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23-06-10唐福玖
【教學背景】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笔者根据教材“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的学习提示,布置了“标出第一段的押韵字,找出第二段的骈偶句,反复诵读,感受文本的韵律美”的学习任务,并在一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反馈如下:一是学生只停留在“读来朗朗上口”的浅层语感体验;二是部分学生找错骈偶句;三是诵读骈偶句后感觉写得美,但说不清韵律美的具体表现。
学情反馈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一、从教材和教学角度看,为什么要让学生“感受骈偶押韵的语言特点”?二、教师依靠何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本文“反复铺陈”和“骈偶押韵”的文体特点?三、学生如何借助提示解读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甚至解读其他辞类作品?四、教师自己对“辞”的文体特征又了解多少?基于此,笔者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尝试为上述教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与方法】
1.通过量化统计,把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和抒情的特点,建构辞在铺叙方面的文体知识。
2.通过诵读和换体比较,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从韵律角度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建构辞在韵律方面的文体知识。
3.通过归纳和细读,分析文章在用词和句式表达上的特点,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建构辞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文体知识。
4.归纳和整合所学,给读者提供阅读辞类作品的基本路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文学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另一位宋代文学家宋庠也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这篇文章究竟有何魅力,竟能受到如此高的推崇?有同学说这篇文章读来很美,却说不出美在哪里,同学们能为他们解答疑惑,甚至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本文和其他辞类作品的方法吗?现在,就让我们通过量化统计、换体比较和词句细读等学习活动,感受和分析《归去来兮辞》在铺叙、韵律和语言方面表现的艺术美,进而深刻体会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真挚情感美,以及对生命美的思考,并以此建构辞的文体知识,学会阅读辞类作品。
学习任务一:整体阅读,分析文章叙述特点
活动1:在文章中,陶渊明写了“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四种归家之乐,请自主统计作者写每种乐时运用的骈偶句,以及场景描写数量,分析效果,填写下表。然后分四组各讨论一种“乐”,整合并总结,形成结论。
表格和结论示例:
学习支架:关于骈偶句
“骈偶句”也叫做“对称句”,两两成对,以此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辞、赋和骈文主要的句式类型。骈偶句的上下句一般要求字数相等,而且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和语义大体相同、相近或者相反。
活动2:根据上表第二列和第三列,归纳本文叙述的特点,总结铺叙的知识。
分析示例:
上述十二组骈偶句共二十四个句子,表面上叙述了二十个不同的场景内容,几乎一句叙述一个场景。但梳理其规律可知,作者只是反复叙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自己脱离官场后在干什么,二是与自己相关的周围万物的状态。反复叙述自己在干什么,能很好告诉读者,辞官归田能让自己自由自在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反复叙述周围相关事物,不仅展现了农村田园景色的优美和诗意美,更是以景的自由和顺天应时状态,启发作者回归田园和自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就是辞常用的表现手法——铺叙。铺叙是辞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指将同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进行叙述,以此突出某个内容或强化某种情感。
【设计意图】辞以抒情为核心特质,但也需要运用铺叙手法,将情感融入到一定的内容叙述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辞的铺叙特点,笔者采用量化统计法,让学生统计每种乐所使用的骈偶句,以及描述的场景的数量,以此直观感受和建构辞在铺叙方面的文体知识。
学习任务二:局部诵读,感受文章韵律之美
活动1:请将第一段排列成诗歌样式,标出韵脚并反复诵读,分析押韵字在朗读语气上的特点,感受本文的押韵美,并结合句子语境赏析韵脚字展现了陶渊明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明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赏析示例:
根据陶渊明所在时代的中古韵押韵特点,“归、悲、追、非、衣、微”同属“脂微”韵部,首段押同一个韵。通过反复诵读这几个字,该韵字语音上读来具有延缓语气的效果,本身能暗示一种轻松的心情。“归”表达了归田的决心非常坚决,“悲”表达了身心被官场束缚的悲伤,“追”表达了对未来田园生活的憧憬,“非”展现了作者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坚决否定态度,“微”写光线的昏暗,从侧面展现自己归家的欣喜和心切。
活动2:反复诵读上表第二列所有句子,归纳骈偶句第四字的特点,感受其韵律美,总结骈偶句的韵律特点。
总结示例:
上表中的骈偶句的第四个字涉及“以”“而”“之”三个虚词,可见骈偶句的第四个字处多用虚词。如果将这些虚词抽离,不影响原句含义的表达,但是在朗读上会显得语速较快。如果加入这三个虚词,能够让整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拖长和放慢,这就与作者回归田园舒展的心情相吻合。
活动3:请将“舍中之乐”几个骈偶句翻译为现代汉语,谈谈现代汉语句式和骈偶句在表达同一个内容上韵味的差异。
翻译: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我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
差異分析:骈句表达简洁,富有节奏感,散句表达则显得呆板,没有骈句朗读有韵律感,作者那种自由自在的快乐之情很难在散句中体悟到。
【设计意图】文章通篇用韵,且不同场景描写部分用韵不同。作者正是借助骈偶句独特的字数、句数和押韵特点,不仅使辞具有浓郁的音韵美,更是将归家那种舒畅、愉悦的情绪,通过押韵字展现出来。整个学习任务二能够引导学生从辞的韵律美角度,在诵读中体悟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掌握辞在音韵方面的文体特征,落实教材“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词句细读,深入理解作者追求
活动1: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与“兮”有关的句子,反复诵读,并结合前后文语境分析“兮”承载的作者的心情和情感。此外,请在原文中再找一个其他的语气词,结合语境分析该语气词承载的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兮”分析示例:
包含题目在内,全文使用“兮”的地方有三处,三处都是“归去来兮”,“兮”都是表语气的虚词,但各有韵味。正文第一处的“归去来兮”应该翻译为“回去吧”,“兮”展现了走在回家路上,想到身处官场导致“心为形役”的疲惫、厌倦。第三段开头句再次重复使用“归去来兮”,一方面强化了对“归”的咏叹;另一方面,根据前后文语境,本句可以翻译为“回来了”,“兮”字展现了彻底脱离了官场束缚的亢奋和愉悦心理,断绝与外界关系的决绝。
其他语气词分析示例:
“已矣乎”一句,“已”是“完结、算了”的意思,“矣”和“乎”都是语气词,表示“吧”。两个语气词连用,一方面加强了“算了”这一表达心理决定状态词的效果,可见作者脱离官场的决心非常坚定和决绝;另一方面展现了作者内心看透世俗,看淡生死、富贵的坦然和超脱。
【设计意图】根据《楚辞》,“兮”是辞最重要的语言特征之一,具有调节韵律、节奏的音乐性功能,具有“其、乎、哉、而、夫、然”等虚词具备的语法功能,以及具有表达强烈的咏叹或舒缓语气、情绪的功能。陶渊明继承了这一写作特色,在《归去来兮辞》中多次使用“兮”以及其他语气词,这些语气词蕴含了作者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愉悦和快乐心情,因此学生需要借助这一文体特征,读懂辞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活动2:归纳原文有词语重叠的句子,诵读并分析效果,填写下表,分析这些叠词展现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表格及结论示例:
分析示例:
整个《归去来兮辞》使用叠词的句子有五处,其中“遥遥”和“飘飘”与作者当时脱离官场束缚后的轻松自在心境吻合,“欣欣”和“涓涓”写出了所见万物顺天应时,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存在的状态。这些描绘无生命或有生命状态的叠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展现了该事物自由自在的本然状态。这种状态与作者迫切脱离束缚,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吻合。
【设计意图】屈原在其作品中经常使用叠词的修辞手法来造句,叠词也是辞句式表达的重要特征,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继承了这一遣词造句的手法。通过该活动,学生要总结辞中运用叠词手法的两个效果:一是营造语音上的效果,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富有音乐性;二是明确不同性质的词语重叠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表声音、色彩、形状的词语重叠能够使修饰对象更准确,表动作的词语重叠能够使修饰对象更形象、生动。
活动3:在原文中任找一个骈偶句,按照下面事例,分析骈偶句的同位置词,品味作者在换词中展现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思考。
分析示例:
在“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句中,“富贵”和“帝乡”是同位置词,这两者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但作者用了“非”和“不”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副词,以此表达对两者坚决的否定态度。作者对这两种生活追求进行了否定,可见作者脱离官场的决心坚定。
【设计意图】骈偶句有一个重要的语言表达特点,即处在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要么相近,要么相反。作者正是借助了骈偶句的这一语言特点,在句子某些位置精心遣词造句,以此寄托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这一文体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这些对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读出作者在其中承载的思想情感,由此形成阅读辞文体作品的重要阅读方法。
任务四:自主整合,建构辞的文体知识,提供辞类作品阅读方法
活动1:归纳前三个学习任务,从用词、句式、表达方式等方面总结辞的文体特征。
归纳示例:
用词方面:善用“兮”以及相似的语气虚词来表达情感,善于借助词语重叠表现物态、延缓语气和抒发情感。句式方面:善用骈偶句,注重通过押韵和换韵来营造节奏方面的音韵效果,以此展现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方面:既注重直接抒发情感,又擅长运用铺叙手法来增强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容量。
活动2:请大家给其他学习本文或阅读其他辞类作品的同学提供阅读建议。
示例:
建议一:划分韵段,标出韵脚,反复诵读,结合语境体会作品中的语气词、叠词和押韵字展现的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蕴含的丰富情感。
建议二:梳理写作思路,按照诗歌分行的方式重新排列,分析同一内容的叙述角度和层次,把握同一内容反复叙述背后表达的思想情感。
建议三:品味作者体悟自然、抒发情感和表达哲理的骈偶句,通过分析对句同位置处的不同用词,把握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和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
【任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语言材料和归纳规律,以此总结辞的文体特征,并提出阅读建议,该学习任务意在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进而引导学生增强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文体意识,提高文学阅读的审美素养和创造性鉴赏能力。
【教学后记】
这是从文体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查阅《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古代文体常识》等研究著作,笔者梳理出了辞的文体特点,明确了辞的教学要素,制定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方案,开发了完成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作品的文体特点规范着作品的语言和思维表达方式。从课文后面的“作者反复铺陈、连续咏叹”和“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两条学习提示看,编者高度重视作品的文体问题,课标和教材的部分学习任务,就是基于作品的文体特点开发的。尤其是在面对古代文言作品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体角度切入解读文本,能更好地读出作品的韵味,深入解读出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提升阅读素养。上述调整之后的教学,不管是宏观上的整体阅读分析,中观层面的朗诵感受,还是微观层面的词句细读,都是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开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而且紧紧扣住“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和群文教学理念盛行的当下,语文教师依然要重视和研究作品的文体问题,提升自身的文体素养,尤其是在教授那些具有“定篇”和“例文”功能的文章时,还得引导学生依体而学。
(作者:唐福玖,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