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对策
2023-06-10龚奎林
内容摘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必须密切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和OBE育人理念,反思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立德树人”和“技能养成”二维目标不明晰、教师的教研动力不足、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等共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 汉语言文学 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国良师,2018年开始,教育部逐步分批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因此,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必须密切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厚基础、重素养、强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OBE育人理念,思考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井冈山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1.“OBE”理念不完善,学生成长的“立德树人”和“技能养成”二维目标不明晰。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缺乏成果导向,培养方案和德育方向不清晰,没有强力推动文学作品发表、文学评论作品发表、创新项目挖掘、师范技能比赛,以致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可显示度的成果少,无法再进入社会后直接上手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
2.教师的教研动力不足。教师认为上好课就行,教研教改是有兴趣的人去做的,导致学生参与老师的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动力也不足。通过教研任务清单确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简况介绍表、教学大赛、教材编写、教学成果奖定向推动、教学名师引领等途径提升教研动力。
3.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训练课程比较单一,认为只有师范技能课需要训练,其他汉语言文学是理论课不需要,产生误区。在“新文科”理念下,必须三全育人,把创作文学作品、创作文学评论、讲台演讲、课本剧表演、红色文艺采风、传统故事采写、三字一话、师范技能等实践训练贯穿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4.实践训练平台资源较为匮乏,实践训练学生机会较少。作为革命老区红色高校,由于财力有限,地理位置所限,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整合不力,在专业实践训练、专业实验室建设还是实习基地建设投入都严重不足,导致实践训练平台资源匮乏,学生实践训练不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动力效果不高、创意性学习方法不够、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没有合适的作品发表平台和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修订培养方案,推动“OBE”理念和“立德树人”和“技能养成”二维目标
1.以成果为导向,修订培养方案
完善专业定位。根据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江西,面向全國,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尚师德与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教育与教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开阔视野,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及相关领域的育人、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合理制定培养目标。以“创新性师范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当今社会的师范人才要既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根据这一理念,本专业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扎实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OBE理念为指导,以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先进的课程体系。根据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和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对标对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分配,注重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兼顾体系性与研究性;强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少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系统配置通识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重新设计选修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重新调整选修课程,吸纳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增设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教育的服务性较强、引导性鲜明的新课程。
井冈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19年被评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以来,一直按照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包括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调整,学分、学时调整,课程名称、开课时间的调整,还有课程模块调整。一方面强调课程思政,不仅在有关课程中加大思想教育分量,而且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设了“红色文艺”“庐陵文化概论”等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强化了教师教育模块,各类实践教育总学分加到了40.25分,占总学分的近24%。
2.以立德树人为抓手,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为响应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的号召和要求,加强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实践类课程总学分从2018版的31.5学分调整到2020版的41.80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4.60%。同时,新培养方案加强了师范类课程比重,教师教育类课程从原来的13学分调整到19.5学分。井冈山是革命摇篮,所处的地级市吉安是庐陵文化发源地和阳明心学首践地,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该专业把文化资源转化后人才培养优势,增加了地方文化选修课《庐陵文化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和《红色革命文艺》,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时增设《诗歌创作与鉴赏》《文化创意与文案写作》《当下文学/文化研讨》《汉语言文学导论》《口语表达艺术》《三字一话》等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建设,改革考核方式,以作品发表、赴校外实践实训调研、音乐厅表演为推手,夯实学生的研究、写作与认识能力。初步建设了课程和创研实训体系,开设了教师口语、师范技能训练、创意写作、书法等实训内容,出版了《文化创意与文案写作》《三笔字训练教程》等创作训练教材,初步建成实验(实训)体系,满足师范类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依托本土区域红古文化资源开设的《庐陵文化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和《红色革命文艺》《赣方言及客家方言研究》等红色和古色地方文化特色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3.以技能养成为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在手机和网络盛行的读图时代,学生热衷玩手机,削减了思考的深度,以致专业学习兴趣不高,这就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所有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增加了写作实践、三笔字、师范技能训练、传统文学经典300篇和红色经典100篇背诵、听学术讲座或报告(30场)、方言调查、学年论文等自设实践环节,让学生有事可做,有目标可追求,把玩手机的碎片化时间转化为动手实操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养成。此外,为适应当前中学教学现状和大学生考研等实际情况,将师范教育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七学期调整为第六学期。
