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电子档案管理方式探析
2023-06-11马鹤嘉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拓展了新的模式。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管理质效明显提升、电子档案向业务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电子档案管理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出、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持续加大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力度、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电子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电子档案安全防护能力等方面予以加强。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电子档案;模式优化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改变了电子档案管理的技术环境,电子档案管理进入数据化管理时代。新技术模式下,要深入分析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发挥技术赋能优势,激发数据服务潜能,提升电子档案治理水平。
1 数字化转型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以人工为主的纸质归档整理形式,查询利用都需要履行相关手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伴随计算机的普及,电子文件的产生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双套制”管理为主,不过大数据技术为电子文件管理带来新的影响,使电子档案管理进入新发展阶段。
1.1 电子档案向业务深度融合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大数据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融合,重塑技术架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创新。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和决策模式日益成熟。组织结构职能的发展变化、部门间的紧密配合,与电子文件全流程电子化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组织机构的有序高效运作与业务开展。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业务部门与档案部门共同配合,进行整体数据梳理,制定归档管理规范,电子档案在业务应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使业务管理与档案管理越发密不可分,从而打破业务孤岛,沉淀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真正做到数据为发展赋能。
1.2 电子档案管理质效明显提升
《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规范》(GB/T39362-2020)要求,要大力推进电子档案建设,提升党政机关档案管理水平。重管轻用、利用率低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档案价值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子档案管理彰显了档案的基本属性,拓展了档案发挥资政育人功能的空间。档案管理者可以通过符合行业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多渠道开拓档案信息来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电子数据资源,向服务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史料。同时,管理者可以构筑一个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打造特色数据湖,为查阅利用提供更多便利。电子档案的全流程溯源,更加保证了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
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电子档案管理困境
2.1 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不仅体量大、而且形式多样,给储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行业搭建了本系统的机房,实现内部数据的集中存储;有的政府部门牵头,在大数据局集中管理各单位电子档案。但目前来看,尚未有全国统一的、更优化、符合大众实际的解决方案。数据化时代的电子档案与传统模式电子档案兼容性问题凸显,如何将二者有机整合,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必须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统一标准模式。
2.2 电子档案管理支撑系统不完善
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资金、人员等多种要素的支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规定,单位要加大对电子文件推行支持力度。目前来看,电子档案管理在要素支持层面上主要存在着:一是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电子档案归集范围不明确、查询利用多头管理等问题在制度层面解决的不彻底。二是资金扶持力度有所欠缺。电子档案管理的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伴随网络技术发展,电子档案管理既有系统升级的问题,也面临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需要财政资金给予一定倾斜,保障电子档案管理符合时代要求,也能安全高效运行。三是电子档案人才支撑不足。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人们对电子档案的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提供高效服务的人才比较匮乏。
2.3 电子档案管理安全性存在隐患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对安全性作出明确要求,确保数据的绝对安全。安全是电子档案的生命线。互联网技术给电子档案数据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电子档案的安全风险隐患主要是:一是电子档案生命周期涉及部门多、利用领域广泛,但是缺乏可靠的技术来护航电子档案的可靠性、规范性和合规性。目前普遍采用的安全技术是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时间戳等,但是这些技术都依靠第三方的支持,稳定性不足,依赖性强。二是网络攻击造成电子档案资源的破坏。黑客可能利用系统配置与软件上的漏洞,或者通过圈套、猜测等手段获取口令后强行攻入档案网络,窃取机密信息,篡改档案内容,破坏网站运行。黑客侵入档案应用系统,无论是否恶意攻击,都将给档案信息带来巨大威胁。攻击者可以窃听信息,窃取用户口令,改动档案数据,伪造档案内容,更有甚者删除档案数据库内容、摧毁节点、释放计算机病毒[1]。
3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优化
3.1 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规范》(GB/T39362-2020)对电子公文施行做出明确部署。在国家大力推进电子档案管理的背景下,针对普遍存在的海量电子档案“收集难、查阅难、保管难”等问题,要依托新兴技术研究,以实际业务应用及档案管理需求为导向,重塑档案管理模式。一是树立电子档案数据化管理思维。数据化思维以数字化的知识为基础,以数字化环境下的效率提升和服务优化为导向,依托数字化技术发现、分析、解决、跟踪档案领域内各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工作从传统实体管理逐渐转向数字管理,特别是新修订的档案法对电子档案的合法要件、地位和作用、安全管理要求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倒逼档案工作者必须尽快推动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型。二是数据一体化管理,推动业务处理全流程无纸化。从源头入手,将档案管理活动向前延伸至档案的形成阶段,通过外部直连、内部贯通以及离线补采的方式,全场景自动获取电子档案,形成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并相互关联,同时进行档案数据源头信息查验,确保数据源头的准确性以及电子档案的规范性。通過在归档过程中建立档案数据间的有机联系,构建多源异构数据的自动汇聚归档,实现线上数据一体化管理,推进前端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线上化,加速推进无纸化办公。三是软硬一体化应用,实现档案管理全自动化。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要结合装盒设备、AGV机器人、智能密集架、智能档案盒等智能硬件的应用,实现实物档案从交收、分拣、装盒、归档、存取等全过程的无人自动化管理,并与线上电子档案对接匹配,强化一体化管理。
