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老学校的文化重塑

2023-06-11李峰华

中小学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弄潮儿育人目标

李峰华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新时代的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而我们看到,许多历经时代变迁的乡村老学校,面对变革的时代,在很多事实性困难面前往往选择“躺平”。走进这样的校园,我们常常能看到墙面上有各种标语,透过纷杂的“理念”,却难以看出一所学校对“育人目标”的清晰聚焦。这些地处乡村的老学校,在新时代尤其需要进行文化的梳理与再提炼,通过文化重塑破解“活在过去”的困境。作为一所乡村百年老校,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正是通过重构育人目标,重塑学校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向上的蓬勃活力和内生的强劲动力。

一、从历史与现实情境中寻找学校文化内核

学校应该结合办学实际,校本化地回答“育人目标”问题,这是學校的顶层设计,也是学校的文化内核。然而梳理任何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其历史肯定是丰富而纷杂的,现实情境也是如此。以七都小学为例,在可以找到的资料中,2000年以来,学校历任领导不断探索与寻找学校的文化表达,提出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发展理念和办学品位”“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基”“我能行”“融通灵动、力行致远”“溇港文化”等文化主张。过去这些年,在这些“文化”的关照下,学校的品牌建设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当这些文化表达同时出现在校园时,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与再提炼;在学生、教师乃至校长都“记不住”“不知晓”自己学校的文化究竟谓何的时候,我们必须回答“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核心文化”这一问题。恰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之际,在全体教师参与“一句话说理念”活动的基础上,在专家的深度指导下,我们努力寻求育人目标的校本表达,力求使其既符合国家意志又体现学校特点。

在梳理七都小学历史与现实情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两个关键词—太湖与崔根良,并试图探寻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首先,太湖是一个地域的也是一个历史的文化背景。位于太湖南岸的七都,拥有23公里太湖岸线,这一片土地因溇而生,因港而兴。千百年来,太湖水潮涨潮落,亘古未变,同样不变的是七都人民与困难周旋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敢拼敢干,怀揣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开创着一个个属于他们的新纪元。其次,崔根良,这是一个企业家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这位土生土长的七都人是全国人大代表、“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他是“真诚拼搏、追求卓越”的七都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以自身的拼搏与奋斗,生动演绎了一名心怀中国梦在太湖边长大的“弄潮儿”形象。

我们提取“太湖”与“崔根良”文化意义的交集为“弄潮儿”精神。依水而居的七小学子,从小就在太湖边与潮水追逐嬉戏,太湖在无形中也孕育了他们朝着梦想踏浪前行的勇敢与顽强;同饮一湖水,同吹一面风,崔根良则代表着七都人身上那种敢拼敢干、与时代共舞的涛头弄潮的精神。基于此,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育人目标—为新时代培育“小小弄潮儿”。确切地说,这是七都小学在历史与现实情境中对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表达。“创新溇港文化,拥抱太湖时代”“践行‘我能行校训,培育‘弄潮儿精神”则诠释了这一表达与前期探索的文化渊源。这样的表达也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寄语:“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二、在校本化刻画毕业生形象中建构文化愿景

学校的育人目标需要校本化地表达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形象。也就是说,如何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出具有“这所学校”文化气质的毕业生。为了让实际走出来的毕业生形象无限接近期待中的形象,学校就需要对提炼出来的文化内核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具象的文化愿景。学校育人目标只有细化成具体明确的小目标,才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属于七都小学的“小小弄潮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毕业生形象呢?在充分考虑国家要求、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三个维度的养成目标:不止步,做有梦的小小弄潮儿;不怕输,做敢行的小小弄潮儿;不退缩,做能拼的小小弄潮儿。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清晰可感的行动指引,在三个维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又以学生在遇到困难情境下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话语来描述“弄潮儿”六个行为特征:我想要,我必须;我不怕,我试试;我继续,我可以。三个层面的表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文化愿景,形成“小小弄潮儿”育人目标及其内涵释义。

我校育人目标的三个维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度匹配:“有梦”蕴涵着正确价值观,“敢行”才会有关键能力,“能拼”是成事成人的必备品格;同时又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一一对应:“有梦”是有理想,“敢行”是有本领,“能拼”是有担当。六个行为特征则是三个维度的具体化。第一个维度—有梦:“我想要”代表愿望心向,“我必须”体现价值观念。这两点是“有梦”的最根本特征,也是关键特征。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所以,“小小弄潮儿”必须明确方向才能踏浪而行。第二个维度—敢行:“我不怕”是积极心理,“我试试”是实践探索。学习之路本就充满无限挑战,就像弄潮儿随时会面临险滩和巨浪,只有面对困难时果敢积极和不断探索,才能化险为夷。第三个维度—能拼:“我继续”是意志品质,“我可以”是坚定行动。“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并不意味一次失败后立马能赢得成功。在弄潮的过程中,没准刚转危为安,又迎来更大的“浪头”,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品质,凭着坚定的行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向涛头立”的“小小弄潮儿”。

三、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形成文化路径

文化表达具有一定的务虚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这种务虚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文化的务虚服务于育人的务实。围绕文化内核,构建出怎样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范式,才能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只有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为“文化”正名—它不是浮于表面的作秀,而是从校园里“透出来”的。

