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私募股权基金进入中国市场需“知音”
2023-06-10贺欣婷
贺欣婷
私募股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中国,自此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海外私募股权基金进入中国市场后,以成熟的资本运作模式和商业逻辑,催生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投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比如,通过新浪、搜狐、网易等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让投资机构获得了丰厚回报。互联网领域取得成功之后,众多海基金将投资的版图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试图凭借雄厚的资本优势在其他领域施展拳脚,继而在中国市场上屡次掀起投资浪潮。
1992年,外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中国探路,掀起了第一次私募基金投资热潮。这一时期海外私募基金大多数与中国各部委合作,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但因为没有理顺体制规则和投资政策,导致外资机构很难找到优质项目,加之当时很少有公司赴海外上市,也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大多数海外基金于1997年前后无奈地撤出中国市场。1999年,掀起了第二次热潮。当时,中国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在制度上做出了安排,极大地鼓舞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海外私募股权基金再次进入中国市场,但当时国内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然不畅通,加之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导致一大批机构最终因无法收回投资而再次撤出中国。2004年,深圳推出中小板以后,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IPO的退出方式,从此掀起了第三次投资热潮,PE投资市场日渐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均超过了之前任何时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绝佳的机遇。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纷涌而至同时,一大批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凭借着对中国市场环境、投资政策和制度创新模式的深入洞悉,紧紧地握住经济发展的脉搏,以“后发优势”迅速崛起,并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茁壮成长,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并为中国这个新兴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
中国私募股权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顶尖人才。其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行业领路人,他以温和而理性的人格魅力,以平稳而谨慎的投资逻辑,深刻领会国内行业政策导向,厘清法律风险与管理措施,娴熟地运用投资专业技巧,聚焦于健康医疗、高端制造、智慧农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板块,在业内创造了无数经典案例。深耕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他高度关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对私募股权投资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此人就是秉鸿资本的创始人——孔强先生。
那么,秉鸿资本的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孔强先生对国际资本和中国本土资本孰优孰劣有着怎样的观点?对海外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有怎样的看法?秉鸿资本何以在私募股权行业的风口浪尖坚守正确航向,规避逆流与险滩,长期稳定地阔步向前,以及它所承担的时代使命是什么?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对孔强先生进行了采访。
01 主动拥抱国际资本浪潮
中国最早的私募股权出现于1985年,当时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专门设立了私募基金投资公司,90年代后期国内私募基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时至今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已经走过跌宕起伏的三十多年历程。
2005年,是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节点,也是孔强人生履历中的关键节点。这一年,资本市场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改革,为国内项目股权投资上市退出划定了制度闭环,这一年,孔强加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投资部的经理,正式踏上了私募股权行业的“列车”。
当时,中国私募股权行业方兴未艾。与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雄厚的资金实力相比,中国本土私募机构的融资能力明显处于弱势,处于萌芽阶段的国内基金无论在组织形式选择、市场定位,还是投资制度都在摸索阶段,投资的专业性远不如管理服务体系成熟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不仅对全球资源的利用率低,还容易受到行政关系的干预,导致国内资本与国际化投资操作体系差距较大。同时,由于投资者与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国内投资者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项目,而需要资本的企业又难以找到投资者。
相反,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庞大,投资领域极为广泛,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并且有众多的机构共同参与。在早期对中国IT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成功,让他们发现中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尽管后期在其他领域投资的过程中屡次铩羽而归,但间接地催生了中国本土私募机构的蓬勃发展。
身处行业一线,让孔强意识到中国私募投资基金的未来不可限量。于是在2012年他亲自创办了秉鸿资本,独立发起了私募股权基金。
在他看来:“尽管国际资本的体量庞大,运作模式更成熟,但在中国市场上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尤其除了IT和互联网之外的其他行业,普遍存在对产业政策不熟悉,对本土资源要素了解不深入等情况。而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机构,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仅能够准确地解读国内行业政策,也有大量的资源积累和沉淀,以及在投资战略选择上更加灵活多样,涉猎的领域更加广泛,以及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投资环境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秉鸿资本获得了茁壮成长的机会。自成立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孔强带领着秉鸿资本,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将投资的触角延伸到健康医疗、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高新行业,用资本力量赋能企业发展。
02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引路人
在世界经济下行背景下,全球企业都在努力地寻求“避风港”,而相对稳定的中国市场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通过资本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推动国际间的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和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
孔强认为:“外资企业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找到熟悉中国资本市场政策和行业规则,以及具有丰富国内行业资源的引路人尤为重要。”
实际上,在多年的投资经历中,他不仅熟知中国投资环境,对投资政策了如指掌,同时还多次远赴欧美国家发掘优质项目,与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进行交流,以及协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考察其他国家的优质项目和尖端企业,寻求合作的机会。
孔强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他曾经与国内电子浆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前往欧洲和以色列考察与该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在考察的过程中,国外投资人极其专业的项目尽调精神,给孔强带来极大的触动,投资人深入企业端对产品质量、生产工艺,以及产业链进行全面调研,最大限度地规避投资风险,对项目的价值做到深入把握。同时孔强发现,尽管国外有非常多的优质项目,专业技术和产品质量非常过硬,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非常成熟,但是受到市场空间的严重制约,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外企业也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们对中国的商业环境和消费群体知之甚少,甚至不清楚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应用场景。因此,他与国外投资机构及所考察的企业进行大量交流后,为该企业产品的工艺技术调整和改进后,使其顺利引入中国市场,极大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有效促进了产业优势互补。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国外的优质项目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但要进入中国市場需要熟悉中国企业发展模式和资本市场规则的引路人。秉鸿资本将凭借多年的行业沉淀,在自身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为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孔强如是说。
百舸争流千帆竟,乘风破浪奋楫者先。秉鸿资本之所以能够在波谲云诡的资本市场上激流勇进,与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沃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度理解市场规律、娴熟掌握投资规则密切相关。孔强,就像一位熟知水性的舵手,引领着秉鸿资本以稳健的姿态驶向更广袤的海洋。在未来的商业规划里,孔强希望能够扎根美国,设立秉鸿资本的海外分支机构,创办更优秀的投资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全球资本市场,为私募基金行业贡献智慧的同时,让海外基金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促进海外资本与中国市场之间的有机耦合,推动国际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搭建国际资本交流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