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乡诗意象品读
2023-06-10李安琼王波平
李安琼 王波平
内容摘要:以小学思乡诗为品读对象,品析其意象特质及内蕴,意象主要有四类:月、梅、雁和时令。一是望月怀远,触发旅人思家和征人望乡之情;二是折梅怀人,寄托赠友和寄意思妻;三是征雁怀归,传达游子思乡和征人怀土的愁情;四是感时念家,在日暮秋深时诉相思离别之苦和传统佳节之际怀亲念友。
关键词:思乡诗 意象 品读
思乡诗,以游子为抒情主体,表达思念之情和回归之念。思乡诗含有大量固定意象,主要有月、梅、雁和时令佳节四种。小学思乡诗教学,通过品读意象,了解诗人思念情怀,只有理解意象,才能感受生命律动,“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叶澜)
一.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一般以游子和征人为主体,在期盼团聚中引发愁思,有旅人思家和征人望乡两端。
(一)旅人思家。旅人思家通过借月思乡和人月合一表达故乡留恋之情。
一是借月思乡。借“床前月”感旅人思家之深。李白《静夜思》诗人借霜过渡到月,此以见月色之感人深沉。其二,借“明月”寄托旅人思家之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人可诉可解,唯有将愁心托于明月;二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寄托真挚友情;三说只能依靠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借“玲珑月”诉旅人思家之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人无言,月也无言,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愁。
二是人月合一。以江月近人喻旅人思家之亲。孟浩然《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正因“人近月”,人才把月当成羁旅中的知音和伴侣来亲近。化峨眉月为故乡依恋之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看峨嵋山月犹见故人,即便亲近却难以靠近。用月之妩媚描摹旅人思乡之影。李白《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明月妩媚,人月合一,借明月身姿寻故乡位置,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二)征人望乡。月意象寄托着征夫戍客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也表达着思妇对征夫生命担忧及深愁长恨。以“关山月”为例,感知征人之苦。
一是见月思乡。月照当空,征人感思,月皎潔而苍茫,思空落而凄凉。一是以关山月之苍茫写征人思妇的凄苦。如李白《关山月》,以“明月出天山”的壮丽景象,写战士与妻子相思之深远;又如高适《燕歌行》,写征战被围,月夜苦守,“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互思念深切。一是以边关月之皎洁感怀征人望乡的凄苦。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在月光映照下,沙子像积雪而带寒意,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凉的月色,俯仰之间,白光上下交映,寒气逼人,“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月下回望,凄凉难堪。
二是望月感怀。关山为背景,月为核心,写征战场景的艰辛苦寒之情。岑参入边塞,也在无尽的“关山”间遥望过无尽的“月”,引发不尽的思念和感怀。朗月中思茫茫,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月圆而人难团圆,明月朗照无垠,大漠荒凉,月色苍凉,心思凄凉。岁月间思悠悠,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漫漫长夜,有月或许无月;漫漫征程,有归或许难归;于帝都、故园的相思眷念柔情只有化作豪迈开阔的胸襟。
二.折梅怀人
梅意象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主观象喻性,梅花寄托着陆凯对范晔的无限思念和深厚友谊,“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也包含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后人以此为基继承并创新,赋予折梅之雅趣,即赠友和思妻。
(一)赠友。折梅赠友分正用与反用典故两种。正用折梅典故直抒念挚友之情,反用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痛惜和对故国、故人的深切怀念。
一方面,正用典故,折梅赠友寄托真挚之情。(陆游《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用梅寄托友情如同“折柳”,含蓄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友谊。“记得行南浦,送君折柳,军逢驿使,为我攀梅。”(辛弃疾《沁园春》)也连用折柳与折梅两典来体现友人之间的往来情意。
另一方面,反用典故,赠友不成反衬情愫之深曲。其一,折梅不成,痛惜故国。“做尽花归,欲赠君时少一枝”(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已是暮春,故国不在,花期已过,无花可折。其二,寄赠不成,追惜念友。“驿使不来,借问孤芳为谁折”(吴潜《暗香》),驿使不来,无人传信,反用其典而追思友人。
(二)思妻。思妻,以梅花为思念对象,或遥想其形态,或悄思其神韵。以梅起兴,思念之情,幽微隐曲。
一是梅姿似妻。“梅妻鹤子”是林逋隐逸情怀,植梅养鹤,终身未娶。以错觉写真,梅花可人,如王适《江滨梅》:“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疑梅为珠,花姿美丽,品格高贵,傲寒中感一股沁骨幽香,又似娇妻之温柔。早春的梅娇俏可人,雪下的梅气骨清绝,“且占雪溪清绝处,看精神、全是梅花做。”(王迈《贺新郎》)落梅极尽入情,也似深情演绎。
二是梅香恋妻。梅姿似妻,梅香如人,赋梅却思妻,有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用“问梅”细节,刻画乡思。身在异地,久客他乡,长期处于一种“失空”中,家乡的梅花成为诗人心底最温馨的记忆。关于“故乡事”太多,而“我”却独问对方窗前寒梅开花了没有。以留白的手法,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以“绮窗、寒梅”为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由读者随心尽意驰骋。
三.征雁怀归
征雁怀归是诗人由雁而人,以归雁代表相思,表达游子思乡、征人怀土之情。
(一)游子思乡。根据大雁的习性特点以归雁传达游子思乡之情,主要有雁足传书寄乡情、北雁南飞感思归、雁阵惊寒抒羁旅三种方式。
一是雁足传书寄乡情。鸿雁传书本出于苏武故事,鸿雁也成为了信差的美稱。雁足传书,是传递情感的要妙之处,乡思亦不例外。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羁旅生相乡思: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虽属无理,却也是一份淡淡乡愁。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远谪山乡,苦闷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
