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与突破
——以《觉醒年代》为例

2023-06-12杨佳宝郭学军

声屏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受众历史

□ 杨佳宝 郭学军

主旋律电视剧作为我国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从我国电视剧发展初期的《一口菜饼子》到近年的《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电视剧一直稳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在题材、内容、形式以及传播平台上实现了诸多突破,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的讨论和互动,实现了主旋律电视剧的新发展。

叙事策略的创新与突破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主旋律电视剧从最初简单直白的主题表述方式发展为如今以小写大的叙事模式,从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英雄形象发展到如今立体化的英雄形象,从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二元对立发展到如今二者的辩证统一,主旋律电视剧在叙事策略上不断升级突破,与时俱进。

“大我”转向“小我”。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主旋律电视剧作品迎来了新的发展,电视剧叙事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叙事视角上来看,新主流电视剧更加注重“小我”层面的表达,通过“小我”来完成电视剧意义表达或曰作品深层价值的呈现,激发受众对于人物以及作品时代意义的认同。

在早期的革命历史剧中,无论是“十七年”还是“革命样板戏”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普遍性与概括性的“信仰”叙事模式:民族、国家、历史是焦点和中心,强调阶级、意识形态等外在政治因素对个体的作用,简化个体的自我抉择,[1]突出“大我”形象,而近年来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呈现出持续向“小我”倾斜的趋势。在《觉醒年代》中,导演以陈独秀、李大钊等小家庭为单位,讲述所处时代中个体对于群体的价值,从“小我”的故事中实现主流价值的普遍共鸣。该剧着眼于我党的缔造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生平业绩,以建党前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将宏大人物转化为普通个体,通过平民视角阐释我党的革命历程、初心以及使命,从而实现“个体梦”与“中国梦”的完美融合。《觉醒年代》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将所处的时代融入到万千个体之中,并且融合了家族历史剧的特点,将社会史融入家族史、个人史之中,以个人史来书写社会史,以个人品格来铸造建党精神,在大的话语体系之下充分挖掘“小我”的价值表达,在“大我”向“小我”的转化过程中以“小我”形象成功塑造“大我”形象。至此,“大我”充分的“小我”化,真正达到“以小写大”的目的。

扁平化转向立体化。 英雄形象一直是我国主旋律电视剧作品的重要元素,同时英雄形象也是观众主体构建以及价值认同的重要参照。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旋律电视剧特别是革命题材的作品可以发现,高大全式的人物成为早期电视剧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标杆,《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以及王进喜、焦裕禄等这类英雄形象就满足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受众的审美期待,但此后随着影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千人一面,脸谱化的刻板形象难以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符合大众生活的立体化的圆形人物出现在荧屏之上。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李云龙、顺溜、许三多等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自此,英雄形象开始由“神”走向“人”。

《觉醒年代》中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不同于上述类型,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与早期高大全式的完美英雄形象的差异,不仅表现英雄正气凛然为国奔走的一面,也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个体沉湎于家庭喜乐悲欢的一面,将具有“神性”的英雄塑造成真实的、立体的具有“人性”的英雄,正如剧中不仅展现陈独秀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宣传新文化的一面,也会展现陈独秀因父子关系冷漠而陷入沉思的一面。同时,剧中英雄形象也不同于李云龙式的侠义英雄,而是侧重于塑造一个鲜活的文人英雄形象,而这种形象也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期待。《觉醒年代》在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所塑造的立体化的英雄形象,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性格特点,带给受众更为真实的审美体验。虽然直接以历史真实人物为原型,却并没有着力渲染其丰功伟绩,而是充分将其平民化,打破主流意识形态赋予的既定性格,展现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苦苦探求,从而将当时的“救国梦”同当下的“中国梦”与“个人梦”完美连接。

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辩证统一。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一直是历史题材以及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近年来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来看,出现了明显的“历史真实”偏失现象,尤其是在抗日系列剧当中,手撕鬼子、轻易炸毁敌军弹药库、孤身闯入日军司令部等违背历史的情节频繁出现,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战史拍成了一部部违背历史的“神剧”。诚然,电视剧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纯粹地从“历史真实”出发,同时“历史真实”也必须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脱离了人物本体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虚构情节刻画人物,那么整个作品也就成为了一个“艺术的虚构品”了。[2]

相反,同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表现出更为独特、大胆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了平衡。首先,作品主动跳出“舒适区”,从思想文化角度切入,将建党前的真实历史事件展现在荧屏之上。其次,在叙事策略上采用多线并叙,将党的奋斗史、伟大的建党精神与陈乔年、陈延年等一众青年的探索交叉讲述。情节设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既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全过程客观展现出来,又将新青年同人们围坐桌前边嗑瓜子边讨论学术的市井气息一一呈现。整体情节设计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理念,避免落入单纯意识形态宣传的窠臼,与《抗日奇侠》《黑狐》等脱离现实的“抗日神剧”划清界限。同时,剧中的郭心刚、张丰载等人都是虚构出来的,但这些人物传递出来的救国救民的精神却是真实存在的。正如茅盾所说:“任何艺术虚构都不应当是凭空捏造,主观杜撰,而必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3]艺术创作要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客观、真实地展现历史事件。

