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诗词之美

2023-06-12洪翎楚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林黛玉红楼梦诗词

洪翎楚

内容摘要:古人乐事,莫过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些乐,在《红楼梦》中均有详细讲述。而“诗”,光是在书中看到是不够的,还要细细品读,身临其境,一时间不得其中要领,还需在生活中或是其它书籍中顿悟了才会明白。无数文人专注红学几十年,对其中的诗,研究颇多。文中情节,诗句文化占大篇幅,它是大观园娱乐项目的首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曹雪芹借她之口作出的诗数量众多。它在《红楼梦》这本书诗句中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诗句的美,总结有三方面,分别是词可达意的本质美、意境情景的交融美、了悟禅宗的禅趣美。剖析这三方面的美感,结合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艺术文化、时代背景等等,更是趣味不减。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诗词 本质美 交融美 禅趣美

初见《红楼梦》三个字,心里想的是这大概是讲述一段红墙绿瓦的大房子里的故事。细品此书之后,发现这不只是一段故事,这是一个世道。在这个世道里,有美食、戏曲、音乐、诗词歌赋与七情六欲。曹雪芹先生的文笔是深刻的,深刻到每一个人的形象与故事都是立体的、4D的。作为才子佳人,最惹人心仪的是他的诗情画意。曹雪芹的诗句通过书中的不同人物口中叙述出,立场不同,意境不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林黛玉、薛宝钗的诗句,而在意境与情调上,林黛玉的诗句总是略胜一筹的。她的诗,拥有本质美、交融美、禅趣美,这些美丽是典故与趣味的交织,也是周汝昌老师评价曹雪芹“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的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的体现。更何况,林黛玉的诗词能力,在原著中便明显可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谈到香菱学诗,黛玉给香菱布置了自学任务,让她依次去学习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在问到具体作诗方法的时候,黛玉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香菱恍然大悟,说难怪她以前看诗,有的对的是极工的,有的又是不对的。黛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正有大才力的人能够破格,比如崔颢的《黄鹤楼》一连用了三个“黄鹤”,打破常规,形成一种回环之美,并且因为结句写得太好,以至于李白沉吟再三,搁笔叹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是对子,可是崔颢此诗的颔联就不是对子,但后面颈联对得很工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尤其是结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无尽的感慨和浩渺之感。如果真正以格律来要求的话,他实际上不严格守律,但是正因为高才难缚,以至于他突破了格律而使《黄鹤楼》成为千古名诗。香菱听到后疑惑是不是格律规矩都是末流,只要诗句新奇为上呢?黛玉又告诉她,词句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具体到《红楼梦》中,黛玉还是认为天分和立意最重要,所以林黛玉自己作诗本身便很注重立意,注重对“美”的追求。

林黛玉的诗作多用泪、花、雨等意象。其中“雨”字出现了6次,“泪”字出现了16次,“花”字更是出现了30多次,足见黛玉对这些意象的“偏爱”。泪本身就带有悲伤的意味,黛玉诗中的泪又多用“泪空、泪干、泪尽”等词来修饰,表示泪水已经流到了极限,眼中已经无泪可流。黛玉的“泪”有因为自己的困难处境而落泪,如“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等,这些诗句里,黛玉想到父母早逝,自己又无亲兄弟姐妹,被迫寄人篱下,贾府内又处处钩心斗角“一个个像似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而自己无依无靠,未来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流下泪来。黛玉的泪也为自己的精神知己宝玉而流,如“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等诗句中,宝玉因结交戏子蒋玉函惹上了忠顺王府,又加上金钏儿之死与其有关,闯下了一系列祸事惨遭笞打,黛玉心疼宝玉的遭遇,为宝玉的不幸而痛哭,而当黛玉看见宝玉送来的旧帕子,明白了他的情意,与宝玉互通心意后又感动得落泪。

花儿娇艳多姿,本来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在黛玉的诗词里,花儿多是凋零的形象,如“花谢、香消、花落、花魂”等。在这些意象中,花儿因为外界的摧残变成了“落花”“花魂”,象征着青春生命的凋零。“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诗句中,可以看出黛玉对外物的感知十分敏感,看到花瓣凋零,便想到红颜老死、青春生命的逝去,但桃李尚能复芽,生命却不能如此,保不齐哪日“人去梁空巢也空”。

