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最美海岸线
2023-06-12周琳
周琳
“无境深蓝”由一群热爱海洋公益事业的中国潜水员发起。他们通过赋能潜水员社群,建立潜水员海洋保护网络,让更多人成为海洋保护的行动者。
“我们扔进海洋的塑料垃圾,会比我们‘活得更久。”潜水训练官刘谦告诉记者。2 015年取得潜水证后,他开始更多地走近和了解海洋,并成为了一名海洋环保志愿者。
投身海洋环保事业
“潜水员这个群体大多是飞行员、律师、医生、高校教师等领域人士,他们收入高、有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同时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还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成立于2017年的无境深蓝潜水员海洋保护联盟,简称“无境深蓝”,正是由一群热爱海洋公益事业的中国潜水员发起。他们通过赋能潜水员社群,建立潜水员海洋保护网络,让更多人成为海洋保护的行动者。通过参与海洋公众教育、濒危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等项目,激发更多人科学友善地与海洋互动。2019年,在潜水俱乐部朋友的介绍下,刘谦加入了“无境深蓝”志愿者大家庭,开始兼职从事海洋公益环保事业。
“很多人都认为,海洋保护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只有会潜水才能参与,其实不然。”刘谦说,人类的生活每分钟都与海洋息息相关。百川入海,水系的终点都是海洋。陆地上的垃圾也会落入水塘,并跟随水系最终汇入大海。“如果我们从陆地上就开始捡拾垃圾,就可以阻止它们落入海洋,而且这可比从海洋里打捞垃圾成本低多了!”他笑着说道。
“红海的珊瑚是五颜六色的,夜潜的时候,还能看见夜行生物龙虾。”刘谦说,因为红海周边的国家经济不算发达,排污少,海洋生物多样性没有被破坏。相比之下,深圳的海域大多数能见度在半米内,悬浮物多,水生物少。这是因为珠江口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存在工业、农业和船舶排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质,降低了潜水的能见度。
为了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也为海洋生物和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刘谦积极投身海洋公益环保事业,希望带动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进来。“组织参与海洋环保公益活动,会让人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简单地说,就是感觉到‘我做的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他告诉记者。
海洋净滩活动
“80后”白领关姗姗是一名潜水爱好者,受到刘谦的感召,也积极参与到这份事业中。2019年,她参加了深圳南澳的净滩活动,也开启了海洋保护之旅。
“我见过误食塑料制品窒息的海龟,也见过被渔网所困苦苦挣扎的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到一种需要立刻行动起来,保护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环境的迫切性。”她告诉记者,“世界70%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我们的星球是一颗蓝色星球。”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但是美丽的海底世界如今却被人类社会制造的白色垃圾污染了。
刘谦介绍说,塑料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很长,一般可达2 0 0 -4 0 0 年,有的可达5 0 0 年。也就是说,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我们随手扔的垃圾,还将继续陪伴着我们的后代。相比塑料垃圾可能会被填埋的陆地,海洋里的塑料垃圾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和广泛。每年有120 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洋生物可能会直接吞食塑料垃圾,也可能被这些垃圾缠绕。他们面临着噎死、饿死、畸形,甚至灭绝的危险。人们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鱼类体内发现塑料微粒,这些塑料微粒会跟随食物链循环,最终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自己。2022年8月,“无境深蓝”发起了“少塑浪潮海岸线守护计划”,倡导减塑净滩,守护海岸线生态多样性。发起者和志愿者们聚集在深圳的海滩上,冒着酷热清理各种垃圾,守护美丽的海岸线。刘谦介绍说,这次活动共清理海滩垃圾近10 0 0件,其中塑料类和泡沫塑料类垃圾共785件,占垃圾总数的七成多。
“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守护这片蔚蓝色的海洋是我们的活动主题。”刘谦说,大家一直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转发这次活动的视频,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海洋环保的热情,分享净滩活动的快乐,也收获一份成长!
