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3-06-13庞福坤王梦现
庞福坤 王梦现
教育研究成果只有推广、转化到教育实践中,才能成为教育生产力,实现其价值。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莒南县教育和体育局高度重视教育研究工作,近年来有多项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在莒南县部分学校推广使用,例如上海市的“项目化学习”、重庆市南岸区的“课程领导力建设”、深圳嘉源博士的“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家校共育实践研究”、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等。在推进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工作中,莒南县取得显著成效,但本土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1.动机偏差,缺少精品
一线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力军,莒南县近几年来教育研究成果数量多,涉及范围广,但不少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并不是出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目的。调查问卷显示,58%的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以评职称、评优树先等为目的。随着近几年基层职称评聘方案的变化,教育研究占比减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热情。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部分课题组的成员对课题工作漠视,满足于“挂个名”,课题研究不参与,课题组会议不参加,而把一个集体的工作强加于某一名成员身上等,是最为影响教师教育研究热情的原因。就教育研究工作本身而言,部分教育研究者为了快速出成果,倾向于选择理论性研究,选题的不恰当常常导致教育研究工作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相脱节,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学校和教师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浮于表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难以做出科学的分析,应对策略便也软弱无力,致使教育研究成果缺乏推广性和实践意义。此外,教育研究工作缺乏计划性,常常搞临时突击,也多致使研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也不够全面。
2.意识缺失,宣传不足
调查问卷显示,83%的教育研究者认为结题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束,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不够重视,严重缺乏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意识。教育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为了解的,也是理解最深刻的,由他们来进行成果的转化推广会更为顺利、有效,但很多教育研究者仅仅满足于做教育研究成果的生产者,在课题研究结题后便不再过问研究成果的验证和使用了。包括教育研究负责人在内,很多人认为,课题研究仅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不重视成果的推广使用,参与教育研究的一线教师更是将成果的转化推广当成是与科技发明之类有关的事情,认为跟教学的关系不大。加之部分学校教科室人员对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缺少理论指导和有效措施,各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很多学校存在“重研究,轻推广”的现象,致使很多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不为人知;且存在重复性研究,同一问题被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教育研究者多次研究,未能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
3.转化盲目,推广生硬
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但任何教育研究成果也必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等。同一个成果,在城市可能落地成功,在农村就未必成功,即使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其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必须是教育实践者对成果的内化、再创造的过程。如果教育实践者无法深入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而再创造,就很容易走入盲目转化的误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是推动成果落地的中坚力量,但很多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大多身兼数职,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不少教育实践者甚至将教育研究成果作为现成的、可直接复制使用的产品,在对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了解不深的基础上被动接受、推广,缺乏转化和动态生成,致使成果的转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让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从而降低了转化的主动性。
二、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对策研究
1.组建团队,打造精品
教育研究成果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很好地被教育实践者所接受,进而通过教育实践者的学习研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改变其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其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提升教育研究质量,引导教育研究精品化。一线教师直接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意愿,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支撑,教育研究思路受限,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研究方法。因此,可加强对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培训,提高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使其能将问题与经验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同时强化教育研究的过程指导与监控,优化教育研究成果鉴定评价方案,促进更多的优秀教育研究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针对性,推动更多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产出。县域教育研究主管部门应当重视教育研究工作,一方面出台教育研究奖励政策,鼓励教育研究工作,激发教育研究者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组建优秀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团队,筛选县域内的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并加以提炼整合,明确优秀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核心点和契合点,形成县域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导航,并梳理县域内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供需双方搭建桥梁。
2.明确方向,转变观念
教育研究者要明确,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教育研究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推广,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其价值才得以实现。首先,教育管理者要明确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价值,重视对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县域教育研究主管部门应当引导教育研究者将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教育研究者不能仅把自己定位为教育研究成果的创造者和生产者,更要成为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推广的宣传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切实参与到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之中,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努力推動成果的转化。教育研究成果不同于科技类的成果,除了小部分属于技术方法,大部分是观念性的内容,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教育规律和问题的认识,而非对教育规律和问题的终极认识,因此,教育实践者在转化实践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模仿,而应对原有成果进行吸收、再创造。
3.构建机制,驱动转化
驱动机制是指推动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内在力量。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所涉及的教育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不同的教育主体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一般而言,教育研究者更关注该成果的学术和教育价值以及成果转换过程中的方法策略;教育行政管理者更关注该成果的转化会给该地区或该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成效,其转化推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难点;教育实践者更关心成果的转化推广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哪些难题,更愿意通过真实的案例、情境了解该成果,而非理论性、思想性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采取分类分层的推广方式,可以有效调动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推广中所涉及的各主体的内在动力,形成合理的驱动机制,促进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推广的有效实施。
4.搭建平臺,动态生成
绝大多数的教育研究成果都必须经过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观念这一“中介”,才能转化为教育实践,从而产生教育效益。因此,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不是教育研究者或教育实践者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二者的“两情相悦”。教育研究者对其成果的特点、功能、适用范围最为了解,对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有解释权和修正权;教育实践者对成果推广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最有体会。各主体在转化推广的过程中应当对成果持以“进化”的观点,即对原有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再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转化推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原成果无法解决的问题或预设而未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交流平台。基于这一平台,教育实践者及时反馈问题,教育研究者及时调整,使教育研究成果在不同的教育环境有一个扬弃和创新的过程,使其动态生成,避免成果推广中出现“一刀切”式的盲目转化,就像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进化方向一样。
5.梯次递进,稳步推广
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会受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而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不可盲目地全面铺开式推广。教育管理者应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学校进行试点,用以明确适用范围、转化模式和推广方法等,对原有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改进和调整,确定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转化策略和具体路径,而后分层分批梯队递进。例如,我县的项目化统整课程的推广,由部分研究能力较强的学校先行研究,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本土化的转化方式,再由先行学校与校情类似的学校组成项目共同体,深入交流研究。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采用滚动交流的研究方式,既有同层次学校的横向互动,又有不同层次学校的纵向学习、指导。这样以点带面,扩大转化推广范围,为下一步县域整体推广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三、结语
莒南县教育和体育局近年来针对教育研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组织召开多次省市级教育研究会议,加强对学校教育研究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教科室主任对学校教育研究的指导能力,跨学校成立教育研究共同体,对课题申报、过程管理和结题申报严格把关,有效提高了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产出率。近5年来,莒南县结题的省、市、县各级课题近300项,主要涉及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心理健康、学生习惯与学习方法培养等方面,通过对这些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整合,已经基本形成覆盖全县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资源导航。在此基础上,莒南县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工作要进一步重视提高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认识,激发各主体的转化内驱力,提高转化工作积极性,结合不同类型学校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各类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相信在多主体协同推进下,莒南县的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作者单位:庞福坤 山东省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王梦现 山东省莒南县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编辑:刘卫红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县域优秀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批准号:2021ZC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