加上海内外朋友及民间组织的支持,募集资金300 多万元,修水池,办学校,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投资医疗设施……

一个早晨,3 个农民把一只从偷猎者铁夹子上解救的白头叶猴送上门来,没要1 分钱。看着死里逃生的叶猴,潘文石心头一热。

2014年春夏之际,潘文石因急性胰腺炎住院40 多天。一直见不到潘爷,白头叶猴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终于,潘爷回来啦,白头叶猴们飞檐走壁,自窗而入,从深山丛林来到基地的二层小楼上。它们也不认生,有的一屁股坐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上,有的直接跳进了他的浴缸里……潘文石乐得合不拢嘴,连声叫好。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当地的白头叶猴总量已从1996年的96 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00 多只。对此,《纽约时报》报道:“他拯救了一片村庄,保护了一群叶猴。”

潘文石是一个“纯野生”的科学家,他坚定地认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大自然母亲会同时庇佑她的人类孩子和动物孩子。

“希望能为它们的生存尽一份力! ”

“我在海里沉下去又浮起来,拼命让自己仰着脸,就在这时,我踩到一块光滑的‘石头’,可这大海里哪来的石头?”11 岁时,潘文石在广东汕头下海游泳,因体力不支失去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潘文石被人从岸边搀起来。他困惑地望着大海,两只海豚迎着他在浪中跳啊,跳啊。“是海豚救了我!”从此,潘文石结下了和野生动物的情缘。

“我一辈子都为它们的善举所感动,并怀着报恩的心,希望能为它们的生存尽一份力。”潘文石满含深情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文石了解到,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它们所在的广西钦州海域,距离崇左基地仅150 公里。

又是几个不眠之夜,儿时的那两只海豚不时出现在他的脑海。于是,“现代化工业化浪潮下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之路”纳入了潘文石的研究计划,位于钦州市最南端的三娘湾成为潘文石的“第二个家”。

10年间,潘文石带领课题组收集到超过18 万张照片、上千段视频以及数千个GPS 定位点,逐步弄清了北部湾白海豚的生存情况。

按照钦州市的规划,三娘湾地区被定为工业开发区。潘文石以科学家的执着、社会学家的情怀,在政府和百姓间不断奔走呼吁。他提出,“有能够激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的中华白海豚,自由地巡游在蔚蓝的海面上,北部湾才能成为一个安全的海湾。”

令人欣慰的是,钦州市采纳了潘文石的建议,对工业进行重新布局。如今,那片海一如往昔洁净,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水质极其敏感的中华白海豚从2004年的约98 头增加到如今的200 多头……

这些年,潘文石运用精神的感召力,几乎把全家人都带进了“野生状态”。他和爱人及一双女儿,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女儿潘岱领到人生第一笔颇为丰厚的报酬时说:“有了这笔钱,我可以支持我老爸伟大的熊猫事业了。”用潘岱的话说,自己和妹妹潘岳是被爸爸放养的“熊猫”。

“父亲更像大山,更像大海,他不常在身边,但是又一直在那儿,就在那儿。”小女儿潘岳这样比喻。后来,潘岳也做出决定:正式放弃在互联网领域如日中天的工作,加入父亲的团队。

“他们是我科学研究的延续,也是我生命的延续。”多年来,一批批像潘岳一样的年轻人在潘爷感召下,投入到野外科考的队伍里来,在深山里追逐理想,放飞梦想。

这些年来,无意功名的潘文石也“无心插柳”地收获了不少大奖,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颁发的“鲍尔·盖提奖”,还有“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奉献奖”……2022年11月,潘文石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曾专门以《卑恭的敬意,写给潘文石和他的学生们》为题,表达对潘文石的敬意。梁晓声说:“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极其热闹的,经常伴随着掌声和鲜花;有些事情的意义是可以直接用金钱来衡量的,于是愿意做的人趋之若鹜;而有些事情,则注定是寂寞、艰苦的,远离热闹、掌声和鲜花的,是往往要搭赔上大好的青春年华却无论做得多么出色,也少有人喝彩的……”

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潘文石将自己写的一篇野外日记献给所有热爱生命的朋友——“我们的祖先来自荒野,保存这个荒野,就是保存我们的未来。所有的荒野才是我们子孙后代生存下去的洞天福地。”

猜你喜欢

叶猴文石白海豚
寻访白海豚(上)
海洋中的“大熊猫”
树懒的美梦
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
醍醐灌顶
文石瑰意琦行,皴纹超然出众
——详解淄博文石皴纹及赏石文化
叶猴与树懒
文石韵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A new record of the capped langur(Trachypithecus pileatu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