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叙事创新与价值表达
——以《觉醒年代》和《长津湖》为例
2023-06-12崔娜
□崔娜
近几年,主旋律影片迎来爆发式发展,它们不再是印象中刻板的说教,而是挖掘深刻精髓,充分结合时代语境和观众观影需求,并在电影表现手法上寻求突破,创造了以“主旋律+商业化”的新模式。如开创了群星参演大事件的模式,以“群像”形式关照到每一个细节和历史人物,代表作有《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如开创和巩固了主旋律影片的拼盘叙事模式,尤其是以普通人物视角来看历史大事件,代表作有《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如以几个不同视角来讲述同一件大事件,代表作有《金刚川》。
2021 年适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展播呈现出百花齐放、竞相争鸣之姿,其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第27 届白玉兰电视节上一举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原创)和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新一代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长津湖》更是超越《战狼2》,登顶我国影视票房榜第一。这两部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青少年受众中大受欢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我国当下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对故事细节的用心打磨,在以往严肃庄重的氛围中求变,以创新的叙事手法为人民抒写,在一个个故事情节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令亿万受众产生爱国奋发的情感共鸣。
运用多维度视听语言展现家国情怀
文艺是通过形象说话的,当历史通过精致的视听元素进行表达时,往往更容易与观众之间建立信任感,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觉醒年代》与《长津湖》就都运用了多种视听语言来辅助故事的讲述。
音乐为叙事锦上添花。《觉醒年代》中的音乐大多是原创的,本剧的音乐创作者阿鲲说道:“我尝试为每一个人物做出不同的设定,比如陈独秀和胡适那种书生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胡适的音乐会显得比较温暖,蔡元培、李大钊的音乐也都是不同的。”阿鲲用心揣摩剧中的每个角色,让人物拥有了与性格相匹配的主题音乐,如蔡元培“三顾茅庐”寻见陈独秀时的配乐就体现了音乐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三顾茅庐”中的每一段音乐都不同,但都随着蔡元培的心境与故事的发展循序渐进,由两人重逢时的明亮轻快到蔡元培“二顾”却不知陈独秀想法时响起的京剧《三顾茅庐》十分应景,到“三顾”时蔡元培终得偿所愿,成功邀请到陈独秀去北大任教,音乐也变得豁然开朗。
电影《长津湖》多用磅礴悲壮的交响乐烘托氛围,如在伍万里与哥哥赌气想要跳下火车时,他猛然打开车门后祖国的大好河山映入所有人的眼中。此时的背景音乐由富有节奏感的火车声为始,后逐渐转向雄浑开阔的交响乐,正符合战士们看见这般美景时的心境。美景与音乐相得益彰,更让伍万里与战友们生发出保卫山河、守护国家的决心。《沂蒙山小调》的运用更是激活了中国人民独有的文化基因,雷公作为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士,在战至生命最后一刻时没有唱那些凛然的军歌战歌,而是唱了一首家乡的民歌小调。一个向往和平、热爱家乡并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国家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
隐喻镜头提升影片艺术性。“当我们通过一个特定的隐喻来表示事物时,我们是在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建构我们的现实。”《觉醒年代》中运用隐喻修辞的镜头语言,便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委婉地表情达意,既留给了观者想象延伸的空间,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在《觉醒年代》第三集中,陈独秀在震旦学院演讲时,镜头不仅给到了激情澎湃的他,还给到了一只正在话筒上爬来爬去的蚂蚁。两个镜头不断穿插,升格镜头的运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陈独秀的演讲掷地有声,蚂蚁也附着于话筒之上,剧组以隐喻的方式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声音开始被听到、被传达,蝼蚁虽小却仍有在迷茫中探寻未知的勇气,可是光靠基层劳苦大众的反抗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精英阶层革命者们的能力,团结举国上下的力量在困顿中求索,找到一条救万千民众于水深火热中的解放之路。同样也是在第三集,毛泽东初登场,剧组以1 分46 秒长的镜头刻画了雨中的众生百态。雨中的人们或打伞或身披斗笠,只有毛泽东怀揣着《青年杂志》冒雨而来,逆街奔跑。这一段小景深以及升格镜头的运用,突出了拍摄主体——青年毛泽东,同时也暗喻了他是逆流而上、不畏艰险、敢于探寻新道路的人。毛泽东出场时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是他的脚踏进了一个水沟,污水随之飞溅,这里致敬了闻一多的《死水》,侧面表达了毛泽东等一批革命者将要给破败混沌的中国带来新希望,在一潭死水中迸发出新的力量。此外,鱼缸里的金鱼隐喻当时的人被困而不自知;街上拄棍前行的盲人象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革命家们……这些隐喻的镜头语言都并未直抒所指,却能使观众看完后产生极大的震撼,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主旋律故事的年轻化表达
以真实生动为基的人物再现。人物设置一直都是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重头戏,因为其中的主角形象大多都是人们熟悉的英雄或伟人,在众多文献或影视剧中都已有过不计其数的介绍或演绎,因而如何摒弃脸谱化的表现方式,呈现出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何在群像塑造上更进一步,这是《觉醒年代》和《长津湖》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觉醒年代》中的伟人们打破了观众对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如陈独秀出场时蓬头垢面,让人根本无法想象这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虽是一个令万人敬仰的革命者,但也会因为儿子偷偷吃醋,展现出孩童般的可爱模样;辜鸿铭虽是封建守旧的复古派小老头形象,与陈独秀等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但在解聘外教克德莱的谈判时仍能与他素来不屑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团结一致,在驻华使馆大战朱而典。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拳拳爱国之心彰明较著;鲁迅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他不仅是个会写“刻薄尖锐”文字的思想家,更是一个可以衍生出众多表情包的可爱的中年男人。剧中既不丢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也不放过对伟人日常生活小事的描摹,这种对人物形象全面塑造的方式使本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更接地气。
