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改编广播剧的热播动因、竞争势能与优化对策
2023-06-12李天宁王赫阳王超群
□ 李天宁 王赫阳 王超群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在线音频平台不断涌现,由IP改编的网络广播剧也开始迅猛发展。国内第一部商业化网络广播剧是2017 年5 月20 日在喜马拉雅FM 上更新的《夜色深处》,改编自晋江文学城淮上原著同名小说《夜色深处》。虽然该作品播放量不高,但开创了国内IP 改编广播剧有偿收听运营模式。同年8 月25 日,改编自晋江文学城priest 原著小说的商业广播剧《杀破狼》好评如潮。2018 年6 月1 日,《魔道祖师》第一季在猫耳FM 平台上独家播出,该剧作为付费网络广播剧的现象级作品,加快推动了网络广播剧向着商业模式的变革。[1]如今,商业广播剧大多制作稳定、精良,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IP 改编广播剧热播动因分析
“内卷”之余的休闲产物。 当下,“内卷”已成为青年群体的代名词。青年人压力倍增,无法拥有完整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于是解放双手和眼睛,能够满足碎片化需求的“耳朵经济”杀出重围,成为现下年轻人消费的主要方式。IP 广播剧中的“苏爽”桥段成为青年群体减轻现实就业压力、逃避人际交往的选择。
听众对情感的共鸣与向往。无论是耽美还是言情,支撑IP 改编广播剧播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两位主角之间势均力敌的爱情。播放量破亿的《撒野》,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孩互相治愈、彼此扶持,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考上大学追求梦想的故事,而描绘小女生暗恋白月光学长的作品《偷偷藏不住》在上架半年内,播放量也已经突破千万。随着教育的普及,新时代女性群体独立自主的意识不断觉醒、增强,择偶标准也逐渐提高,如果没有心仪的人选,她们更倾向于宁缺毋滥。这种对高质量爱情的向往,恰恰是女性群体消费广播剧的原因。
IP 全产业开发的带动效应。IP 本身是一种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文化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强调各媒介之间的有机合作。[2]2021 年1 月1 日,priest 同名小说《天涯客》广播剧第一季上线猫耳FM,播放初期热播并不尽如人意。而在同年3月,同IP 改编现象级网剧《山河令》播出之后,不少电视剧、演员粉丝慕名而来,使该广播剧的播放量在两个月之内上涨至千万,《有匪》《你是我的荣耀》等也是如此。除网剧之外,漫改形式也对广播剧作品形成反哺,《残次品》《AWM 绝地求生》等小说衍生动漫作品在制作之初就宣布沿用广播剧原版人马进行配音,以此提高用户对声音化作品的接受度。网络文学可与不同类型的内容业态协作融合,构建以IP 为核心的跨领域、跨业态、跨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版权开发并在多元化媒介平台上转化、销售、展示与消费。[3]多元化的IP 衍生模式使同一IP 的不同类型产品之间互相哺育,“饭圈”“动漫圈”等不同圈层壁垒得以打通,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条,实现IP 流量的最大变现。
多类型媒体渠道宣传。新媒体平台不仅是信息的“中转站”,还是年轻人聚集、交流思想的主战场。版权方抓住这一点,在多个媒体渠道用不同形式的载体推广广播剧作品。猫耳FM 作为腾讯旗下产业,与B 站联系密切,通过PV 动画、站内综艺来吸引新用户,加强老用户对平台的使用黏性。而漫播更倾向于给截取的广播剧片段配上文字和表情包,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投放广告,扩大作品的宣传范围,提高影响力。
IP 改编广播剧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广播剧商业化的初期尝试缺乏经验和相关人才,模式不够完善。当该行业的红利逐渐被挖掘,多方资本前来抢占商业赛道之后,IP 改编广播剧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现象,达到质量和数量的双重飞跃,成为二次元产业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劣势也不断暴露出来。