黛玉笔下的雨不是绵密的春雨,而是刺骨的秋雨。“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加上下雨时阴沉的天气,更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苦闷,秋天的凄凉配以寒冷的秋雨,让人心中的愁苦翻倍。“冷雨敲窗被未温”“残漏声催秋雨急”等诗句中,外界的阴沉环境让黛玉苦闷的内心又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情。

由此可见,在黛玉的诗歌创作中,无论是“泪干”“落花”还是“秋雨”,它们都带有强烈的感伤色彩,都带有生命尽头的意味,营造了悲情的氛围,象征着生命凋零、时光消逝,传达出凄凉哀伤的意味。

一.词可达意的本质美

诗词一直是讲究意境美的,上达仙境,下至府门,都置身其中。美妙的诗词让人一读,便仿佛步虚太空,嘴角挂了一抹笑,仿佛沉醉了风景,又仿佛是遇到了知音,以书会友。

《红楼梦》卷十八,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首《世外仙源》,“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林黛玉的这首五言律诗当中,表达自己对大观园的无限赞美,把大观园比作人间的仙境一般美丽、一般神奇。你们看,这座名贵的大观园还巧妙地借助山山水水原来的秀美,又匠擔具地增添了争奇斗巧的景物。今夜元妃娘娘省亲在园中饮酒赋诗,浓浓花香美酒更助雅兴,而花耳对着娘娘本人开放得更加妩媚。如今身为贵妃娘娘,每每出动宫车仪仗队前呼后拥,真是风光无限、显赫异常。这首诗写尽了贾府的高贵显赫,委婉地批判了封建皇朝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作風,也给人无尽的感叹。但是我们从诗歌节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以看到这首诗最后的一句都是押韵的,“尘”“新”“人”“频”,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将大观园比作仙境,因为元妃的到来,更为它增添了欢欣。整首诗无阿谀之气,清新自然,洒脱自在,因此,颇得元春欣赏。在我看来,这首诗不是最有本质美的,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的《杏帘在望》最有味道,对此,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鱼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翡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杏帘在望”本是大观园中一处山庄性质的建筑,李纨的住处。大观园刚建好后,贾政带幕宾游玩题名时,到此就生出了归隐田庄之心,该建筑是模仿农家院落建成,有模拟的小巧稻田和散养的鸡鸭鹅之类,贾宝玉题名曰“杏帘在望”。从红墙绿瓦的高门大户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回归最质朴的生活。山水田园诗作为我国诗坛上的一大流派,林黛玉这首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描写质朴的“山庄”“菱荇”“桑榆”等事物,加上“一畦春翡绿,十里稻花香”的视觉与嗅觉效应,不失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词的本质美,不仅在于描写质朴的人与事,更在于纯真的意境,光明的情境。在《红楼梦》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算计,唯独至情至性的林黛玉,叛逆且真诚,她用诗情画意描绘出自己想回归的世界。在诗词中大俗大雅,都是最本质纯真的。古时只有文人士大夫在游历山水后才会写出田园诗,而曹雪芹借林黛玉闺阁女子之口作出这首诗,是窥一方而知天地,只是见了稻香村的景,便像看见了远方的山山水水。以词达意,妙不可言。

二.有始有终的交融美

《红楼梦》中曹雪芹常用诗词隐喻人物各自的命运,一开始就让读者感受到了书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气氛,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一把辛酸泪”也体现在这里。最显著的是在书的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和副册上对《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命运将走向悲剧的一种暗示或铺垫,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自己作的诗中,也一字一句的讲述她的命运。从一句诗中,我们便可以看见一个人物的始终。《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面对着满塘荷花的夜晚,起了联诗的兴头。面对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上“冷月葬花魂”。鶴,是动物。花,是植物。正好相称,符合联句的规则。“冷月”与“花魂”,在对诗当时的“夜”背景下,令人感到绝艳却凄凉,一个“葬”字,优雅却充斥哀愁。“鹤影”也指鸟魂,正好与“花魂鸟魂总难留”对上了。这句诗体现林黛玉所具有的才情,和她即将经历的悲惨命运。在红学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拿这句“冷月葬花魂”来探讨林黛玉的死亡之谜。

