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6-12王洪香张瑞龙
王洪香 张瑞龙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村落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截至2023 年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全国已有8155 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黄河流域被收入名录的村落共有1833 个,山东省共有168 个,聊城市有3 个村落(聊城市临清市魏湾镇镇中联合村、阳谷县七级镇七级村、东阿县刘集镇苫山村)被收录。本文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收入的聊城市传统村落为例,在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村落文化资源特色,以苫山村为例探讨鲁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特征
棋盘式或半棋盘式布局
村落的选址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先民的生存观、哲学观、伦理道德和礼制规范。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布局表现为棋盘式或半棋盘式布局特征。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貌环境具有均质性,因此无论村落选址是否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衍生出的村落结构均具有集中式、边缘较为齐整、布局严谨等特征,无高度变化的地形带来的较高交通便利性,使村落的主路走向可遵循自古以来“匠人营国”的传统正交体系,而支路也以同样的方式由主路生长出来并相互交叉,共同形成棋盘式村落布局。“因水成镇、随运就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阿县刘集镇苫山村,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夹河而建的团块状聚落形态。苫山村属泰山余脉,东南接壤鲁西平原,依据“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地势,形成了层次丰富、错落不一的半棋盘式布局特征。
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村落空间不仅包括房屋建筑和聚落街道,还包括供人们生活使用的井泉、河流、池塘等水系和谷场、林地等开阔的空地。村落空间形态可归纳为面状空间、线状空间和点状空间三种形态。面状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主要为村口空间、街巷交叉口开敞空地、广场空间、集会空间、场院空间、水塘林地空间等,线状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街道、主巷街道等,点状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则包括村落宗祠、庙宇、特色景点、古树、碑刻等。伴随着乡村城镇化发展,传统生产生活空间特有的谷场、集会、井泉等要素逐渐消失。
通过对鲁西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普查,笔者发现,村落入口空间一般位于村落四边,由开阔空地与牌坊、村碑或其他标志物组成。祠堂、庙宇、广场是村落中主要的大型活动地,供村民进行各种公共活动。水塘林地空间较为宽敞,村民聚集于此进行钓鱼、棋牌等休闲活动。村落街巷系统由主干道、次级街道、巷道组成,空间由公共到私密层级渗透,连接村落公共空间与各户住宅私密空间。主干道一般为村落轴线,由村落入口延伸至村尾,尺度较大;次级街道由主干道延伸而出,连接村落各民居组团和公共节点,尺度较小;巷道由次级街道分裂延伸至各民居院落入口,尺度最小。部分村落会伴有河流水系,水系从村落中穿行而过时,会形成丰富的水街空间,融合了村民洗衣、取水等多种生活活动,街巷空间与水系空间构成了村落公共空间的骨架。目前,枝干街巷大都保留原有状态。相对于主干道,肌理丰富的枝干街道乡土文化更为浓厚。枝干街道、巷道两侧主要是院落、墙体,物质肌理材料特征蕴含着浓厚的本土化材质及造物观念。古树、古井、磨盘、牌坊等为核心的小型公共空间,在村落中呈散点分布,距离民居较近,是邻里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点状空间形态灵活,布局自由,形成的小型公共场所为村民提供了更加自由与方便的室外活动选择,极大丰富了村落的生活氛围,也使得村落空间系统更加立体与完整。
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
民居建筑地域性肌理特征
民居建筑既是传统村落中村民的居住之所,又是传统村落风貌的展示名片。黄河流域鲁西段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囤顶屋面、土坯墙及高台基等构造特征。苫山村民居以“拱形门窗、囤形屋顶”为主要特点,采用合院式布局,展现出浓厚的北方民居风情,同时也有时代的印记。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雨量不大,因而土坯、麦草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具有隔热、防寒的效果。一年两季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使得秸秆成为农耕时代每个农家普遍都有的原材料。土坯民居墙体下厚上薄,整个墙体平均厚度不低于50 厘米,部分墙体平均厚度可达70 厘米,具有较强的抗压性能和隔热保温性能。加入干燥的麦秸、树叶等纤维材料,使得墙体的抗压、抗弯能力更强,并能有效延长墻壁的使用寿命。黄河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水患严重,因此人们被迫择高而居,久而久之形成独特的高台房屋建筑文化。鲁西段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土台虽没有数米高,但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地民居台基均明显高出其他地区民居台基。高台囤顶土坯式房屋做法,展现了黄河下游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对于自然灾害不屈与无畏的精神,对于黄河流域鲁西段历史上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的研究有着极高的价值。
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承载的多元文化
传统村落是农耕生活的聚集处,它见证了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能够鲜活地展示百姓生存智慧、生活理想和历史记忆。
苫山村村落“背山面水”,充分利用地理条件进行建造。保持至今的“一街十三巷”布局,体现了村落历史的传承。古老民居中的保存展现了历史风貌的延续,作为供奉天、地、水三官的三官庙,凸显了村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位于村落入口的石佛寺,作为主要的民间信仰场所,虽然经历了多次的重建和迁移,但依然保留着历史的印记,其碑刻和建筑风格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演变。宗族属性的刘氏祠,建筑风格、布局、装饰等都反映了村民对于祖先和家族的崇敬与传承。它的存在不仅见证了家族历史,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信仰和社会关系。进士文化的存在,也表明了村落的文化底蕴和精英人才的涌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体现了村民在革命斗争时期的奋斗精神和英勇事迹。
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乡愁。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村落文化整体性缺失,各类历史建筑文化元素分散分布,缺乏整体性与秩序感。其次,村落人口锐减,空巢现象严重,使得文化保护成为一种摆设。最后,现代化的建设也对传统村落造成影响,如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建,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
为了传统村落文化更好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多方联动,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明确现有村落文化资源,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县级主责主抓、部门协调联动、乡镇积极配合,对现有资源进行整理、汇总归类、存档,编制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资料档案。村民是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设的主体,应尊重其意愿,发挥其主体性,激发村民的保护意识和创造动力,不断提升村民对文化空间的认同感和价值认识。
二是要保护村落文化空间的完整性。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应注重历史空间的原真性,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在地性和整体性。传统村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村落现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反映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生活以及村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三是关注村落空间原型的现代更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先民为了适应特定地域环境而形成固定的形制类型。当下乡村建设实践对原有空间特征进行保存,并非是全盘复刻,需要考虑生存空间主体的真实体验和生活需求,在传统空间的体验之上进行更新,叠加一层乡村诗意的体验。
四是创建文化驻地项目。传统村落自然环境优美、村落风貌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可通过文化驻地项目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本文选自:“鲁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高质量发展”(编号:NDZD2023057)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黄河流域(山东段)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2C109270022) 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