科学、系统的工程
关姗姗还分享了自己参加减少海洋垃圾活动的感受:“潜入蔚蓝的大海,我愿意为心爱的海洋生态尽一份绵薄之力,让这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少一点白色污染。”
“减少海洋垃圾并不是只需要潜水技能。”刘谦说,打捞只是第一步,随后还要对打捞物进行分拣,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会选择深圳海域的几个固定点位进行海洋打捞,比如杨梅坑、南澳和西冲。如果每个月都在固定地点下水打捞,就可以观察该水域的垃圾数量和种类,然后分析具体原因,撰写有针对性的行动建议报告,这是一项科学、系统、有意义的工作。”刘谦说,他们打捞的垃圾林林总总,包括食品包装袋、矿泉水瓶,有时还会有渔具、鱼笼等等,八成以上是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会随着潮汐和海浪,逐渐腐蚀分解成塑料微粒,最后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再随着人类的取食进入人体。
打捞垃圾的全流程工作过程中也可以搜集一些数据,帮助地方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科研机构进行物种研究和对策分析。刘谦介绍说,如果平静海洋下的垃圾可以量化,就可为海洋环保治理投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有利于制定生态自然修复的方案。
另外,如果把垃圾回收再利用各环节串联起来,比如“无境深蓝”捕捞的废旧渔网回收制成可再生尼龙等原本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则可以起到很好的减碳效果。据某再生材料科技公司测算,每生产一吨可再生能源尼龙,可减少95%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也大有裨益。
海洋科普教育
2019年的母亲节前夕,刘谦和志愿者们为深圳市民送上了一份大礼,组织放映了电影《塑料海洋》。感受到自己赖以生存的、每天都在孕育和哺育新生命的地球母亲的生存现状,现场观众几度哽咽,久久不能平息。
“这是一部10 0分钟左右的英文原版电影,有中文字幕,但内容有点深刻。对于大人来说还好,可是没想到在场的小朋友也都安安静静地坚持看下来,还表示很有收获。我觉得,这是这场放映会最成功,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刘谦回忆说,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对于塑料垃圾的处理,应该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普通市民,大家都要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
海洋保护并不局限于清理海洋垃圾和清洁海滩,还有珊瑚礁普查、珊瑚修复、海洋潜水环保人士的培训和认证、公益宣传倡导、海洋生物保育教育等等。平日里,刘谦还会开展公益宣传课程,为市民传授基本的海洋环保知识。“深圳的中小学有下午四点半课堂,我们会开设海洋科普课堂,让孩子们认识到陆源性垃圾也会污染海洋。”刘谦补充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还会给孩子们开设专业的珊瑚科普课程。
他进一步指出,其实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参与环保行动,比如遵循“5R”原则,即拒绝、减少、重复使用、回收和堆肥。具体来说,拒绝,就是拒绝使用塑料制品,比如在肯德基吃快餐,可以不要吸管;减少,就是少点外卖,少用塑料餐盒打包,少喝瓶装饮品等;重复使用,就是多用可重复使用的环保物品,如尽量用环保袋替代塑料袋,多用可重复使用的保温杯;回收,就是不乱扔塑料垃圾,将它们回收再利用;堆肥,就是把可降解的厨余垃圾等进行堆埋处理。
选择在深圳开展海洋环保公益事业,刘谦有自己的考虑。“深圳是座年轻人聚集的城市,这里思维活跃,处于资讯前沿,这奠定了公众良好的环保意识、认知、行动力和参与度。”刘谦以自己多年组织环保活动的经验为例,“大家参与的热情度很高,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的环保活动,基本上报名链接一出,名额就会秒光。”刘谦说,新冠疫情前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深圳的图书馆和咖啡厅开展公益放映和科普活动,参与的市民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70多岁的老人,场场爆满。他还补充道,近些年,随着水肺潜水逐步普及,潜水爱好者也可以自行携带水下呼吸系统进行潜水活动,更多的市民有机會走近海洋、了解海洋、保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