基于受众心理的创新与突破

主旋律电视剧作品作为主流价值宣传的重要工具,本身就负载着意识形态的基本话语体系,但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在意识形态宣传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被大众接受与认可,成为当下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重要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在观众接受与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突破与创新,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剧集艺术性,引领受众审美倾向,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借力完善的“台网”媒体生态在分众时代着眼对受众兼容性的思考,更加注重对青年接受心理的研究,打破圈层壁垒,从而在隐蔽状态下实现作品价值与受众自我意识的缝合。

引领受众审美。 随着电视剧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电视剧产业化模式越来越成熟,流水线似的工业生产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观众在剧集生产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但是由此而来的类型化制作与生产,导致电视剧作品趋于程式化、同质化,这种现象在网络平台剧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18 年整合后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成立,在“总台出品,必属精品”的口号下,总台央视连续推出了大批高口碑、高收视的“双高”电视剧作品,《觉醒年代》正是总台央视2021 年推出的系列精品剧之一。首先,在整体的画面上打造出电影级质感,在青年毛泽东出场的片段中,拿着书在雨中奔跑的青年毛泽东、在车里吃三明治的富家少爷、被贱卖的小女孩、趴在地上乞讨的乞丐,这一系列场面通过升格镜头将整体情绪推向高潮,正如网民所说:“那个在雨中护着书跑来的青年看见了、记住了并为之奋斗一生。”此外,黑色为主基调的版画元素的加入,带给观众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通过版画来展示恢弘的历史影像,不仅弥补了历史影像缺失的问题,也弱化了穿插历史影像所带来的突兀感。其次,在场景设计上,整个团队搭建了约340多个场景,将北大红楼等历史建筑真实还原,突破了以往电视剧多近景少远景的画面设计,使宏大场面进入电视剧叙事序列,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主张去政治化、去脸谱化、去标签化,塑造立体化的人物群像,弱化大男主设计,加之张桐、于和伟等实力演员加持,艺术地活化了历史人物。在历史观上,该片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传播”“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开展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建立党”等诸多问题。《觉醒年代》在整体叙事上以时间为线,讲述历史故事,凝聚时代精神,在商业化大潮之下逆势而上,坚守艺术阵地,引领观众审美,成为一部口碑、收视双赢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

突破圈层壁垒。破圈其实包含了双重突破,一是要打破主旋律剧作长期以来形成的“结界”,不能把自己包裹起来,别的东西进不来,自己却也出不去;二是要打破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某种固化的二元对立模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新时代文艺美学的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当下电视剧创作越来越注重受众细分,根据不同的受众划分创作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电视剧的类型化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依然占领卫视头部市场,戏说历史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穿越剧、宫斗剧慢慢退出电视荧屏,主旋律电视剧作品也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打破圈层壁垒,赢得大众喜爱。在《2021 腾讯娱乐白皮书》发布的2021 年口碑TOP10 剧集中,《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占领口碑榜前三,在老中青三代中引起广泛讨论。通常来讲,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较难在青年群体中激起浪花,受众主要面向中老年群体,而《觉醒年代》在创作过程中就将青年群体纳入受众范围,在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中架起桥梁,力求打破圈层壁垒,创造出符合青年群体能够普遍接受的主旋律作品。该片着力吸纳新文化、新思想,开通微博、抖音等官方账号进行宣传,通过头部媒体引领话题讨论,“觉醒年代yyds”等热搜引爆网络。用互联网思维、年轻化表达、“萌要素”话语等方式更新文化表现形式,在审美品味、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方面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4]《觉醒年代》成功打破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成功突破圈层壁垒,使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情绪、精神信仰等得到有效传播。

询唤青年受众。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询唤主体的过程并不是来自意识形态的单向度过程,而是同时包括个体对意识形态的承认和接受,这是一个双向确认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意识形态的询唤之下,个体接受了意识形态为自己安排好的角色、位置,同时也希望意识形态承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5]而主旋律电视剧作品所负载的意识形态要被青年群体所认同,就必须充分把握青年接受心理,使作品符合青年的审美期待。在2021 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中,《觉醒年代》位列青年观众喜爱的2021 年度十大国产剧首位,陈独秀、陈延年入选青年观众印象最深的十名电视剧角色。[6]首先,从选题上来看,《觉醒年代》从思想文化入手,讲述有关新文化、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等时代之思,探讨青年的使命、中国的精神,围绕着新青年展开关于道路、主义的探讨,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青年的信仰信念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表述方式上,充分考虑青年接受心理,规避直接的说教,注重故事的年轻态表达,通过故事化的呈现方式完成情感价值的表述。最后,在受众身份构建上,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事迹为故事主线,展现早期建党之艰辛,给青年群体以精神鼓舞;以青年毛泽东、陈延年等人为副线,通过当时青年关于救国的探索来唤起当下青年对于“中国梦”的探求,从而实现“青年”询唤“青年”。正如马克·柯里在《后现代叙事理论》谈到的,要学会从外部、从别的故事来完成主体身份的构建。以“青年”询唤“青年”,使当下青年产生强烈共情,塑形当下青年思想,唱响时代主旋律。

结语

2007 年中国就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电视剧产业模式也越来越完善,总台央视在大力推进“故事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连续推出《觉醒年代》《山海情》《跨过鸭绿江》《决战》等系列精品剧,头部作品规模持续增长。当前中国电视剧行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既面临各种危机,也暗藏着诸多转机,《觉醒年代》在题材、内容、人物塑造、口碑、台网互动等方面取得的诸多突破,为未来主旋律电视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方法和路径选择,我们相信未来的主旋律电视剧必将实现新的时代发展。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受众历史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历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