IP 改编广播剧的优势。 一、邀请专业工作室录制。对于广播剧来说,情绪感染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广播剧的艺术表现,若没有一定的情绪塑造能力,艺术的价值就没有打到实处。[4]广播剧商业化初期曾与非专业录音团队合作,播放之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吸取教训之后,为了保障IP 改编广播剧的作品质量和热度,广播剧出品方积极与国内各大配音工作室进行合作,例如729 声工场、光合积木、音熊联萌等。专业的配音演员区别于网络有声书主播,不存在普通话不标准、对角色气息动势把控不足、角色情感衔接不连贯等问题,即使没有画面也能通过优质的声音调动听众情绪。除了要考虑与角色的贴合度以外,出品方也会优先选择人气较高、自带流量的CV 来配音。《三体》广播剧选择729 声工场录制,就是因为其是国内顶尖配音团队,经验丰富,并且在网络年轻受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高质量制作团队加入。除了声音本身得到保障之外,如何改编IP 故事也是制作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编剧在改变剧本的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故事,搭建场景结构,要让听众能听得懂。其次是要将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核呈现出来,妥善地抓取对话台词,力保不削弱角色弧光。《鬓边不是海棠红》广播剧剧组为了确保故事和人物完美化呈现,邀请到小说原作者水如天儿担任编剧,并承诺听众补全故事结尾,弥补原著开放式结局的遗憾。另外,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广播剧作为“听觉的盛宴”,全程没有图像来帮助听众理解人物所在的环境和氛围。在后期制作中,无论是场景的搭建还是氛围的渲染,都是由音乐和音响来完成。[5]为了提高商业广播剧的音乐音效质量,广播剧出品方也会联系专业音乐人和音乐工作室,为不同的广播剧定制专属的主题曲和配音,以二次元唱见和古风歌手作为首选。例如,广播剧《六爻》就邀请了前满汉全席人气歌手现古风音乐人李常超来演唱主题曲《此心正年少》,很大程度上将广播剧想表达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三、数量与更新速度相对稳定。IP 改编广播剧基本上都是以N 集为一季,固定播出时间。以猫耳FM 上的广播剧《刺青》为例,全剧18 期(其中2 期番外)共一季,前三期免费收听,2019 年7 月9 日起每周二由猫耳FM 独家播出,每期时长约30 分钟。固定的时长和稳定的更新像是合同一般,使听众和剧组达成契约,而这种契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听众的黏性。除此之外,猫耳FM 和漫播也会以季度或者年度作为周期公布新剧剧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数量,确保青年用户消费时有新的产品供应。
IP 改编广播剧的局限。一、优质IP 稀缺,产品趋近同质化。除在改编成广播剧之前就在晋江文学城拥有超高人气的作品之外也会出现一些黑马作品,比如2020 年唐酒卿原著《将进酒》和一十四洲原著的《小蘑菇》等,虽然作者之前的人气不高,也没有出名的作品,但仍然凭借着高质量的新作被广播剧出品方看中。在网络文学被开垦得寥寥无几之后,出品方又向漫画故事伸出了手。然而再丰富的素材库都会有被搬空的一天,因此如果合作网站内的作者没有优质作品产出,就会导致广播剧行业失去优质内容来源,商业广播剧原创性质薄弱,优质的IP 故事才是该行业的活力之源。同时,市场需求大,不少作者也看到了商机,想要成为IP 素材库中的一员,但在创作中过分迎合受众需求,跟风当下火热的故事题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使内容变得千篇一律。故事同质化,不仅降低了原有的质量,也造成了听众的审美疲劳。
二、听众对平台选择的倾向性。作为国内参与商业网络广播剧红利最积极的平台,猫耳FM 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牢牢抓住了广播剧用户的心,在商业广播剧的市场中占据了主流位置。即使网易云音乐在业内首创音频内容“声画同频”模式开创新技术、漫播平台购入大量优质IP、腾讯TME 与快看联手开辟IP 新版图,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与猫耳FM 分庭抗礼。在豆瓣小组“国配闲聊吃瓜小组”里曾有一则帖子,关于“一部广播剧如果在网易云或者漫播又或是其他平台是不是先凉了一半”,帖中大部分人都给与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并且表示在当今其他平台都要想要瓜分广播剧红利时,听众已经对猫耳FM 这个平台有了一定黏合度。
三、制度限制对广播剧作品的阉割。国内大部分IP 改编广播剧仍然以颠覆传统对抗主流类型的作品改编为主,比如描绘盗墓世家之间恩怨情仇的《盗墓笔记》等。听众愿意为其买单,是因为广播剧作为小众文化,还不像影视作品那样受到政策的层层限制。但随着这一产业日益“出圈”,平台对广播剧的审核也越来越严格。在题材上,不能制作与鬼神有关的恐怖向IP 故事;用词上,不能出现真实地名、人名,不能是对历史人物的暗示;后期制作中,不能在刑侦故事里出现过于逼真、血腥的音效。这些规定限制了作品的呈现内容与形式,甚至削弱了其完整性和人物设定。
IP 改编广播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随着衍生广播剧从小众文化不断破圈被更多人关注,其不良影响也逐渐显现。如何保持行业长足发展,如何引导听众价值取向,是广播剧出品方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