《长津湖》更加注重以小见大,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片中塑造了一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以伍万里为代表的他们不断成长、不畏牺牲,才有了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伍万里最初并不成熟,因与哥哥赌气而当兵,后来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张小山和更多战友之死后,他奋勇杀敌却又因仇恨而蒙蔽了双眼,经过伍千里的教导,最终蜕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平日里坚毅刚强的老兵雷公在最后牺牲时也会怕疼、畏惧死亡,与以往影视作品里那些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不同,他首先是一个有血肉、有感知的人,其次才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雷公普通人一面的刻画反而更易得到观众的认同与共鸣;此外,还有深知有家才有国的指导员梅生,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三营营长谈子为,看似冷漠实则心热的狙击手平河等。两部影视作品都有意缩短了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以大众视角刻画出更真实、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大众的高度认可。
以媒体语境为基的传播扩散。这两部作品都获得了青年观众的高度认可,一个主要原因是制作方牢牢占据了新媒体宣传阵地。首先,《觉醒年代》自开播以来,微博热搜就从未断过,《长津湖》亦是如此。从“觉醒年代押题王”“长津湖第一场戏的寓意”等话题,都可见得如今的新媒体对影视作品的宣传力是前所未有的,一部好的作品通过有效的媒体传播可以实现“雪球效应”,从而能传播得更久、更远。其次,重大主题的历史题材也可以传播得有趣味、有新意。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剧中不少历史人物的表情包也通过互联网呈现出指数式传播,如鲁迅的“根本无药可救”、陈独秀的“我要当面亲吻他”……诸如表情包这类图像化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与广泛传播,将该剧再一次推向讨论热潮。最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也出现大量的名场面剪辑视频——“延年、乔年英勇就义”“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等,多则5 分钟,少则30 秒,既迎合了新媒体语境下短平快的传播模式,又从短视频中吸引了一波受众,还使我国人民的民族记忆在社交媒体上得以延续。哈布瓦赫认为记忆让人们感知到一种生活的连续性,通过它我们的认同感得以长存。在全媒体的推动下,两部影视作品不断引发“二次传播”,形成了“全民皆知”的裂变式传播景观。两部作品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手法,将严肃的历史以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扩散,从而达到了宣传目的,引起了青年受众自发的关注和传播。
价值观的平民化传递
有温度的内容。在内容上,《觉醒年代》与《长津湖》的故事讲述完整且具有吸引力。《觉醒年代》从《新青年》这本刊物的创办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去讲述一段历史,点明了思想文化改革的重要性。围绕着“中国将往何处去”的中心问题,新旧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本剧还讲述了毛泽东、陈延年等进步青年的觉醒和他们对自己所坚信的救国思想的追寻与钻研以及他们在探索救亡之路上遇到的坎坷。无数观众的心境在观看时跟随他们的脚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与人物的共情中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与先辈的不易。《长津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穿插连为故事的中心,讲述了一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血泪成长史,以长津湖战役的起始到胜利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其中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对彭德怀、毛泽东说:“全国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直到毛岸英壮烈牺牲,观众渐渐打破了他是主席儿子的固有印象,对这位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军人、抗美援朝英雄肃然起敬。正是因为这种家国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才让观众明白为何中美实力差距悬殊而抗美援朝战争最终还是能够取得胜利。此外,影片中还有大量生动有趣的生活细节刻画,第七穿插连中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雷公带出过许多好兵,对战友们多加照顾与扶持,因而被称为“雷爹”。还有伍千里离家参军时背后父母不舍的眼神,都是亲情最质朴的表现。这些故事情节都能唤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从侧面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更加明白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主动传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正确价值观。
能浸润的情感。随着当今时代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强行煽情或情感表达过于突兀的影视作品已经无法得到观众的喜爱,如今以《觉醒年代》《长津湖》为代表的主旋律作品高歌猛进,凭借精彩的故事、真诚的感情表达而深得人心。《觉醒年代》中通过多处细节描写了“南陈北李”的革命友谊,展现了二人深厚的感情。在第一集陈、李二人初遇,李大钊得知蓬头垢面的陈独秀没有换洗的衣物后便把自己的衣服借给了他,正应了《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这是中国人对知己的真情流露。郭心刚虽是剧中虚构的人物,但其深切的爱国之情都通过他的言行表达了出来,无论是刚开始因误解陈独秀是“卖国贼”而向他啐了一口痰,还是后面因巴黎和会上青岛未收回而郁结于心、一夜白头,抑或是最终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都使观众感动于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不禁潸然落泪。
《长津湖》中感人至深的战友情也令观者记忆犹新,指导员梅生在得知抗美援朝战争将要开打时毅然放弃退伍,不辞辛劳地赶回连队,随即便与伍千里开起了玩笑,战友们也一块嬉笑打闹了起来,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显露无疑,舍小家为大家的主流价值观也从他们的抉择中显现出来。这既满足了观众对军人无私奉献于国家的情感需求,又反作用于受众,激发了他们内心认同的家国一体的道德感与使命感。为了国家和家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便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观众在敬佩、感动于先辈们的牺牲之余,也受到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主流价值观的浸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长津湖》便很好地再现了民族记忆,使观众在观看后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心理体验。
结语
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发展至今,经历过低谷也创造过辉煌,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觉醒年代》与《长津湖》凭借在内容与品质上的脱颖而出,成为当前我国主旋律作品的标杆,它们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年轻的观众群体,传播了主流价值,还实现了精神引领,使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深切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道理,进一步加深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这也昭示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日益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