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3-06-13袁新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建筑课程

袁新华,焦 涛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各类课程教学,而是覆盖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深度融入课程内容,重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以隐性的方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互统一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二、中外建筑史的课程分析

中外建筑史是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职业岗位不可缺少的专业素养知识。课程任务是通过中外建筑发展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掌握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和主要建筑成就,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通过对典型建筑实例的分析,提高建筑艺术修养和建筑鉴赏能力,学习和借鉴优秀建筑实例的设计构思及处理手法,促进建筑设计技能提升,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人才。

课程应符合三年制高职的学时要求。在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中外建筑史的学时较少,而建筑史的内容广博。因此,需要抓纲理目、精炼内容,梳理出中外建筑发展的脉络,把古今中外优秀建筑实例分析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

课程同时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受信息化时代及个人专注力的影响,习惯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因此,应避免大篇幅史学知识的灌输,而以短小精悍的经典建筑案例和知识点为主,既可以碎片化学习,又相互关联构成建筑发展的主脉络,同时应以直观形象的小视频、小动画、沉浸式场景体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中外建筑史”课程依据建筑设计类职业岗位的需求,将学生个人素质提升、建筑素养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整体要求紧密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鲁班精神”,着重把“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凝练“一核心一主线三台阶”的课程思政目标。

一核心:弘扬鲁班精神。

鲁班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其传承规矩、敬业创新、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国工匠世代相传的职业精神。鲁班精神已融入中国建筑文化的血脉,成为推动中国建筑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建筑工程的最高荣誉奖便被命名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传承鲁班精神、创建鲁班工程是我国建筑业的精神传承。

“鲁班精神”既是技艺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对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诠释,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主线: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树立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古代建筑以独特的建筑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展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中国古建筑类型多样,又表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或民族特征,充分展现中华文明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技艺高超。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工匠代代传承,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并创新发展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是新时代的要求和责任担当。

外国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建筑思潮和建筑作品,有益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通过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洋为中用,树立国际视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建筑成就。但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的裹挟下,也出现了一些建筑设计的迷茫与混沌。认识建筑的本源,树立起正确的建筑观,回归建筑的理性,遵守新时代建筑方针;培养创新思维,为建筑设计创作奠定良好的建筑艺术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之路,创造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建筑新风格。

三台阶:树匠心,育匠人,铸匠魂。

树匠心,即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严守规矩、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育匠人,即锻造职业能力,培养潜心专研、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铸匠魂,即坚定职业信念,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

(二)挖掘“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元素

立足中外建筑史课程内容,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导向、产业发展等时代发展需求,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事件、家乡变化等,开放性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有高度(政治站位高)、有深度(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有专业深度)、有温度(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

如在现代中国建筑成就中,选择冬奥会建筑为切入点,一是冬奥会建筑因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备受关注,是新闻热点;二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北京冬奥成功实践,“广大冬奥建设者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了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有政治高度;三是冬奥会建筑在绿色建筑、首钢炼钢厂遗址的再利用、“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中国文化元素设计等方面成果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建筑新成就,契合课程内容。以冬奥会建筑为引例,导入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享当代建筑新成就,把爱国热情、职业理想、责任与担当、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等如盐入水融入课程中。

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等,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建筑特征与建筑形象、精美卓绝的古建筑案例、生动的建筑工匠故事等不胜枚举,精选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代表,并与新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或深入挖掘优秀建筑案例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党史故事、革命精神等,使课程思政内容契合专业需要、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日常生活(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元素(示例)

(三)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彻底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主导的课程大纲,紧扣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特色和高职学生学情特点,聚焦鲁班精神,以思政主线为引领,将“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主题,建构模块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模块名称在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性,激发探知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表2 模块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有效地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表面化”“两张皮”“硬衔接”的问题,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创新“问题导向(主题教学活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中各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和思政主题,科学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如表3。通过问题导向,以主题教学活动为主线,以翻转式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翻转课堂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线上课程和新形态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和思政资源,为学生提供泛在学习环境,并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如课前线上问卷调查、活动前期准备、线上自主学习等导学活动,课中重难点解析、案例分析、虚拟仿真训练、活动开展,课后线上测评、作业训练、知识拓展、总结复习等,使课堂突破以语言表述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有趣。

表3 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五)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构建了“一原则三维三化三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一个原则:树立发展评价观;围绕知识、能力、思想品质三个维度实施考核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要求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测试与活动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优化课程考核评价,建立课程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四、“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

(一)强基固本,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以教师党支部为抓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站位,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加强教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建设政治正确、结构合理、校企合作的“双元”教学团队,坚持传帮带,传承良好的师德师风;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校内外教师的深度交流研讨,反思和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群策群力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建设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监督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

(二)加强新形态教材和课程一体化建设

新形态教材以“互联网+”形式供给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如微课、视频、动画、虚拟现实交互、沉浸式体验等,使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助于实现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通过教材内容结构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一体化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思政资源一体化开发,新形态教材与互联网在线课程一体化建设,将课程的建设成果呈现到教材的内容、形态、资源等方面,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保障,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基于10大教学模块及主题教学活动,通过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多样的学习情境,以学生的感(体验感知)、思(创新思维)、讲(分享交流)、做(动手实践)为重点,通过案例教学、头脑风暴、主题讨论、辩论、故事熏陶等教学方法,提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把课程思政“如盐入水”的融入生动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模块5百花齐放看民居中,以主题教学活动——我的家乡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课前线上线下导学活动,课中引入新知识、典型住宅类型案例分析、仿真实训,导入“我的家乡”活动,通过学生分享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增强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传承家风文化,课后线上线下测评、总结,实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四)多方协同联动,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依托建筑类学校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构建多方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线下与线上协同,学校与企业协同、校园“软(校园文化、学风等)”“硬(物质条件、设备设施等)”环境协同,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如通过“筑梦大讲堂”“鲁班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主题社会实践,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把思政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最新的建筑案例,提供更生动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通过持续推进“鲁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坚守网络主阵地,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革命故事、建设行业典范等宣传展板、文化长廊等校园软硬环境建设;营造多维度的思政空间,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图1 模块5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思政建筑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建筑的“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