金陵十二钗的一生,大多可以从诗句中窥见。林黛玉作为群芳之首,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从红楼一开篇,就注定了她只为还泪而来,注定悲剧。可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读者在悲伤中找到共鸣,去参悟人物的命运浮沉。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不断的在诗句中找到更完整的林黛玉,找到她没有书写出来的生死过程。这句“冷月葬花人”,我想到一位孱弱的女子在半夜的凉风微弄中一步一步的走到池塘最深处,湮没在黑夜中,不知最后是禅悟了还是沉塘了。没有人可以比她更能称作“葬花人”,也没有一处的月亮比她这里冷。我不禁怀疑她最终是死在冷月下的冷夜中,置身于花海之间。只是曹雪芹终究没有写到这里,不过曹雪芹在前面八十回中留下的诗句都是有始有终的交融着人物的命运悲欢,逐字逐句的研究诗句中的交融美,是红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了悟禅宗的禅趣美

不了解《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的故事情节最多停留在她葬花上。葬花行为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三次。在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让落花归根于大地,守护花的美丽和纯洁。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从赞美花、伤感花与人的分离到悼花即自悼、葬花即自葬,凸显了花与人的合一。由此可见,林黛玉的一生,和花是分不开的。其《葬花吟》更是她所作的诗词中的佳作。

大部分人读《葬花吟》读到了林黛玉的伤春悲秋,其实这首长诗中,也有她的佛道和禅悟。首先,林黛玉是心怀慈悲的。康熙帝曾说:“佛者,以善为本,推而广之,大约无二。上天好生,化育万汇。大士慈悲,度尽众生,亦无二也。”曹雪芹将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信念渗透进这首诗中。许多女子在遇见花红满天的良辰美景会沉溺其中,但不会像黛玉这般为落红香消哀婉叹息。这充分体现她悲悯、上善的性格特征。用“红消香断有谁怜”反问世人不怜,后有句“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不禁想到黛玉拿着花锄,腰间系着锦囊,缓缓地走出闺房,面对花红漫天,流连美景,还不忘避开地上的花儿。佛家清规戒律,杀生为其中一戒。故后有弘一法师走路连幼小昆虫、蚂蚁都不伤害之典故。而把花草当做生命去尊重、慈爱的林黛玉,不失为做到了佛道。其次,林黛玉是有自己的超脱之处的。黛玉借花自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其生之艰难。年幼的丧母丧父,让其孤苦无依。“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看似是黛玉为怜惜落花哀叹房屋主人衰落流亡而怨恨燕子无情之说,其实是在说自己的处境。佛家的苦,是指不安、心神不宁。林黛玉一直处在“苦”的处境中,可她仍然期盼春天。“半为怜春半恼春”,明白春光易逝,明白处境艰难,却想超脱渠沟,“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是超脱的,只是最终敌不过现实。第三,林黛玉是最叛逆洁净的。禅宗认为:“自性即佛性”,只要体认自己的本觉真心,认识自我的本性,当下就可“见性成佛”。借花自喻的黛玉,用“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句,抒发了自己高洁之心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志,这也体现了一定的反封建意识。其他人都劝说宝玉事科举追功名利禄,只有黛玉觉得科举功名乃世之污浊从众劝他。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落俗套,保持自己的本真,是黛玉的“洁净”之处。

《葬花吟》的禅悟美是隐晦而浅显的,林黛玉的禅宗性格也是《红楼梦》中人物的特性。禅悟,是一件趣事,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纾解方式,在诗句中找到禅悟的痕迹,不外乎是对作诗者的肯定。

诗词剖析只是红学研究中的冰山一角,自《红楼梦》著成以来,无数人研究其中的美食、文学、艺术。品鉴某一方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奇特的角度品鉴它,不同的眼睛,品味出不同的味道。

参考文献

[1]周汝昌.曹雪芹的故事.2018.12.央视网(http://www.cctv.com/).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诗[M].

[5][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8]韩琴.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林则徐的观音信仰[J].闽江学院学报,2008,29(06):33-38.

[9]毛荣生.禅宗文化纵横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林黛玉红楼梦诗词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别样解读《红楼梦》
诗词之页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