(二)提升教师的教研动力的方法
1.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团队老师在各类课程中,每次開学第一堂课布置作品阅读鉴赏和演讲的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准备10分钟的演讲,阅读的作品必须与课程相关。为了把自己最佳的形象展示给同学,学生们非常尽力,认真阅读作品,做好读书笔记,撰写研究性读后感,并反复演练脱稿演讲。其中发言精彩的同学将有机会在研讨会上做大会发言,而优秀的发言稿将推荐到报刊发表。学生通过上讲台的脱稿演讲与同学分享阅读作品心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也深化了老师学以致用的研究性思考能力。
2.通过教改教研推动教学转型。学院以教学教研任务清单制为抓手,根据学院发展目标和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要求,以教改教研推动教学转型。以基层教学组织单位教研室为核心,对每个教研室每位老师在教材编写、教研论文撰写、省级教改课题申报、校级教改课题申报、示范课观摩等方面进行了三上三下的合理分工与调配,通过整体设计、上下联动、分项包干、逐项推动落实,在培养模式、训练体系、教改项目申报方面见效果。2019年,刘晓鑫、陈冬根作为课题主持人的2项教改课题获批省级教改课题重点项目。
3.通过教学听课和比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本专业组织各种教师讲课比赛和教研室相互听课制度。每个学期各个教研室听课评课全覆盖,同时组织各种讲课比赛,培育教学能手。例如在学校教学比赛中张睫、田祥胜等获青年组一等奖,龚奎林等获课程思政组二等奖。
4.设立《人文教坛》杂志。包括教学动态、教学与实践、教研活动、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保障、教学检查月通报、教学成果、管理文件、学术交流等栏目,展示教研交流、教学改革、教改项目、教材编写、教研立项、教研论文教研成果,推动专业老师和中学行业一线名师交流。
5.依托课程出版专业特色教材。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着重建设一套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及区域文化(包括庐陵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系列教材,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了《文化创意与文案写作》《文学鉴赏导引》等6部教材。应中国“美育”丛书编委会邀请,正在出版《文学欣赏》《影视欣赏》两本教材。正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自编写作系列教材《文秘写作》《文学评论与写作实训》《诗歌写作与实训》《剧本写作与实训》《口语表达实训》《语言调查导论》等实训类教材。
(三)多元化开展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模式单一问题
1.创新《写作实践》学分获取办法,开展专业竞赛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设置了《写作实践》学分获取办法每个学生大四第一个学期必须提交发表的文学作品或论文作品的原件或复印件,核定成绩,申请学分,才能毕业。如果没有发表,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论文写作大赛等写作实践活动比赛,获得该课程学分。每年开展写作大赛和文学评论大赛等活动,要求汉语言文学同学必须参加相关比赛,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也为更高级别的论文大赛做了充分的培育。
2.多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1)指导并支持雨丝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庐陵国学社、浮生古典文学社等传统文化社团的建设,并相继开展系列专题式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
(2)开展庐陵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庐陵老街听诗歌讲座,学习文学创作,使同学们亲临其境,了解庐陵文化,感受区域风情,传承庐陵文化。
(3)每年成功举办两期国学培训班,深入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吉安地区丰富的庐陵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国学专题教育、国学实践体验、国学精神传播,面向大学生开展国学文化素养培训工作,每年培训290人在校生。
(4)依托露珠诗社,每年到吉州区石语荷园开展诗歌朗诵分享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了我校露珠诗社在校师生、校友的诗歌,以及吉安诗人的优秀作品,互相倾听、交流、以诗会友。指导学生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并推荐发表,推荐学生参加各种作家培训班、改稿提升班、加入省市作家协会,让学生与省内外文学圈保持密切联系。学生在《十月》《诗刊》《作品》《青春》《星火》《名作欣赏》《井冈山报》《吉安晚报》等国内外公开期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组织本土作家作品研讨读书会和“日出之阳”读书会5次(,推荐赵贤莲、徐启航等同学被参加江西省第六届青年作家改稿班,推荐陈洪英、吴雪、徐启航、俞艳燕、刘兰等进入吉安市首届青年作家培训班学习,推荐陈洪英、熊婧阁、徐启航等同学加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
3.通过“教研创演”四种学习路径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主要指虚拟云端和红色古色文化场馆等)的有效衔接
(1)开展师范教育教学。学生通过师范课程学习、师范见习,获得了初步师范教育教学技能,参与顶岗实习、代课实习和正常实习以及义务支教和教学比赛,强化专业能力。每年组织普通话比赛、书法比赛、教学技能比赛、演讲比赛、说课讲课比赛、话剧汇演以及人文风文化节等,优秀学生推荐参加省市比赛,如王学娟、谌雪花等同学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师范技能比赛奖项。
(2)开展本土作家作品研讨进校园活动,聘请校外作家担任学生导师。近几年来,学院与吉安文联、作协、评协共同主办了“胡刚毅读书研讨会”“安然读书研讨会”“曾绯龙读书研讨会”“吉安诗歌读书研讨会”“井大诗人群研讨读书会”“黄文忠散文集《行走的乡愁》研讨会”“左清、姚丽蓉研讨读书会”以及徐明、李桂平、黄晓园、胡牧华等的研讨读书会活动,已有100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大会主题学术演讲,部分学术演讲被《井冈山报》等媒体公开发表。并聘请了20位吉安作家安然、曾绯龙、王克铭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同时,设立学生研究选题库,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和学院优势文化研究资源,引导学生从事庐陵文化和红色文化研究,学生的优秀论文得以推荐发表。
(3)创作文学作品和评论并发表。通过课程的讲授和露珠诗社、古典诗词协会等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经过反复修改得以推荐发表,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已经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论文100多篇,4个同学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8个同学分别参加江西省和吉安市的青年作家改稿班,300多篇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作品大赛一二三等奖。
(4)依托课程和课外比赛强化演讲和表演。一方面组织读书会和课程学术演讲,锻炼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临场应变能力及口才,另一方面,《口语表达艺术》《中国现代文学》《当下文学/文化研讨》在音乐厅、教室和白鹭洲书院讲堂开展课程实践展演。
(5)开展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采风实践。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革命遗迹、革命展览馆等红色、古色文化场馆开展假期采风实践和田野调查活动。围绕井冈山等红色资源和吉安古庐陵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撰写红色传说和庐陵民间故事,进行碑刻集成。
