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技术与作品中的艺术成分探析

2023-06-12陈婉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拍摄摄影艺术

陈婉琦

内容摘要:对于拍摄的考虑,每位摄影师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提到的三个问题是最基础,一直适用的。考虑者三个基本要点之后,摄影师应该考虑照片中的艺术成分含量来制造出自己的佳作。而学习艺术感需要从摄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支流寻找答案。绘画作为图像的最初呈现,在摄影发展的过程中做了许多艺术方面的贡献,不同摄影流派的涌现与发展,也包含了艺术的进步。绘画与摄影在“互补互促”的关系中,摄影中运用绘画元素,绘画中也和摄影契合。在摄影诞生之初,记录现实生活是它的主要用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摄影越来越能呈现出高于现实生活的状态,将意识融入照片,使照片具有艺术性,这样的艺术性随着超现实主义摄影和现实主义愈演愈烈。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艺术关联的,摄影是呈现现实生活一种艺术方式,而现实生活是摄影发展的艺术来源。每一种文明与艺术的发展,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在人类历史文明和科技发展方面,摄影、艺术、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关键词:摄影 艺术 拍摄 照片

每个人提到摄影,最会想到的词应该是相机、技术以及艺术。每一个拍摄过程,都少不了拍摄技术作为基础。摄影在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个分支时,承担了人们观念表达、情感叙述的任务,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少不了摄影艺术,不然何谈佳作或是杰作。而摄影作品中的艺术成分,则决定了这幅作品的等级。可是怎么让一副摄影作品拥有艺术成分,让作品与绘画艺术相辅相成,这些艺术成分又该在哪些方面体现,如何在拍摄和后期的工作中尽善尽美,这些都是每一位摄影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拍摄的考虑

许多摄影初学者在学习拍摄的时候都会疑惑,怎样拍摄才能成就一副佳作?答案自然是众说纷纭的,每一位摄影师都有自己崇尚的风格,在成就这些风格之前,都需要考虑一些摄影的基础问题。在这些基础的问题中,《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十分关键:“一副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甚至表现该题材的故事情节,主题明确,毫不含糊;一副好的照片必须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一副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和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比如,一张照片我们放眼看去,或是主体置身于和谐统一物质属性一致的背景中,例如色调一致的花草树木,波光粼粼的湖水,抑或是摆列整齐的商品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会与背景共同体现,拍摄者需在拍摄的时候注意聚焦,光线等问题,在裁剪上注重比例,突出主体即可。若背景是由杂乱的、色调不一的、物质属性不同的物品组成,则在摆放顺序、物品颜色明暗度上多花心思,多考究几幅绘画作品,在背景布局上让色调一致或摆放有序中选其一,便能突出拍摄主体。

不同的摄影师对于照片会有不同的分类,平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拍摄大致是人像、纪实、艺术、风光,上面的照片当属于纪实照,是对日常现实生活的记录。面对不同类型的照片,这三个基础考虑的要点也是适用的。考虑了这三个要点之后,当摄影师面对一堆同组动作中抓拍的照片时,也很难选择出哪张是佳作。我们可以将这组用同比例大小照片放置在同一个胶片中,这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佳作。

只要摄影师考虑这三点后按下快門,将自己置身于美妙的画面之中,去发现美,然后抓取美,成就佳作就变得容易了。

二.摄影与绘画

德国艺术家G.里希特(G. RICHTER)说过:“照片是最完美的绘画”。无论是起源于32000年前的绘画艺术,还是1839年正式诞生的摄影艺术,它们都是世界之萃。无法比较优劣,却能寻找联系。“当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两门艺术时,不难发现,摄影艺术因绘画艺术而得以衍生,绘画艺术因摄影艺术而革故鼎新。所以,对于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的关联性的讨论,应该理性的将研究思路落脚于它们的‘互补互促。”在摄影的发展进程中,融合了许多绘画要素。比如画意摄影中的“高艺术摄影”“印象派摄影”,还有“现代主义摄影时期与后现代主义摄影时期”。在这些摄影师心目中,摄影和绘画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我认为,摄影与绘画之间之所以联系深厚,是因为有艺术成分,也可以说是文化成分。自摄影艺术被引入中国后,它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艺术在西方审美思想与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得以延续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摄影这一艺术呈现形式和文化交流传播形式,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进行革新。以传统绘画元素中的工笔绘画为例,工笔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从初期的线条雏形到成熟时期的“尽其精微”,其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工笔绘画主要是以画者的笔触,实现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的对立统一,具有写实性特征,与摄影艺术“再现真实”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相契合,工笔绘画在造型技法上与摄影的本体语言极为相近,为二者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摄影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工笔绘画在线条、设色、构图、光线效果等艺术表现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为观赏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如摄影者可以通过借助工笔绘画艺术的线条表现造型手法,辅以适宜的摄影造型技法,对被摄事物的线条轮廓和画面主体进行主观化精炼处理,注重整体画面的线条体体现,表现摄影作品细节抽象的画面效果。

