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金融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06-13刘炜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6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乡村振兴

刘炜

摘要: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扩大在农村的金融供给,改善在农村的金融服务,逐渐形成了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作用下,农村的资金及其他资源仍然持续净流出,城乡金融一体化遭遇多重困境。破解城乡金融一体化困境必须采取多元措施,一方面应继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一方面应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宜居宜业才能吸引金融资本和各类人才进入农村激活农村经济,使金融服务真正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支柱力量。

关键词:“三农” 农村金融 城乡金融一体化 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呈现二元结构,金融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配置严重不平衡。金融是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推动城乡一体化必须首先推动城乡金融一体化,以金融为杠杆推动城乡市场融合、资源融合以及发展融合。推动城乡金融一体化,必须转变传统的农村、农业单边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逻辑,形成“以工补农、以城补乡”,“城乡互动、城乡协同”的发展逻辑。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农业发展相互作用,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上水平上台阶、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商业化,激活农村经济。农村和农业发展得好,农村经济活跃度高,投资收益和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又能反过来促进金融业收益增长。只有在农村形成金融与经济互动互促机制,才能构建城乡金融一体化格局,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

一、我国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三农”层面存在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业缺乏,投资空间和项目少。我国大部分农村以种植业为主,并且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2010年以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大多数农村发展水平低,没有高附加值产业投资项目,因而多数农村对信贷服务的需求量较低。

2.农民缺乏可抵押财产,征信体系不完善,信贷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不愿给农民贷款。农村集体资产分户承包经营,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无权对承包土地进行抵押,农民的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也无法抵押。农民没有工资等稳定性收入,无法建立完整的征信记录。在无财产抵押、无征信记录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难以对农民进行信贷。

3.多数农村资源结构单一,除了土地,尤其是耕地,没有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我国大多数农村距离城镇较远无法分享城镇化福利,又缺乏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或者特殊种植业、种养业等禀赋,发展空间较小,既不能吸引资本进入,本地人也缺乏投资热情,因而对信贷的需求较低。

4.农村居民创业能力低,创业意愿不强,信贷需求小。由于农村发展空间小,再加上自身收入低,创业风险大,即使打工挣钱回乡的农民也不愿意创业。他们觉得创业不如打工保险,信贷需求低,他们愿意把打工挣的钱存在银行而不是从银行借贷。

5.农村缺乏创业人才,缺乏致富带头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减弱,组织功能弱化,整合能力和领导能力明显下降,对村民失去了号召力。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者自己经营小本工商业,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农村集体的发展前途。村庄发展萎靡,也就没有信贷需求。

6.农民城镇化置业带走大量农村资金。伴随着城市开放度提高,进城就业安居已经成为许多农民改变自己生存发展条件的一个重要选择。农民在城镇经营工商业并在城镇寻求租购房,一是农民把自有资金带到城镇进行经营或者消费,二是农民举贷后的经营活动也发生在城镇,农村金融对农民的扶持并没有对农村发展带来效益。所以,尽管农村金融有很大发展但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二)金融机构供给服务层面存在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偏少,信贷缺口大。当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一般设置在县城,四大行基本不在乡镇设点,乡镇村只有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而对于一些相对落后和贫困的乡镇还没有发展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所以对于一些富裕的乡镇能够获得较优的金融服务,而贫困落后乡镇的金融服务几乎空白,实际上越落后的地方越需要金融支持。

2.金融服务机构涉农产品创新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特点创新适合“三农”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何针对农民缺乏抵押资产和信用担保,制定符合农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必须突破的问题。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资金这股活水,农村发展就活不起来。看似根源在农民,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能根据“三农”特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方式和具体措施是重要原因。

3.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自身硬件建设不强,信息化建设不足。随着农村的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尽管接受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比城市滞后,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接触甚至使用现代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手机,而且在许多农村电商业务已经得到较好发展。但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产品供给、金融服务、结算、支付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

4.农村缺乏金融人才。农村整体发展落后,金融服务机构各方面建设与城市具有较大差距,优秀的金融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由于农村发展落后,为农村提供金融产品创新、信息科技服务、会计结算服务、法律服务、投资理财服务、保险融资服务、创业创新指导服务等的中高端金融人才比较缺乏,中高端金融人才很难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三)国家农村金融建设政策与实践层面有差距