二是北雁南飞感思归。北雁南飞触发游子反转之情,“衡阳雁去无留意”,回雁峰成为北雁南飞的落脚点,越冬后返回,雁可返回二人却难归。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雁南飞,人思归,以“最先闻”衬托孤客的敏感悲绪。又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秋雁声触及诗人对故乡和兄弟的怀念,引起诗人悲怆的感情和无可奈何的心绪。再如韦应物《闻雁》:“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撩动诗人无尽乡思的是一声雁鸣。
三是雁阵惊寒抒羁旅。“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寒冷使雁群心惊而发出声声哀鸣,羁旅使游子心凉而倍感幽寂凄苦。如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写出了孤雁恋群和渴望回归雁群。又如“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以雁声衬托夜的清冷孤寂;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以雁声凄厉状写相思之苦。
(二)征人怀土。征人怀土是以雁自喻或寄雁寓情抒写内心怀乡的伤感情绪、征战之苦以及忧国之思。杜牧《秋浦道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问雁之念将仕宦感怀和羁旅愁思展现无遗;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雁归去来写隐忧之感和思乡之情;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以征雁写流离失所和欲归不得,李颀《古从军行》写“胡雁哀鸣夜夜飞”状征人之凄凉寒苦。
四.感时念家
《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自然景物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极易感时念家,一者在日暮秋深时,一者在传统佳节际。
(一)日暮秋深念家。日暮、秋深,在时间上容易撩发归思。一是日暮思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时刻,妻子思念远戍丈夫盼回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禽鸟归巢;“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照中牧童晚归。黄昏惹相思,李清照有《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阳黄昏,东篱把酒,无语独酌,暗生思念。二是秋深思归。以秋的荒凉之景,触发悲秋愁怀意识,抒发离别之苦。如秋风凄凉,张籍有《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游子见到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又如秋雨凄冷,李商隐有《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夜空。再如秋夜凄清,王维有《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于空阒的秋夜雨中,静观生命的跃动,感岁月悄逝零落。三是日暮秋深思归。悲秋之情与日暮情思互相交融,其悲情更愁。“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看到落日所感与秋节所感共时相通,“寒蝉噪暮野无日,古树伤秋天有风”,悲秋与暮愁已融为一体。戴叔伦有《过三闾庙》:“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加上“萧萧”之声态,愁绪无尽,乡思亦无尽。
(二)传统佳节思乡。每逢节日思乡之情就变得极为浓重。“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思乡诗中经常出现的节日有除夕、重阳、中秋、冬至等。一是除夕:浓郁的年终大节。除夕具有特殊的时空特点和节日氛围,极易唤起诗人的时间之思和生命之思,最易触发游子对家乡至亲的深切思念。其一,羁旅漂泊的孤苦。孟浩然有《岁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经时间之久,使诗人止不住怀念家乡,愈是怀念其孤独凄楚之情愈深重。其二,手足亲情的渴望。如白居易《除夜寄弟妹》:“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表现了异客他乡、孤独寂寞而多病的诗人除夜思亲,盼望与亲人弟妹团聚的心情,其情真挚感人。其三,归家不得的悲慨。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将在仕途奔波中沉淀出的思乡之痛表露无遗,写出了所有漂泊之人的年关情结。二是重阳:萧瑟的传统节日。以传统习俗来体会自我生命意识的变幻,“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方面,赏菊相思,表达对故人或家国的思念。孟浩然有《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悦,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此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也有寄托国家兴旺的思考。如岑参《行军九日忆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以“故园菊”代表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另一方面,以登高、饮酒感悟珍视生命。珍惜时光,如李白《九日登山》:“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诗人登高望远、悲古伤今,抒发时光短暂、功业难成的感慨。借酒消愁,如白居易《九日醉吟》:“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表达一种麻醉、消极反抗的态度,实则用酒化解诗人胸中难以释解的愁绪。三是中秋:浪漫的团圆佳节。中秋节在赏月,表达怀亲之情。人月双圆,阖家欢聚喜意浓。“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写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乐事。月圆人缺,触景伤情思无边。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籍深沉。四是冬至:消长的生命时刻。“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一年中又一生命转换时刻,自此日起,阴气盛极而衰,而阳气渐长,此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开始了下一年的循环,是一个大吉的日子。诗人白居易却感受孤单,有《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参考文献
[1]王立.中国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王改菊.“思乡诗”的意象类型及其意义辨析[J].甘肃教育,2020,(02):155.
[4]相正平.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8):61-63+2.
[5]詹明瑜.浅析月亮意象与中国人思乡情结[J].剑南文学,2011,(06):115-1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大创项目“小学语文思乡诗意象解析”(编号:20211060402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小学古诗专题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