现代生活中流行的画意摄影主要有西洋油画风格、中国国画效果以及电脑数码制作。现如今,在中国风的流行趋势下,许多街头巷尾的写真店,或是运用线上交易的方式形成的约拍,大部分运用了中国风绘画艺术拍摄手法,利用传统的中国服饰和复古的建筑背景,多采用中国传统颜色,以求色调和风格的和谐统一。如孙郡的“新文人画摄影”,通过摄影艺术与人物工笔画技法的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共性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将传统绘画元素所蕴含的“气韵”融于摄影创作之中,实现摄影艺术与传统文化元素艺术创意的融合共生,将摄影作为创作媒介,以新文人的视角和思考创作摄影艺术作品,巧妙融合古典审美情趣和现代艺术创作元素,在赋予摄影作品新的情感内容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体现出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摄影艺术创作完美融合的理解。此外,拍摄者还可运用西洋油画艺术的拍摄手法,在光晕,对比度,明暗度上多有考究。这些在现代拍摄中都是经常使用的风格,这些风格与绘画息息相关,绘画能以假乱真,照片更能息息相关。

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摄影时期是现代主义摄影时期与后现代主义摄影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称为现代主义艺术时期,也是现代主义摄影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时期,也是后现代主义摄影阶段。现代主义摄影阶段是科学发展之后的产物,他们强调简洁、抽象,其中的理性色彩占大部分,比如建筑风格的照片,虽然讲述的是性能,但在构架之中可以看出艺术成分,毕竟美观的建筑才值得拍摄。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艺术表现上强调艺术表述的本真性,扩大对描绘的对象主要要表述的地方。打破对坏境、景观的自然的视觉习惯,放大艺术家对物象的心理表现,从而使得观众的思维和心理空间能动为扩大对所看到的画面物象的感受,透过这种强烈地感受,让人们在作品中满足了对文明、对自然乃至对梦幻的追想。在许多艺术家的笔下,他们画出人体,毫无遮掩,他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风景,用对比度强的颜色宣泄情绪。这些方法,在摄影作品中也有呈现,无遮盖的人体作为模特,运用重复的颜色强烈情感,给人以抽象震撼感。

绘画与摄影在“互补互促”的关系中,摄影中运用绘画元素,绘画中也和摄影契合。每一个阶段的艺术进步,两者也在进步,其中的艺术成分,愈来愈浓厚。

三.摄影与现实

摄影是一项高于生活却又来源于生活的技术。在初期,摄影只是为了记录现实,其实一直到现在,摄影与照片的本质含义也是为了记录现实生活。只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不断变革,摄影发展到摄像,多了许多商业用途和娱乐用途。当相机越来越平常,每家每户都可拥有一台单反,记录生活还是它频率最高的用途。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超现实摄影流派,在这些摄影师的作品中,他们刻意呈现人类下意识的活动,将更多现实中偶然灵感,用剪刀、拼贴、暗房等技巧展现出来,用堆砌、拼凑、夸张、变形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将客观与主观融合,这是用摄影展现艺术融进现实景象的特别时期。

随着装置摄影和数码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创意不断升级,不再只能通过拍摄时的场景设置,强大的后期更能展现艺术性。例如,对早晨集市景象的拍摄,记录现实生活的景象,是一般初学者们经常选取的素材,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尺寸修改和调色,突出人物主体。拍摄出来的原图和软件技术化之后的图片对比,将现实照片艺术化,使其更为美观,而艺术也能使照片更具有美妙的生活气息。

