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根本上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23-06-10杨林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策略

杨林

摘 要:学术型研究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本文通过剖析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发现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学术氛围欠缺、创新能力薄弱、课程体系单一、教学模式本科化、导师管理粗放化等问题。结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需要,本文提出营造浓郁学术氛围、激发主体创新意识、建构新型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更新导师管理制度等有效策略,以期为学术型研究生整体学术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 创新能力 策略

一、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利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等新颖成果的本领。[1]学术型研究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这是提升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整体展现,良好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强化个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特征、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术型研究生成为具备由“学习知识”升级为“创造知识”能力的多样化高层次人才。[2]另一方面,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本质要求,还关系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实施。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促进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强化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

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学校、国家层面,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提高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二、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 “缺”——学术科研氛围欠缺

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然而,当前的学術氛围却与理想背道而驰。学生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多的是以追求修完学分和顺利毕业等功利性任务为学习导向。在以此种功利性目的为核心动力的驱使下,无人在乎创新的重要性。当然,在某些时刻,硬性规定的确会直接敦促学生向前。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硬性规定间接弱化了学生学习和科研的乐趣。如果一直处于此种氛围中,未来的学术型研究生是否又会像工业化时代一样,仍旧被批量地输入与产出,标记下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烙印。

(二) “弱”——个人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创新的过程往往也是发挥人自身潜能的过程。由于受到应试化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思维容易陷入“僵硬化”的泥泞之中,在学习中过度追求标准化的答案而使得创新似乎变得异常艰难和难以捉摸。以往的学习经历致使知识机械地输入和输出成为习惯,抄写和背诵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和思维模式与以往存在极大的差别。学习不再简单局限于知识的背诵和理解,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考试也不是努力地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然而,学习思维模式一经养成,短时间内很难切换成另一种完全颠覆以往的思维和学习模式。从思维机械化生成到创新化产出,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自身能力似乎远远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在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人都谈创新,但人人似乎又忘了什么是创新。正由于思维得不到训练而僵化,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才会层出不穷。突如其来的学业压力与自身能力的不对等,禁锢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的创新后劲严重不足,甚至对学术创新的排斥情绪与日俱增。

(三) “少”——课程体系单一化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抓手。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包括三部分,涵盖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大板块。公共必修课程涵盖英语和政治;专业必修课为二级学科方向必修的相关专业课程;选修课为所学专业的知识课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是按照二级学科设置的。这样的学科设置涉及面十分狭窄,不利于知识面的扩展和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散。课程体系的局限性不仅阻碍了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也导致学术型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缺少创新思维,难以从多个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学生仅仅学习本专业的有关知识,且在课堂所讲的不过是学生早已学习和熟知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学和简单讲解便能理解,实在无须花费太多的课程时间来进行反复讲解。前沿性与研究性课程在课堂中很难得到体现;综合性、交叉性知识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局限在固定框架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知识在数字化时代的更新中不断提速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日益深化。

(四) “旧”——教学模式本科化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且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4]教学模式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最终学习效果。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教学模式与本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科阶段的教学更多倾向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强调知识的广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多是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强调对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精,学生不仅要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还要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然而,目前的研究生课程仍然承袭着“本科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仍旧采取“灌输式”为主的授课方式。由于知识机械地输入和生成,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日渐暗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尽如人意。

(五) “粗”——导师管理粗放化

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学生学位论文与学习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高校扩招人数也相应增多。“生多师少”使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陷入亟待解决的困境。导师除了授课、科研,指导所带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还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一对多”的现实情况下,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局限于以师门群体为中心的微型场域。导师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时间被大面积压缩,师生交流时也局限于一些表面问题,深入性地探讨和挖掘知识的机会较少。知识的流动空间狭小,呈现出以师门为中心的闭环状态,难以形成向四周辐射的动态循环。由于教师天然权威性的影响,学生不敢积极主动地与导师交流。在学术交流、科研训练机会都较为欠缺的双重影响下,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学术与科研的增值与创新。

三、提升學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环境上,营造浓郁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是一个学校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塑造民主自由的风气,改善人际关系。[5]首先,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以思想之火为灵魂筑基,发挥思想引领的积极作用。其次,高校之间加强创新交流合作,联合搭建创新型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型学术科研大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在思想碰撞交流中迸发创新的火花。最后,建立完善的服务和评价机制,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并对其参与过程实施连续性追踪服务,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把创新能力纳入个人综合考评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术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个体上,激发主体创新意识

从古至今,创新在不同的个体、国家、民族身上亘古不断地上演着思维碰撞的火花,知识在创新中不断拓展与更新。一个人拥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后续势能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其长远发展助力。想要激发一个人的创新积极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思想上加强学生对学术创新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如果仅仅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作工作“跳板”和朋辈“光环”势必会影响学习者的心态,学术创新和科研也无从谈起。研究生的自发行为是研究生学术氛围形成机制的核心,只有真正将主动参与创新学术活动和遵守学术道德内化为自身行为,才能自觉地接受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才能更好地接受环境的培育和熏陶。其次,完善校园软硬件设施。一方面,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科研硬件设施,为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提供必要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重点加强学风建设,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导师作用,注重教育宣传,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6]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助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课程上,建构新型课程体系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构建则需要合理的课程体系。[7]跨学科课程可以扩展学生思维,增强知识间的交叉融合,发散和拓展知识的延展度;学术前沿课程可以通过各种学术讲座、学术前沿报告、学术讲坛等增强学生知识的广度,使学生能够了解所属领域当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并与专家交流学术观点、拓宽学术视野、启发学术思想。面对面的交谈比自己看书学习更能直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掌握研究方法对学生的科研探索与论文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课、选修课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的思维视角,当前的研究往往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优秀的学术科研成果往往是多个学科、多视角地分析和探索所得。以自身的专业领域为基础,横向发展,可以涉及多门学科,使学科之间建立纽带关系,取长补短,拓宽学生对各个专业领域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所采用的“填鸭式”“被动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研究生课堂。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亟须优化当前教学模式并更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双管齐下共同突破传统教学的壁垒。

首先,教师在课内和课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和分析问题,这样会使二者的思维相互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迪下,不仅能够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多方位考虑,扩散思维。其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已不再是课堂中唯一的教学方式,讨论式、互动式、研讨式、头脑风暴等一些拓展思维的方法在研究生的课堂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课堂,这样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界面,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自身的课堂主人翁精神。良好的课堂从来不是一种教学方法的结果,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后最优化的产物。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是获取已有的、现成的知识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8]

(五)指导上,更新导师管理制度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导师在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程度、论文评审、学位授予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9]导师的个人修养、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助于教师解答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

一方面,学校适当为研究生导师减负,让导师将工作的重心放到学术上,而不是被一些繁杂的琐事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教师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才能更好地促使教师带动和指导学生的学术科研。

另一方面,在导师资源和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建立跨学科导师群协同指导。从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方式,过渡到“协作式”培养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研究生导师的个人能力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发挥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导师能力的综合测评考核,坚持能者居上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等. 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12(2):75-77.

[2] 王江萍. 如何从学术根本上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268-269.

[3]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 人民日报,2020-07-29.

[4]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胡盛红. 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J]. 高等农业教育,2002(5):42-44.

[6] 刘文博. 研究生浓郁学术氛围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95-97.

[7] 魏军英,李学艺,刘起宇. 研究生创新能力与课程体系改革[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8(8):67-68.

[8] 许鹏奎. 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及水平提升之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40-44.

[9] 赵士发,李春晓. 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27-3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