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插画的泊里大集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探究

2023-06-10李丽季雨欣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民俗文化

李丽 季雨欣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劳动生活的生动展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民俗文化进行活化与传承,是时代发展、国家兴旺以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共同要求。基于此,文章以泊里大集民俗文化为例,通过数字插画的艺术设计形式,挖掘民俗主题数字插画的设计方法,以数字化手段活态传承泊里大集民俗文化。通过调研泊里大集的民俗文化发展概况,分析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传承局限性;依据信息时代的特征与数字插画的特性,分析以数字插画手段活态传承泊里大集的必要性、可行性与价值意义,进而探究泊里大集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策略;在对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数字化活态传承中,基于文化层次理论与文化转译方法,提取泊里大集的文化元素,对照为泊里大集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文化,将其内容转译为数字插画的“形”“境”“意”呈现,并运用到多元化实物与多模态传播中,最终借助数字插画手段,实现对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数字插画;泊里大集;民俗文化;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218.5;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基于时代发展、依托科技手段,用数字化手段做好传统文化记录,同时创新其存在形式,使传统文化融入民众生活之中。

1 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1.1 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民俗源于群众的生活,泛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聚居的民众在长久延续的生活中所创造、形成、演变、传承的生活风俗与习惯。集市作为民众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承载了民众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泊里大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于2012年入选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泊里大集固定占地160多亩,逢农历四、九开市,已具有较为成熟的模式,是城乡居民商品交易与娱乐交流的场所。随着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受到重视,但其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受众群体较为单一,以当地老年人为主;第二,泊里大集商品缺乏质量管控与保障,较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第三,城镇化发展拓宽了消费渠道,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群众不再适应露天集市。

1.2 泊里大集民俗文化传承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泊里大集民俗文化传承面临困境。首先,其文化内容与时代发展融合不够。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多为“非遗”手工艺、民俗表演等,比较传统,已不适应当下民众的生活需要。

其次,其传承主体趋于老年化、空心化。泊里大集处于城郊之地,青年人口流向城市,老年人口占比较大,传承者多为老年人,缺乏后续传承主体。

最后,泊里大集传承手段较为单一,多为同乡同族间传承,对于赶集方式和集市上的“非遗”工艺缺少数字化的记录和傳播,面临传承断代风险。

2 泊里大集民俗文化与数字插画的融合发展

2.1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数字插画是以传统绘画为基础,利用现代电子设备绘制,以多元化的数字视觉图像储存,通过多种数字化设备展示、传播的艺术形式,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1]。国内数字插画起步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国外风格影响较大,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在原创性、民族文化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数字插画的要求不仅在于表面的视觉效果,还要注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泊里大集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来乡村文化的展现,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以其为主题设计数字插画,是发展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其不仅要静态保护,还要以活态手段传承。活态传承区别于标本式的文化保存,多指对文化的物质形态和传承载体常态化的动态传承保护[2-3]。信息化时代,对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要立足于时代特征,以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优化传承。数字插画作为数字化的产物,具有成本低、易保存、用途多、传播广的特点,以其表现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符合时代特征,是活态传承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载体。

2.2 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在情感表达层面,如今人类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数字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数字插画成为信息传播中重要的世界性语言[4]。数字插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更符合读图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同时,数字插画在创作中表现手法与呈现形式多样,可以更好地呈现复杂的内容,因此以数字插画表达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可以更明确地呈现出其中的文化内容,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促进情感表达。

在文化传播层面,对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传播,既要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内容,又要借助多渠道加以传播。数字插画具有多元化的性质,表现方式与传播载体丰富。具体来说,数字插画可以通过动态化、多维化、交互式等方式在纸质实体、网络、交互设备等多种媒介上传播信息。因此,用数字插画传播泊里大集民俗文化是现实可行的。

在技术实施层面,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内容繁多,在具体的插画呈现中,需要使用较大的面幅呈现丰富的细节。数字插画主要是借助电子设备和数字软件进行创作,纸张面幅限制小,创作空间大,可实施性强。

2.3 融合发展的价值意义

将数字插画与活态传承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相融合,在社会层面,能够使更多人发现泊里大集的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内心对乡土文化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促进“非遗”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传承。

在经济层面,大集作为农转商的重要途径,对其进行数字插画设计与宣传推广,能够吸引各年龄段群体的目光,激发其活力,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商家进入,拉动大集经济发展,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文化艺术层面,以数字插画的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形式。一方面,能够为数字插画的创作提供新内容,丰富数字插画成果;另一方面,能够创新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赋予泊里大集民俗文化时代价值。

3 泊里大集民俗文化在数字插画中的活态传承策略

3.1 泊里大集文化元素的提取

3.1.1 物质层面的文化元素

物质文化泛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社会经济活动相关。泊里大集地处城郊交会处,其物质文化元素包括街市景观和空间布局。具体来说,泊里大集南临黄海,背靠藏马山,在街市景观上,南临贡北路,东临兴泊路,所处地面方正平整;在空间布局上,其容纳了3000多个摊位,呈直线方格形布局,且摊位统一配置了红色棚顶,并划分出日用、餐饮等区域,同时在入口和市场中均设有指示牌。

