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体验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2023-06-13周思婷陈坎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展示空间信息传递

周思婷 陈坎友

摘 要:展示设计多年来都是主要依靠视觉感官来传递信息的,但是人类身上拥有多个感受器,对世界所有的体验都是多感知的。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这些年开始重视将多感官体验融入展示设计。主要讨论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感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发现感知体验除了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还能影响观众参观认知与思维导向。

关键词:感知体验;展示空间;信息传递

一、感知体验的概念

《辞海》感知的解释感觉与知觉的统称,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知体验过程就是感觉过程加上知觉过程。观众依靠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获得信息刺激,形成心理感受,这一过程便是信息被观众理解过后的体验。

二、感知体验介入展示空间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大多以视觉感知为中心,所以展示专业领域对于视觉感知的重视已经非常普遍。近些年,由于展示设计过于依赖视觉感知,部分展会为了吸引观众,开始盲目地追求视觉刺激,制造出很多没有信息承载作用的奇异造型,还有当下的展会中的许多展品仍然被封锁在玻璃展柜中,隔绝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这些都偏离了展示设计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的根本目的。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曾表示,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都有关。而这个感知来自人的各个感觉器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感知体验能提升参与度。这是因为人类身体不仅仅是感官主义的接收器官的组合,还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再现各种形象,形成由几种感觉和人的再生记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幅宏大图景。当观众融入多感官体验,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也为现代展示从业人员带来非视觉感知艺术化的可能性,开始重新思考对观众感官运用的种种限制。如果展示空间可以让观众除了利用视觉感知,还尝试利用其他的感知,获得综合性的感知体验,就可以把观众带入更广阔的信息天地。

三、感知体验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一)视觉增加信息的传达

目前,展示空间的参观方式主要采用单一的视觉体验。研究表明: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器官,人体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获取至少有80%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过去展示空间主要通过色彩、文字、图形、形态等媒介传达信息,过于依赖视觉感官,导致近些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哗众取宠的展品,这类展品只为给人带来视觉刺激,博人眼球。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开始融入展示空间。比如VR、AR等技术,可以使展品脱离原有展示空间固有的环境,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新技术与展示设计的结合,并不是无意义的形态设计,其既提高了观众的新鲜感,又增强了观众与展品的互动交流。

(二)以听觉提高信息的认同感

人们常常会因为视觉信息而忽略了声音的重要性,但有研究表明,声音获取到的信息是仅次于视觉的。“视觉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方向性,声音测试到的则是全方位性的。视觉暗示是一种与外部隔离的性质,因为观察和观看本身已经解释了那种内与外、我与它之间的对立,而声音创造出的是一种内部感觉的体验……听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视觉印象深埋其中的暂时延续性。”声音摸不着,没有具体样子,相对来说是抽象的,它没有轮廓,没有可视的界限和区别,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扩散关联,能为观众情感体验留下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

1.潜移默化的声音植入

声音植入是将具有内容性的符号声音,有策略性地传到人的耳朵里,看似没有留下痕迹,却可以在人的意识中留下一个“听”的印迹,刺激观众对信息的联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自然地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共鸣,提高认同感。

人们的听觉记忆不牢固,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保留。在设计中利用短暂的不可见的声音,可以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观众会把接收到的外在声音自然地渗透进自己内在意识中,当身体进入下一个展示空间时,触发视觉,便能提高对信息的高度认同,即让观众掉进设计师预先设定的框架里,从而在潜意识比较容易对未见空间产生认同感。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英国馆(图1)设计概念是“蜂巢”。在观众进入真正的主体展馆前,有一段较长的果园路,路上和果树里的音响发出真实环境录制下来的蜜蜂运动声。设计师期望透过“嗡嗡”声让观众先自我建构蜜蜂的艺术形象,用听觉体验让观众探索蜜蜂的各种生存状态。于是,当观众看到蜂巢造型的主体展馆时,能瞬间理解英国馆的设计理念。另外,声音可以带来沉浸感,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巴西馆(图2)的入口是一个大型的互动蹦床装置,蹦床底下设置多个播放器,播放着亚马逊河流上的各种声音(水声、鸟声、风声等),这些声音一直伴随着在蹦床上行走的观众。亚马逊河流的绝大部分都处于巴西国土。设计师并没有过多使用视觉媒介去描绘亚马逊河的面貌,而是将声音融进观众的身体记忆里,用雨林的声音介绍巴西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巴西无限优越的自然资源,创造观众与亚马逊雨林相遇的时空,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巴西馆的展示叙述作前期铺垫。

2.减少噪音的方法

在展示空间中,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的噪声出现,如果噪声过大,就会降低观众对需要表达的声音的感受,进而影响观众的体验。可以通过加大需要表达的声音的方式减少噪声。比如,一般在寺庙里,即使场内各种声音汇聚,只要寺庙把梵音音量调大,掩盖住噪音,人们仍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梵音上。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手段减少噪声的扰乱。例如,Sam Auinger为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奥地利馆这个“森林展馆”设计了声音装置,用“连续声音”的概念把各种声音设备放置于展示空间的天花板和“森林”中,营造一种低沉宁静的环境。通过数字调控,使展馆内的各种噪声变得和谐,让观众沉浸在“音景”中,减缓觀众急促的心跳和呼吸,使观众更好地感受静谧的环境效果。