在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的摄影作品中,照片大篇幅的使用拍摄手法和后期,原图与终图相比可以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风格。比如简单的人像照片,在经过黑白调色、变形、拼贴之后,意境与主题与原先完全不同。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摄影照片,在经过风格化艺术化的处理,成为一种流派,这就是摄影高于生活却又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其实记录现实生活的照片,是把意识融入了客观事物之后,用照片展现出來,并能一直定格记录。一张优秀的照片,是因为摄影师在选择按下快门的瞬间,心里便对这张照片有了主题构想。在选择图片,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这张照片能够脱颖而出一定是符合美观与凸显主题的特征。在后期修改中,呈现出的风格,更是按照摄影师内心的想法去实践的。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艺术关联的,摄影是呈现现实生活一种艺术方式,而现实生活是摄影发展的艺术来源。

拍摄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也是为了服务现实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作为记录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形式,如何将摄影艺术转化为反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体现摄影作品艺术性的同时,突出其社会性和人文性,是新时期摄影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摄影创作主体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和新媒介的传播优势,建构“摄影艺术+传统文化+传播”的模式,运用现代化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传播方式,以生动直观的视觉语言讲述传统乡土文化故事,弘扬乡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2022年5月底在福建举办的“中国·长乐三溪乡村摄影文化节”,就是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举办的题材多元的摄影展览,结合本地的端午民俗活动,通过摄影镜头和画面生动、美感、内涵浓郁的摄影作品展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的新变化,记录着乡土特色民俗、乡间非遗等多样化的传统乡土文化记忆。

四.摄影与社会

文化与科技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都在摄影上有所体现。世界最早的照片诞生于1827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至今已近两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摄影也在变革,其中的艺术成分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同摄影流派的出现,构成了摄影的分支。

在社会历史方面,随着摄影发展成摄像,更多的人类文明被记录下来,人们考察历史时,仿佛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比如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庆祝建设新中国七十周年等活动的记录。这些画面从最开始只是用作记录或是宣传的影像,其最初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偏向于宣传传播作用。但当所记录的事件或主体,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图像本身将逐渐的变成了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记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一次祖国的生日,每一个国家的盛大日子,或者是灾难与灾害,这些记录都会跟着照片与影像流传下来。再随后,这一影像或照片则代表了这段历史,而最终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最后评判。“这是摄影影像在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而逐步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变化,其现实意义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在社会科技方面,不同类型的相机镜头是靠不能的科学技术完成的。比如固定焦点相机、可变焦点相机,以及靠计算机微处理芯片控制镜头自动完成聚焦任务的自动聚焦照相机。镜头的定焦、光圈都是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实现的。镜头的模式转变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构成不同的照片。相机的革新,使人们在远距离暗环境下也能拍摄出清晰的画面,快门的速度使人们抓拍的更加形象。这些变革使摄影的技术不断进步,其中的艺术成分愈来愈浓厚多样。除此之外,摄像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互联网中存在的大量图片,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这些照片的不断学习能够自动生成新的照片。人工智能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机器学习,面对图像泛滥的社会正好给机器人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够全自动拍摄真实世界的影像,还能生成虚拟的并且能够以假乱真的影像。在这样的摄像科技发展进程中,人类在摄影与摄像方面的挑战也会一步步加大,或许会有一场和机器人的摄影大赛,比较人类拍摄和机器拍摄的艺术含量。

摄影的影响和艺术是相互的,其社会种种方面的变革都对它们产生影响。在社会的不同方面的变革中,摄影也在进步,其艺术也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想完成一份称之为“杰作”的照片,就需要提升照片中的摄影成分,这和拍摄的过程、对艺术的理解都息息相关。许多人认为摄影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自然是无误的,但是理论上的学习可以帮助摄影师提升境界,深化对艺术的理解。从与摄影相关的部分学习摄影,在摄影的支流中触类旁通,会扩大知识面。绘画、现实生活、社会都是影响摄影的要素,细化学习各个摄影流派,也可以使自己的摄影技术独具风格。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革新,摄影界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摄影师们应该紧跟潮流,不畏挑战,在学习摄影技术与摄影作品中的艺术成分中,练就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美]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李之聪,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2]徐慧.《城市建筑风光摄影与后期》:影视摄影艺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2021(03):122.

[3]赵皓月.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的互补互促[J].传媒论坛,2018(2):66-68.

[4]王启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摄影艺术融合探究[J].河北画报,2022(4):169-171.

[5]邱俊.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9:161-163.

[6]王启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摄影艺术融合探究[J].河北画报,2022(4):169-17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拍摄摄影艺术
纸的艺术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