3.1.2 社会文化层面的文化元素

相较于物质文化,泊里大集在社会文化层面拥有更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其民俗文化。泊里大集根植于民众生活,展现了许多当地民俗与生活场景,如大集摊位上有海鲜烩饼、泊里爐包等当地特色美食,泊里大鼓、茂腔、舞龙、秧歌等民众娱乐项目,以及当地特有的老行当炉火打铁等。

其次,泊里大集展示了宝贵的“非遗”文化,包括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泊里红席与泊里麦草画,以及泊里锣鼓、泊里烧肉、泊里馇锅子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1.3 精神内涵层面的文化元素

泊里大集于清朝中期正式设立为集,自此一直为山东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之地,其传承至今是对鲁东南地区乡村历史发展的生动展现。其孕育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精神的体现,亦是城市居民思乡之情的寄托。同时,国家号召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泊里大集作为二者的纽带,彰显了时代精神。

3.2 泊里大集文化元素在数字插画中的转译

文化转译,最初是指语言学的转译,在艺术设计层面,多指将某种文化元素融入新的设计系统中完成设计的过程[5]。在泊里大集数字插画设计中,主要是将泊里大集的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内容转译为数字插画的“形”“境”“意”呈现。

3.2.1 物质层“形”的转译

物质层属于事物的表层文化,多指文化显性的可触知、可视觉部分[6]。其对应泊里大集的物质文化元素。对该层面的转译是“形”的设计,即数字插画的视觉设计,包括造型、色彩与构图。在“形”的转译中,首先要对泊里大集物质文化元素造型进行归纳,总结出其具象形态;而后进行解构,将其具象形态解构为简化的造型;再以重构手法,将独立造型加以环境或辅助元素搭配,以插画呈现;在色彩上,泊里大集处于山东半岛沿海城郊,周边为黄土地,附近的楼房以红顶为主,因此色彩应以黄红为主;构图应参考其空间布局,以规整为主。

3.2.2 行为层“境”的转译

中层文化即行为层,是人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7]。其对应泊里大集社会文化层面的内容,对行为层文化的转译以数字插画“境”的设计为主,更侧重于对场景、互动的设计,是在视觉画面的基础上呈现主题的行为场景。

泊里大集是民众进行商品交易、人际交往与文化娱乐之地,因而在数字插画设计中,可采用多维化手法动态化再现泊里大集场景画面,将观者带入泊里大集行为活动中,具体来说,以2.5D绘画手法立体化呈现泊里大集全景;同时设计场景路线,以动态化手法根据路线设计展示全景下的摊位细节,模拟赶集情节,从而使观者更具有代入感。

3.2.3 精神层“意”的转译

“意”是指对精神层文化的转译。精神层是指深层文化,是文化事物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理念等精神内核,具有抽象、隐性的特点[8]。泊里大集的精神层文化是指其精神内涵。在泊里大集民俗数字插画“意”的转译中,要在“形”与“境”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在视觉画面与场景设计中加入叙事情节,与泊里大集精神内涵相呼应,利用画面、文字与声音结合的手段,以数字插画形式表现泊里大集发展、“非遗”工艺制造、表演活动等事件性场景,以此传递泊里大集的精神内涵,引发观者情感共鸣。

3.3 泊里大集数字插画的活态传承实践

3.3.1 多元化的应用

泊里大集民俗数字插画是对泊里大集文化内容的创新呈现。对于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不仅要在当代艺术形式中再现,还要付诸实际应用。在具体的活态传承中,可以将泊里大集数字插画用于文化品牌打造、文创产品设计、城市宣传、网页页面等应用中,既可拓宽其应用形式,赋予其更多价值,又是对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不仅能保留其文化内容,更能使其在当下以多元化形态焕发生机。

3.3.2 多模态的传播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其一在于创新再现,其二在于广泛传播。通俗而言,模态是指感官,多模态则指多感官间的融合感知。对于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可在泊里大集数字插画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媒介,进行以视听为主的视频传播、以视触为主的电子设备动态化互动展示和以触视听为主的VR体验传播。这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有利于传播的广泛性。

4 结语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围绕新时代新任务,统筹协调“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的关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庞大的民俗文化体系中,泊里大集是由民众经济行为产生的集市文化,既发挥着拉动城郊经济的民生经济功能,又发挥着传承“非遗”的文化功能,因而,将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中,提升其文化价值,使其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传承,是响应国家发展新任务的体现。

本文采用文化转译手段,将泊里大集文化元素转译为以视觉画面,多维化、动态化场景与叙事情节共同构成的数字插画“形”“境”“意”内容,并通过多元化应用与多模态传播,实现泊里大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随着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会有更多样、更智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梁泽浩.广西金秀瑶族盘王节文化活态传承与文创设计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3,52(1):67-69.

[2] 王懿.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以“打连厢、荡湖船”为例[J].商展经济,2022(23):48-50.

[3] 肖昕,韩永锐.传统文化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转译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5):34-37.

[4] 罗潇楠,张大鲁.新媒体语境下的数字插画创作研究[J].湖南包装,2020,35(5):123-126.

[5] 刘旭.基于文化转译理念的传统文化APP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2):237-242.

[6] 蒋海霞,陈振益.五邑侨乡地域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转换与呈现[J].包装工程,2016,37(6):41-44,86.

[7] 郝谨.浅谈交互媒体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24):266.

[8] 李鸿明.用独特视角描绘人生: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插画艺术观[J].美术观察,2014(11):110-111.

作者简介:李丽(1989—),女,山东潍坊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季雨欣(1999—),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