在“小小弄潮儿”这一文化内核指引下,七都小学从课程与教学着手,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了三条文化路径。

一是以挑战性学习目标统领课堂。课堂上要给学生搭建发展养成“弄潮儿”行为特征的平台,就需要给每个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具有挑战性是“弄潮儿课堂”的最显著特征,它遵循如下三个原则。其一,要有挑战性学习目标的设定。我们在教学的重难点之处分设三级目标,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挑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挑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其二,要有进阶性学习任务的实施。要让学生看得到学习目标,更要看得到为了拾级而上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任务,从中感受追梦的愉悦以及坚持的力量。其三,要有体验性学习过程的反思。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并非自然而然的转化,反思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因此,无论哪个学科,课堂的最后都会设置反思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我追问:一问我在课堂上战胜了什么,如何战胜的?二问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我需要怎么做?

二是以“弄潮儿”行为特征改进教学。其一,确保“行为特征”的出现频次。我们强调教师必须将“我想要,我必须;我不怕,我试试;我继续,我可以”这六个行为特征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言语和行为中,并将呈现次数作为课堂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影响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其二,观察“行为特征”的典型细节。我们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某个行为特征的学习表现作为课堂观察的指标之一,引导教师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挑战,从而收获自我突破后的愉悦。其三,传播师生的课堂“弄潮”故事。我们重点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尤其是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的成长,并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总结,在传播中给更多师生以正向积极的引领。这些都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教学原理展开的。

三是以“弄潮儿”精神内涵开发课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小小弄潮儿”的养成也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课程的实施来实现。为此,围绕“小小弄潮儿”养成图,学校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活动机会去践行“弄潮儿”精神。比如:学科类的“古典诗词挑战课程”“小小数学家课程”“我是NO.1英语口语课程”,艺术类的“溇港‘恒一书法课程”,体育类的“花式跳绳课程”“玩转篮球课程”,创新类的“人工智能课程”,等等。学校更是围绕溇港文化科技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着力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溇港科技特色课程读本》,分为“了解溇港”“小桥”“人家”“鸟类”“美食”“走进亨通”六个篇章。课程内容融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充分设计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环节,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阶段实施。

四、在创新机制与平台建设中实现文化育人

育人不能只是“画饼”,关键还在于如何让师生吃到“饼”。这个“饼”学生喜欢吃、吃得好,才能让理想的毕业生形象从校园里走出来。围绕“小小弄潮儿”这一育人目标,学校不断创新育人机制、搭建育人平台,让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有梦、敢行、能拼”这一浓浓的教育意蕴。

一是推出“弄潮儿”系列人物。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用好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以及校内的宣传橱窗、移动海报等宣传平台,推出一系列“弄潮儿”典型师生。典型教师系列有“有梦弄潮儿”“敢行弄潮儿”“能拼弄潮儿”,每学期期末由教师自己申报,经过教师投票、学校审查,最后确定表彰名单。典型学生系列有“我是文明弄潮儿”“我是学科弄潮儿”“我是艺术弄潮儿”“我是运动弄潮儿”“我是劳动弄潮儿”,每月一小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全班学生一起投票产生;每学期一大评,月度“弄潮儿”有机会参与学校学期“弄潮儿”的评选。

二是组织“弄潮儿”系列活动。教师层面,学校主要根据年龄层级开展各种成长营活动,包括年轻教师逐梦营、中青年教师规划营、50+教师幸福分享营。学生层面,我们开展了“小小弄潮儿”系列六大节活动,包括阅读节、数学节、英语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每年一次一主题,每次活动都要围绕“弄潮儿”行为特征设置六大板块活动。

三是创设“弄潮儿”系列论坛。我们开设了三类论坛。其一,“弄潮儿”行政论坛,每月举行一次,每次一个主题,以“站到高处”的视角来看学校管理。比如:在文化内核提炼完成后,我们分别聚焦“从课堂切开一道口子看‘小小弄潮儿”“学校Logo设计我来说”“学校文化景点我构想”等主题举行了行政论坛。其二,“弄潮儿”教师论坛,每月举行一次,每学期一个主题,分新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50+教师等不同群体组织不同的论坛。这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学校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聆听到教师群体的心声。其三,“弄潮儿”学生论坛,结合少先队德育活动在毕业班学生间不定期开展,主要是为了给“小小弄潮儿”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让育人目标更接近学生的样态。比如:“弄潮儿”行为特征最初提出时,相关思考策划进入僵局,而学生在论坛中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次“弄潮儿的N个特征”学生主题论坛,吸纳学生的思考建议确定了最终的“弄潮儿”六个行为特征。

乡村老学校的文化重塑不是玩文字游戏,不是用新奇的概念糊弄人,其终极目标是在文化情境中成长师生。当“这一个”的文化表达被师生所接受,并以此去导引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时,它就会弥漫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就会印刻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中,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存在。这时候的老学校,因为共同目标勃发生机,因为同心同行充满力量。

(编辑 齐 风)

注釋:①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X/02/024/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弄潮儿育人目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新GMP认证催生的洗牌潮,谁能成为新一代弄潮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争当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弄潮儿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街头弄潮儿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