1.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思维仍然左右著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三农”问题上更加重视,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部署,但工业化优先战略及其实践思维一直主导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常常采取工商服务业优先策略,使城市金融资源配置优于农村,城市金融比农村发展得早、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城乡金融差距拉大。

2.城乡二元结构惯性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我国是传统的二元社会,城乡分割多年,城乡差距分明。城市以市场经济为主,市场化、社会化程度高,资金流动大、流动快,金融需求大、交易费用低、风险低、收益大,而农村主要还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经济流动性差、交易费用高、风险大、收益低,这样的现实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较城市差距较大。

3.国家市场经济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市场对农村资金具有巨大的虹吸效应。商业金融机构以盈利作为重要标准,它们可以把资金贷给农民,也可以贷给市民。由于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容量小,城市市场就成为农村资金的巨大吸水机。农村金融机构的各种理财项目大多投资于城市工商服务业即是佐证。

4.城市化发展成为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农民市民化,农村资源不断流入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978年至今,我国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64.7%,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金融需求和供给相应增加,而伴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城农民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也进入城市。进城农民一方面在资金方面有优势,一方面在人力资本方面有优势,这些优质资源进入城市都会造成农村金融的萎缩。

5.农村非正规金融挤压了正规金融市场。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行为,它们的存在严重挤压了正规金融的市场空间,也造成许多金融风险。农村社会是宗亲社会,乡规民约发挥重要作用,以宗亲和邻里关系维系的借贷行为存在较大比重。目前在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占至全部农村融资总量的50%以上。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对正规金融不信任不依赖,造成农村正规金融发展障碍。

6.国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强监管加强了对农村金融的抑制。為了控制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不在县以下乡镇设置金融网点,而浦发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几乎不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网点。出于风险考量,在金融强监管下,金融机构减少在乡镇地域设置网点,使面向农民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抑制了农村的金融供给。

二、我国加快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必须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建立以农业为龙头产业的多元经济体系。农村不仅可以发展生活消费品产业,也可以发展生产消费品产业。通过城乡之间产业融合,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多元化水平,摆脱单纯依赖农业的局面。只有农村经济搞活,扩大收益,形成货币资金借——贷流动机制,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金融产业才能兴盛起来。

(二)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扩大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国家应根据各地土地、气候、水土等自然特点建立数据库,指导各地发展特色农业,在地区间形成特色,建立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市场,使农产品形成商业化价格,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农业产业链,也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如果经营农业收入相当于外出打工甚至高于外出打工,必然可以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乡创业,进而形成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样就可以激活农村经济源水,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土壤。

(三)扩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自主权

农村金融环境相较于城市要复杂得多,其风险也大得多,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强化监管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监管过严,一是打击金融机构创新积极性,因为农村特点不同于城市,农业也不同于工商服务业,农村金融服务需要不同于城市,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也要根据农村特点与城市有所区别。二是监管过严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设点。这样就会影响农村金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影响农村发展。

(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之地

城乡差距大是农村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也是优秀人才和资本不愿进入农村的重要因素,即大多数农村既不宜居也不宜业。如果农村创业环境不好,投资回报率低或没有回报,农村既吸引不了资本也吸引不了人才。所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村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政治、经济、教育和生活环境,先让村镇宜居,进而改善农村投资和创业环境,扩大农村经济活跃度,才能吸引金融机构扩大投入、改善服务,才能形成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

(五)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村金融供给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抵押方式,寻求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风险化解途径;创新农民的信用构建模式,结合多数农民无抵押资产、无固定收入的情况建立新的信用评价方式;创新支付工具,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创新农村支付方式,并结合票据汇兑、贴现、保函等业务进行多元支付模式建构;扩展农村金融业务,把保险、小额信贷、网上借贷等业务开展起来;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里的运用,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民的经济活动方式越丰富,金融服务方式也应该适应农民的变化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俭.中国城乡金融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江汉论坛,2018(12):31-37.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stats.gov.cn/zxfb/202202/t20220227_ 1827960.html.

[3]杨雪琪、蔡洋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2:45-47.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三农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