(6)阅读经典打好创作基础。专业大力推动各班组织“读书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19汉本1读书会为例,仅在“‘一周一书杯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有奖征文比赛”中该班学生就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四)搭建制度平台驱动、参赛平台驱动、课程平台驱动、社团平台驱动、实习平台驱动等实践训练平台,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1.设立学年论文,建立学习导师与学术导师的全员育人机制。大三学生需要完成学年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验收等工作,师生双向选择,指导老师参照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建构起大一大二学习导师与大三大四学术导师、大三学年论文写作与大四毕业论文写作全方位无缝结合的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进而指导学生开展地方文化、区域文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2.设立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法,创立文学经典背诵管理办法和学术听讲管理办法,强化第二课堂实践学分获取办法。原有的学分是直接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名篇背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种竞赛、参与科研、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采写并发表民间传说、参加研讨会、听学术讲座等途径强化学分获取的量与质。要求:(2)大一至大三每个同学背诵300篇中外文学名作,每年进行达标考核。并在音乐厅举办文学经典诵读晚会;(2)大二每个同学采写民间传说,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交于庐陵文化研究中心,中心考核;(3)大三每个同学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中文系考核;(4)大一至大三每个同学参与各种学院专业竞赛和校级能力大赛,中文系和团委学生科考核;(5)大二至大三每个同学主持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括院级、校级及以上),教務科考核;(6)大一至大四每个同学参加作家作品研讨会,中文系考核;(7)大一至大四每个同学听取20场学术讲座,中文系考核;(8)大一至大四每个同学必须在公开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中文系和教务科考核。如此,学生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充实了他们的课后生活。而且,每个学生依托《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必须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项目、互联网+大创、挑战杯等)。设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每年20项,每项资助1000元,引导挖掘和研究庐陵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鼓励学生创办公司,张莺、李霁霖等在校生同学创办公司。2018年,学院以校教务处发布《井冈山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井冈山大学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学分认定办法》为契机,督促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进行创作,以获得“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创作”类的第二课堂学分。
3.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该专业不断地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与评价,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等展开评价,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涵盖了全部教学环节,确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的关键点,除每学期例行进行的集中教学质量检查外,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教学专家组及督导组成员等还随机听课,开展定期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行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制度。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达成培养目标的有效性。通过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构建了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学生、督导、专家、领导、同行组成。学生群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学生信息员、网上评教、学生座谈会、导师约谈等;校院两级督导每学期都要开展定期教学检查,长期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专家群体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渠道和方式主要随机听课评课形式进行,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行群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听课评课、参加或参评讲课比赛等方式进行。而且,校院每年都要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指派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参赛教师的讲课质量进行现场点评。
而且,社会评价机制突显产出导向。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机制,其主要方式包括试卷分析、教育实习总结、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总体评价。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通过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第三方麦可思调查三种方式搜集社会成员对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和对专业质量的评价,用以指导专业建设。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不断推进,基于产出导向的理念,本专业极其重视社会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建立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年度质量调查机制的基础上,形成了问题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不断地向社会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及其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吸收用人单位的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并将相关的合理建议融入于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等,以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便能与社会需要有着良好的衔接。整体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相关机制及其相应的措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既能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又能及时地及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等加以评价,从而促进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在产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本专业不再只关注输入方面的投入,而是进一步从人才培养效果层面重视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要求之间紧密结合,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肯定。
总之,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存在的问题,依据OBE育人理念,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开展相应的解决之道,提升了人才培养成效,获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主持的江西省教改课题“新型教学伦理的构建”(JXJG-10-15-18)、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一般课题《创意写作背景下初中语文精细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SZUJGYW2021-1083)、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红色文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