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思考
2023-06-11陆宇
陆宇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首先要在价值取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也要符合商业运作的逻辑,在创作上呈现出类型化的特征;最后,在审美方式上要符合大众化、青年化的审美倾向。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必须要在二十大思想的指导下,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的电影创作者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坚持和加强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电影创作,将党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落实到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保证作品内容上的正确性。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发挥电影在文化宣传、塑造党和政府形象,以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
主旋律电影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文化媒介的作用,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用不断创新的表现手法去讲述时代故事,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创作之中,使电影作品既能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使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例如:近几年展现爱国主义、奉献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的《中国合伙人》《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系列、《金刚川》《长津湖》系列等主旋律影片,都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典范,获得广大观众的广泛认可。这些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寓教于乐,很好地将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大众性等属性融合,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因此,电影创作者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为自己今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电影创作为人民服务
电影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着力点要集中于“人民”二字,自觉地深入群众之中,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指导下,电影创作者应当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要创作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影片。这一方面要求创作者贴近人民,走进群众,把握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同时观察并感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喜好;另一方面表现在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要面向人民群众,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
4.积极探索“影视+”的产业发展新途径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反映在电影领域,便是要积极探索出一条中国电影发展的新道路,运用电影这一现代化传播媒介来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
1.视觉盛宴:打造影视奇观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构成的基本语言,承载着电影的美学特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是构成每部影片美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主旋律电影的视听语言同样关乎影片的品质,观众一方面从中获得审美的满足,另一方面也通过视听语言,接受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随着新时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出的影像极大拓展了主旋律电影的表现方式。无论是《战狼》系列,还是《长津湖》系列等军事题材影片,其震撼的视听效果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科技发展同样助推国产科幻片的创作与提升, 2019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号称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其中特效场景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由国内团队完成,极大地振奋了国内科幻电影创作者的信心; 2023年推出的《流浪地球2》更是给疫情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强心剂,据猫眼数据统计,《流浪地球2》仅上映7天票房便已突破23亿元。由此,国产科幻电影踏出了将特效展现与故事融合的一大步,不再以科幻作为电影的噱头,而是将特效技术与温情故事相结合,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这种兼容性也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之一。
2.坚定类型化叙事的美学表达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除了在类型融合上的发展与尝试之外,叙事模式的多元化是另一个发展方向。《我和我的祖国》等系列电影,通过短小精悍的几个短片最终融合成一个符合主题表达类型的大电影的创作模式,也被观众接纳和喜爱。这类电影更像是一部散文集,拥有相同的主题命题,尽管各自之间的人物和事件联系并不是很大,但每个故事都为主题服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类型化的叙事策略为主旋律电影增添商业美感,让它更容易触动观众,更接近商业化模式运作,如果运用得当,则更有利于主旋律电影“寓教于乐”的目的。
3.英雄人物塑造的平民化
如何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情感令人信服的角色,是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者们孜孜不倦探寻的关键点。何群、梁明在《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一文中讲到:其实英雄贴近世俗和平民化并不会妨碍艺术的高度,恰恰是这种世俗化的元素加入成为了英雄式人物对生活的回归[1]。这种英雄人物塑造一方面是指改变传统银幕人物形成的刻板、固化形象;另一个方面则是在选取主角身份时的平民化,从普通人身上讲故事。比如《我和我的祖国》中,每一位主角可以说都是历史中的普通一员,这里面有原型人物,也有虚构的角色,但这不妨碍他们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的英雄,他们会紧张,会彷徨,会害怕,会被情所困,但这正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特质。正应了关注小人物、突出大情怀,彰显新时代的创作理念。英雄的奉献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真真实实的生活素材里提炼出来的,只有让英雄的生活与细节能在现实中找到参照系,才能激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才更能体现出创作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2]。
注釋
[1]何群、梁明、刘芳等: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 2007 (1): 86-90
[2]郭英超. 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电影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