IP 改编广播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黄色噱头。在网络IP 作品中,当两个主人公感情升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亲密的互动行为,一些广播剧制作方为了吸引更多听众消费,会扩充原作之中亲密的桥段,而失去视觉和文字的束缚,磁性的人声和暧昧的配乐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标榜古风权谋向作品的《将进酒》,在衍生广播剧制作过程中将原文一笔带过的性描写扩充成一段四五分钟左右的音频,以性张力作为重点在多个平台上推广。听众在谈论这部剧时,更多是在讨论该剧的亲热片段,而不是权谋部分。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只出现在这一部剧中,在品尝到黄色噱头的甜头之后,其他剧集制作组也纷纷效仿。猫耳FM 某广播剧作品第二季第三集制作了两版尺度不同的音频,先上架尺度大的版本,在四个小时之后再替换为安全版本。猫耳FM 企图以此方法来钻审查制度的漏洞未果,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警告并处以3 万元罚款。
二、联动效益带来的非理性消费。商业广播剧本身的价格并不高,漫播和腾讯平台采用月会员制度,不会给受众造成太大的消费压力,但其产品效益带来的衍生消费却更多。大热广播剧在完结之后会推出定制礼盒和周边物料,综合对比产品成本、礼盒定价和销量来看,即便是面对这样性价比极低的拢财“骗局”,仍有不少人一意孤行,进行了非理智消费。某广播剧作品完结礼盒中只有色纸、立牌、吧唧(即徽章)这几种产品,定价416 元,预售期间购买人数就达到了一万两千人。莘羽文化作为出品方制作的《混音人生》也在播放量达到两千万之后推出音乐礼盒,仅凭吉他拨片和两张CD 碟片就卖到了400 元。宣传两周,已经有1700 人加入购买群。线下方面,平台和漫展主办方也签订长期合作,举办线下演出和粉丝见面会,能观看现场演出和配音演员签售资格的内场票原价在200 元以上,大热IP 的线下活动更是一票难求,甚至被黄牛炒到上千甚至上万元。
三、粉丝对配音演员和相关行业的追捧。广播剧的兴起加速了该行业的“饭圈化”,粉丝为配音演员打榜、应援,挖掘他们以往的作品和私生活。不同工作室、配音演员的粉丝之间相互攀比,豆瓣的“国配闲聊”“声优纸片人讨论中心(原名纸片人拉踩小组)”和晋江的“闲情论坛”是引发骂战的主要战场。除了对演员的过度吹捧之外,粉丝对配音演员也是更加膜拜。中国配音行业刚刚从幕后走向台前,对相关从业者的学历和经验要求并不严格。为了吸收不同年龄、不同音色的新鲜血脉,国内的配音工作室会定期开办相关课程,多产业发展打造教育厂牌,但大部分学员在培训签约之后也只能参与群杂的录制,其他相关岗位也同样如此,工作室、平台开出的工资往往不能与其高强度的工作量形成正比,粉丝们陷入“追梦”和“追星”的美梦中,难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IP 改编广播剧发展建议。一、IP 选取创新,规避同质化。想要打破素材不足、内容同质化的困局,广播剧出品方就必须在IP 选择上突破局限,有更长远的目光。随着涌入的听众越来越多,平台不断更新受众定位,不再只是关注青年群体的特定喜好。比如,漫播前日与55 号棚联合出品全年龄武侠广播剧《浩然剑》,吸引了大量青年男性听众,而在此之前,广播剧故事的选取更多是在迎合女性的喜好和需求。逗友文化出品的《隧道》,改编自韩国同名电视剧,是出品方首次选取国外IP 的新尝试,打破了广播剧服务于二次元和网文爱好者的圈层局限。拓宽IP 来源渠道,寻找不同类型的故事,满足更多喜好不同、需求不同的群体,才能够推动广播剧的多元化发展。
二、多平台发展。多平台发展的前提,必须是要求平台提高广播剧的制作质量。猫耳FM 作为行业的巨头,其前身也是专门服务于有声作品的二次元平台。而网易云、腾讯TME、漫播,更多是以音乐和直播起家,隔行如隔山,在探索优质广播剧制作和如何吸引特定群众消费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提高APP 用户体验感也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些APP 设计不符合人性,做了广播剧的分类,但不懂门道的人是完全无法在其中找到入口的;还有些APP 界面不稳定,闪退时有发生,最终用户不得不弃剧。
三、社会与经济效益兼顾。IP 改编广播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广播剧作品要传达积极的、向上的、符合主流思想、能引发听众思考的内容,比如《默读》中传达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自由论;《残次品》中对“人类未来终将走向何方,是‘美丽新世界’还是‘1984’”问题的探讨,都是作品兼顾社会效益的表现。作为商品,迎合市场需求、扩大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以低俗片段做噱头吸引听众,不仅会使IP 本身的价值流失,还会无形中误导听众,久而久之会对作品和出品方形成反噬。因此,出品方和制作方在制作和宣传过程中注意分寸,把握好尺度,挑选既有内核又有亮点的好故事,严格审核流程,使整个行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听众也能在IP 改编广播剧作品里获得归属感,提升自己素质。只有这样,广播剧行业才会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