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物理微课的分析
2023-06-12李亚洲
李亚洲
【摘 要】“互联网+”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和手段,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要求。微课凭借短小精悍等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越发广泛,但对引入时机和契合学情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本文主要对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进行阐述,分析微课的应用策略,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物理;微课;设计原则
微课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是指微课程,有知识点精简、教学时间短等特点,在预习和学生思维障碍等环节引入,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要求教师合理设计微课,有的放矢地引入微课教学模式,突出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以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
一、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
(一)突出微学习的特点
微课设计的目的是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帮助学生轻松攻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实现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改进。因此,需将课程教学内容作为微课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依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去设计微课,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微课时需注意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突出各知识章节或单元微课内容的系统性,包括单一知识点的突破性课程与整体知识内容的总结性课程,让学生有效地展开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微课设计需突出简短与精炼等微学习的特点,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或疑惑点等设计5~8分钟的视频课程,严格把控微课教学视频的时长,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有效补充课程教学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光的反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光反射的原理,结合概念知识制作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利用图片解释光照射物体表面时会出现反射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反射面不同,看到的现象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用不同的颜色去演示,当反射面如同镜面一般平滑时,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其表面上,反射光也会是一束平行光,所有光线都遵循反射光的规律,将此现象称为镜面反射,并呈现出大楼玻璃反射的生活图片,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当反射面粗糙时,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其表面上,反射光将不再是平行光,趁机让学生思考“是否还需遵循光的反射规律”的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用作图的方式去解释,沿着微小的反射面逐一做出法线,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仍相等,每条光线始终遵循着光的反射规律。入射时整齐划一,反射时相对散漫,将此现象称为漫反射。通过呈现影院等生活中漫反射的现象图片,强调漫反射在分散光强等方面的优势,加深学生对漫反射的记忆。在小结的环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知识点。在制作微课时,契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年龄特点,注重光线反射图的涵盖,直观地解释光反射的原理,学生对于光反射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符合学科要求
1.整合教学资源
微课设计需符合物理学科的要求。立足学情和教学内容去设计微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符合实验、实践、生活等方面的物理学科要求。注重微课视频内容的延伸性和发散性,贯彻落实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学好物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引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和知识原理,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亲近感。将微课作为引出补充性教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对教师重构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物理学科知识相对抽象,在阐述理论观点时,可通过微课的方式去发散知识点,加深教材内容与生活物理间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受课时的影响,课上演示物理实验的时间短,实验操作过程不清晰,并压缩了学生讨论研究的学习时间,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师课上只演示一遍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对知识的掌握相对片面,无法自行操作实验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抵触情绪相对明显。引入微课教学模式,教师生动直观地演示设计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更利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注重与生活现象的结合,如大气压强实验与质量和重力实验等,建议在微课设计中创新实验器材与流程等,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模拟实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性。
如在《液体的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演示教材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概念知识。为了拓展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相关的趣味小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根据实验教学中的延伸知识,为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围绕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液体体积、液体温度等关系的知识点,分别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可以将微课视频作为课后习题训练的重要参照。为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微课中设计物理实验,让学生尝试从实验中总结出多个结论,不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创新实验操作,呈现出学生独特的想法,并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理解物理实验知识,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部分物理实验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课上的实验操作无法满足条件,如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在无摩擦阻力的理想条件下进行,为了让学生直观观察磁场、原子等生活中无法模拟的内容,可利用微课的形式去展现与补充,加強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
3.拓展知识面和眼界的需要
微课有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的作用,将背景知识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迎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利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探寻物理学科的奥秘,确保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深入性。如在学习天体运动相关知识内容时,利用微课形式展现天文学的研究和发现,讲解宇宙的神秘莫测,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欲望。
物理学科的拓展教学资料丰富,包括物理学史、生活现象、社会时事等,可将微课作为呈现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介。如物理学史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对物理规律认知和探究过程的记录。物理学史是以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成功或典型失败的重大史实为背景。物理学史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尤其是在复习的环节,需要教师灵活设计微课。如在学习《望远镜与显微镜》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利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望远镜与显微镜发明的物理学史资料。在17世纪初,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与显微镜,当时荷兰磨制玻璃和宝石的技术发达,制作眼镜的工艺成熟。利比斯赫制镜工人无意间发现了凹凸透镜的应用功能,并在1608年制作出了荷兰式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受影响后,制作了天文望远镜,随后牛顿、夏依纳等天文学家,又发明了反射望远镜与折射望远镜等,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渗透物理学史资料,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和复习单元知识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利用微课的方式引入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摩擦力知识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知。
二、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应用对策
(一)课前预习环节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各行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的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整合与先学后教,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意识和质量,更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预习阶段引入微课,实现了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前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观看,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知识结构。在微课视频中,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布置跟踪训练的习题,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果。学生可线上与师生交流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整理学生预习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作为课上讲解的重要内容,便于学生课上深入学习。课上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及时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而建构物理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
(二)课上教学阶段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抽象,学生缺乏直接体验,教师立足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辅以物理演示实验来展示物理现象,受课时和座位、教师操作规范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充分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技巧,不利于后续的深入学习。可在实验教学、学生疑惑、观念矛盾环节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快速解决学生的疑惑,直观展示物理实验操作流程与技巧,补充物理学知识的推理依据,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可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或易错的问题设计成微课,学生学习微课后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达到反馈矫正等目的。教师将微课资料纳入数据库内,可根据学生课上学习的各种疑惑,展现微课帮助学生快速解决思维障碍,或是在学生有争论时,利用微课资料验证学生的猜想,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三)课后延伸
课后复习的目的是课后总结与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传统写作业的复习方式相对固化,复习效果不尽理想。可引导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薄弱环节,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资料,调整播放速度,加深理解记忆。微课不仅是教师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工具,课后学生根据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网络上收集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学习不同师资的知识讲解观点,学生多视角去解读知识,更利于达到知识复习巩固的目的。
三、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微课设计中,一是需注意时间设计的问题,根据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设计具体的微课内容,严格控制微课视频的时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需注意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微课需在简短的时间内,将隐含的知识、过程以及情感呈现出来,精简知识内容,提出教学的重点。保持内容的趣味性,从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思考知识点的设计,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内容和例子,便于学生切身体会,促使其能够更快速地掌握物理知识。三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设计微课视频,把控微课设计中的背景音效、颜色等影响视觉效果的设计构成要素。把握引入微课的时机,避免出现微课教学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等问题,突出微课教学的辅助地位与作用。
四、結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课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条件,并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还需充分把握微课设计的原则,确保微课符合学情和学科特点及实验辅助教学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为突出微课视频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需注重对微课时长和内容等方面的把控,也对物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