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育人共进研究

2023-06-12温朝芳陈冬颖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河山东育人

温朝芳 陈冬颖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较丰富,拥有4 个世界文化遗产,但存在黄河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力度不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专业队伍缺乏,协同联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加强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契合度,笔者从数字赋能、多方联动,发挥高校中间建设平台优势,打造特色课堂,增强引路效应,推进黄河文化资源数字转化,开展行走黄河、感悟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共进措施。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育人共进的意义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较丰富,保护开发利用基础较好,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馆数量多、特色鲜明。将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育人共进,有助于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人,有助于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目标。

第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和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能够让大学生主动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从而塑造其内在价值体系。第二,在高校中,向学生介绍黄河文化,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能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黄河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厚植文化底蕴,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高校提升育人效能。第四,黄河文化历经千年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是培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予以积极践行的丰沃土壤。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黄河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力度不足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分布密集,数量多,保护利用价值大。山东黄河文化资源种类丰富:103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07 项省级非遗项目;沿黄9 市拥有3 处世界文化遗产,1 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6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 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 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0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到全省的59.2%。国有可移动文物323 万余件,占全省总数的60%;博物馆数量335 家,占全省总数的54%。但是,山东对黄河文化资源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力度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对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提炼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质量的利用和保护体系有待健全与实施。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专业队伍缺乏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存在文化遗存逐渐衰落、文化记忆面临遗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一些地方为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具有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资源部分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程序的复杂性、技艺的高难度、时间成本高、成果周期长等因素让众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激励体系的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欠缺,导致山东黄河文化出现保护、传承人力不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协同联动有待提升

2019 年12 月23 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即沿黄9 省(区)45 家博物馆的联合组织正式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开展黄河文化相关研究、宣传、保护等活动,拓展对黄河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023 年4 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举办第二届“麦田里的博物馆”展览,展品内容设置更加丰富、互動感更强,促进了黄河文化的传播,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档案馆、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等行业的协同联动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把黄河文化资源以视频、图片的形式融入思政课程,易出现大学生对黄河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片面化、浅显化、碎片化;另一方面,高校对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如何有效入心、入脑、入行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未能为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储备人才,未能为深入科学系统推进黄河文化资源保护提供保障力量。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育人共进措施

数字赋能、多方联动,发挥高校中间平台建设优势

数字技术帮助人们更智慧、更高效、更有效地利用海量资源,更形象、更快捷、更顺畅地传播文化。当前,我国正在阔步迈入数字化时代,文化数字化正在改变大众文化信息传播渠道。

2022 年10 月,长江、黄河流域20 家档案馆开展“江河奔腾千人读档”活动,20 件红色珍档向社会展播,这是长江、黄河流域档案馆首次跨省(区)联动、首次多平台展示展播、首次读档宣讲宣传、首次云端接力接续的宣传活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档案资源,让档案“活”起来、“新”起来、“动”起来,内涵式的育人功能“合”起来。

高校应与地方历史文化等资源碰撞迸发出新火花。如山东协和学院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开展黄河特色通识课程建设工作。高校可运用多种途径与黄河文化展览馆、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黄河文化馆等多类专注山东黄河文化传承的科研机构与组织联合开展活动,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保护传承山东黄河文化资源,开展讲座、宣讲等活动,实现红色资源多维立体展览,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激发学生使命感、价值感。

数字赋能、多方联动助力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以高校为中间建设平台,联动形成快捷、安全、高质的文化传播载体,推动优质黄河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等,书写黄河文化资源保护新华章。

打造特色课堂,增强引路效应

打造特色课堂,目的在于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具体做法,一是每月选取一个学院中的一个专业,选取一个黄河主题项目,一周召开一次主题会。围绕山东省沿黄城市的不同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数字技术链接资源,形象直观展现项目主题,将学生分为不同城市组,以PK 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二是统筹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育人资源,设置网络留言区交流互动,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全校PK。三是结合新生入学、“五四”青年节、毕业生离校、黄河汛期、《黄河文化大会》节目、黄河口“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黄河入海”元宵文化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等特殊节点,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四是开辟“校园黄河”专栏,可以文章、音乐、书法、情景剧、VLOG 短视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造、思考和发声的平台。

推进黄河文化资源数字转化

山东黄河文化资源种类丰富。高校应组织图书馆、计算机学院等部门组建专业团队进行黄河文化资源梳理,加大资金支持;开展专业化、系统化项目研究,构建现实、虚拟双线一体化学术社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启资源整合与转化,形成高校成果宝库——“黄河文化超市”;以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延续历史文脉。依托黄河流域发展数据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平台等资源,衔接黄河文化超市及其他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如“黄河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等;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及需求,开发本校特色黄河文化“基因库”;实践山东黄河文化融入课堂育人模式,形成案例库、示范库、探究库、学生活动库,使数字资源在高校“活”起来;推动黄河文化资源价值向育人树人价值转变,将黄河文化基因融入课堂,激发文化育人内在力量,彰显黄河文化资源育人效应。

开展行走黄河、感悟文化活动

为更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校可开展行走黄河、感悟文化活动。如走进黄河水土文化科普馆学习“土孕万物”“水开鸿蒙”,了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情况,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济南市黄河沿岸的景区风光带,参观黄河岸边黄河楼、德州齐河的黄河红心广场、依托黄河建设的相关文旅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和黄河李家岸黄河大坝等,了解黄河治理相关故事和当地城市文化底蕴,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黄河文化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黄河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另外,要注重开展黄河文化创意设计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创新力量。

本文选自:“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育人共进研究”(编号:L2023Y10200065)2023 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山东育人
图说山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