也可以利用具有吸音功能的材料达到减少噪音的目的。一些审讯室便使用了防撞吸音板,这种材料具有静音、吸音、隔音、降噪的效果,如果整个空间都使用这种材料,哪怕两人在只有一米的距离内面对面说话都是听不清楚的,仿佛世界只有自己的声音,并且自己的说话声音同样会被减弱。人置于这种吸音的空间当中,会比在空旷的空间更容易产生不安、焦虑、紧张的心理,从而能够加快审讯的速度。

(三)以触觉提升互动参与感

“对触觉的认识,最开始应该是从材料与肌理所引发的。触觉系统的感觉是由整个身体获得,而不仅仅是手的接触获得……其他感觉系统都不如触觉系统那样能够直接地与三维世界相接触,也不如触觉系统那样能够在环境中感知并且改造环境。”触觉主要能够获得肌理、硬度、温度、手感等信息,如木材的触觉是温暖的、不锈钢的触觉是冰冷的、瓷器的触觉是光滑的、陶器的触觉是粗糙的等等。触觉与视觉相比更为细腻,与听觉相比为真实。面对展柜中的文物,观众通常只能通过视觉(文字、图形、图像等)来观察展品或用听觉聆听信息的传播,导致很多信息被忽略。在展示空间中利用触觉,能提高观众的主动参与性与互动性,有助于观众形成印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展品的形状、特性、技术。

2015年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的展示手段并非使用如今流行的屏幕和媒体的信息交流方式,它反其道而行之,更多采用身体的触感来实现与观众的信息交流。奥地利一直把高标准的空气质量作为本国的要求,这次奥地利馆便以“呼吸”为主题,把传统观念的建筑从室内转移到室外。据生态专家研究,亲近自然是每个人的天性,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度,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展馆设计师希望观众融入自然,所以刻意消解展示空间实体封闭的形态,在馆内种植560平方米的“森林”。完全不使用空调,而是利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形成一种舒适、凉爽的微气候。奥地利馆甚至把展馆设置成为一个大型展品现场,而观众就是其中一个零部件。比如,观众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这也是馆内循环的一部分。当观众漫步在森林中,大量触手可及的树木、弥漫的云雾、微凉的温度,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体。这种人与物的近距离触碰,用触觉刺激的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养分上,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以嗅觉和味觉唤起记忆

嗅觉主要的感受器是鼻子,是通过长距离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属于远感;味觉主要的感受器主要是舌头,则是一种近感。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感觉器官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相通,比如人们捏着鼻子吃东西,会感觉食物索然无味,这是因为嗅觉能影响味觉。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人们对于食物味道的感受有四分之三是来自于嗅觉的,所以人们在使用鼻子嗅闻的时,也是能感觉到味道的。另外,人们只能通过味觉尝到咸、甜、苦、酸等几种味道,而通过嗅觉能辨别一万多种不同气味,所以与味觉相比,嗅觉是更加敏感的,它能在展示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认为对空间最强记忆是对空间气味的记忆,心理学上把它称为“普鲁斯特效应”。当人们闻到一种味道,脑子就会自动搜寻过去的记忆,味道就是开启记忆的钥匙,普鲁斯特认为没有什么能比气味更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因为气味与记忆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和强烈。利用这个特点,2020年纽约艺术家帕拉维·帕度柯妮(Pallavi Padukone)举办了一个名为《缅怀往事》(Reminiscent)的展览,主要是展出家乡的纺织品。比较特别的是,因为过于思念家乡,她收集了来自印度南部婚礼的茉莉花香、来自母亲饭菜中的丁香香料、祖母身上散发的檀香等气味,通过编织和刺绣的方式将其注入纺织品,用这些熟悉的气味将观众带回到某一个记忆中的时刻,追忆过往。

有一些特殊的商业品牌展厅利用嗅觉记忆的特性,在展示空间中加入气味,让观众不仅能获得嗅觉体验,还能获得停留在脑海里长久的记忆。某个气味一旦出现,观众记忆的大门将瞬间打开,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创造持久的记忆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與视觉识别相比更能加深观众对品牌的印象。

另外,味觉体验也能加强观众对信息的记忆,而且嗅觉可以转换为味觉。嗅觉可以增加食物的香气,更易激发起观众的食欲,使观众产生购买的欲望,增加销量。这是很多食品类展示空间常用的手法。

四、结语

人类拥有不同形态的感受器,对世界所有的体验都是多感知的。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感知体验的重要性,敢于打破多感知之间的界限,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感知整合起来,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使其渗透进观众的身体,引起观众的某种情绪感受,这时信息传递才算真正开始。

参考文献:

[1]莱文特.多感知博物馆[M].王思怡,陈蒙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黑川雅之.设计修辞法[M].张钰,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3]王霖.听觉要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分析及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9):59-60.

[4]张梦莹.嗅觉在情感化设计中的运用类型及方式[J].设计,2019(15):72-75.

[5]张希晨.绿肺:2015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J].建筑学报,2015(8):46-51.

[6]周思婷.“颜减”意赅:会展设计中的弱化理念[J].中国会展,2017(13):72-74.

作者简介:

周思婷,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陈坎友,学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展示空间信息传递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情节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浅谈交互性展示空间
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