3.2 持续加强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力度
要建立结构多样、形式丰富、内容齐全的电子档案数据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一是在收集渠道上要广泛。目前网络资源更新迅速、体量巨大、稍纵即逝,档案管理要和网信等部门合作,对公众需求高的信息资源,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抓取,构筑互联网资源主体数据。二是资源形式上要丰富。在传统模式中,档案的查阅利用面向是文书档案为主的纸质文件,音视频、图片资料利用率较低。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短视频、高清图片等已成为利用率较高的資源。机关档案管理者要拓展档案资源征集网络,对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档案,加大征集力度,开展口述材料、新媒体信息的采集,将重要的图片、视频资料纳入收集范围,更好地优化电子档案数据结构。三是在资源互联上加速整合。首先要扩充电子档案体量,积极推动档案资源转型,大力推进“增量电子化”,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促进各类电子文件应归尽归,电子档案应收尽收。同时继续做好“存量数字化”,加快推进对重要档案进行文字识别和语音识别 [2]。其次是建立专题电子档案数据库,推动资源优化组合。要逐步实现档案部门和业务单位内部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宣传机构可以建立宣传文化系统专题电子数据库,整合文化、广电、报社等资源,实现特色电子档案资源的集聚效应。要逐步破除部门壁垒,规范电子档案开放审核机制,推进档案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利用,不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规模、质量和服务水平[3]。
3.3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电子档案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树立个性化服务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4],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布局、提升质量、擦亮品牌,使电子档案内容更加精准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要树立精准个性化服务理念,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深入分析群众对电子档案需求偏好、利用方式和行为,对需求内容给予精准预测,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个性服务。二是知识赋能服务。电子档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对电子档案的需求也是对优秀知识的追求。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开发电子档案知识潜能,打造知识体系建构的整合、交流与共享,使用户从电子档案中汲取知识能量。三是搭建远程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让用户少跑路、不跑路,“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查档,获得加盖有法律效力电子签章的电子版档案材料或证明,也可以获得加盖有鲜章的纸质档案材料或证明。档案管理部门要搭建内容全面、结构优化、查询便捷、安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平台,使档案服务突破时空限制,更好发挥电子档案服务效能。四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微信、微博已成为公众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在江浙等发达地区,“群众家门口的档案馆”“群众口袋中的档案室”等做法获得百姓的高度认可,为群众提供了指尖上的档案服务。电子档案管理单位应树立新媒体服务理念,借助微信、微博等载体对群众的信息需求进行快速回应,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即时档案信息服务。
3.4 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电子档案安全防护能力
要按照《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要求,提升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水平。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一种数据库,是多个参与方根据智能合约编程语言、点对点网络通信技术、分布式一致性协议、现代密码学等交织而形成的,组合在一起的数据储存、交互和处理技术。区块链技术有利于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电子档案的追溯性增强。在区块链技术中,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每个数据区块都有特定“哈希值”代码,在已经形成整体的链条数据中,任意一个数据模块内容的改变都有导致其他的数据信息的变化。这种技术就保证了链条中的每个模块技术是不可更改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电子档案原件进行更改追溯,实现对电子档案的可信性管理,保障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二是去中心化存储技术。伴随大数据技术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电子档案呈海量增长,为社会数据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特别是体积较为庞大的音视频、图片,更是占用了大量的存储空间,社会电子档案管理的成本也相应提高。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分布在点对点的网络上,由它进行网络管理,无需中心服务器管理即可运行,通过数据库复制和信任计算保持数据质量。区块链上的数据以块的形式进行分组和组织,这些块按时间顺序连接成链,并用密码学技术进行保护。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是一个内容不断增加的记录数据库,它的数据内容只增不减,只能向数据链中增加内容,而不能删除和更改内容。三是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算法是保证区块链安全的一个核心技术,非对称加密算法在进行加密时,使用了两个密钥,加密和解密过程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密钥配对使用,即公钥和私钥,这两者必须配对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公钥是公开的,私钥是保密的,不能公开。这一技术保证了读取数据的安全,无需同步密钥,且算法复杂,大大提高了档案服务与利用过程中用户端的信息安全水平。四是共识机制。区块链之所以会应用在核心档案管理上,主要得益于区块链技术所特有的安全性共识机制,其核心是让不同节点达成共识。在原电子系统管理中,难以实现对内容的高效监管,特别是电子内容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在共识机制的作用下,当写入数据时,只有在全网大多数节点允许时,才可以写入。依托共识机制,各个链条节点之间实现了内容互信和通达,节点可以基于共识协议,开展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档案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晗.关于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21(03):05.
[2]肖婷.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变革路径——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22(11):25.
[3]闫晶.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1):15.
[4]陈秋玲.RCEP背景下山东省农产品扩大出口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23(02):01.
作者简介:马鹤嘉(1990— ),大学学历,北京文鼎天成档案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档案员,研究方向: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