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游记中的北京三山五园

2023-06-10尹凌李泽坤

北京档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山颐和园游记

尹凌 李泽坤

民国时期,随着北京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的发展,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北京西北郊清代皇家园林功能发生转变,从昔日传统的皇权政治空间向人民大众共同拥有的“多元化”公共空间转型过渡,加之近代公共交通体系逐渐发展,三山五园成为民国时期北京重要的旅游观光胜地。

众多编辑记者、教授学者、画家文人等出于参观体验、游憩散心、怀古追今等目的游览三山五园,留下大量游记。这些游记反映了来自不同主体视角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游记作者多属于民国时期的新知识群体[1],受职业特性和求学经历等影响,他们的游记行文流畅,记述翔实,思考深刻,生动地塑造出民国时期北京三山五园特有的形象,凸显了北京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转变的历史背景下,三山五园多层面、多维度的功能和价值。

一、放松身心的休闲空间

三山五园的景色,一年四季皆有看点:春季花开,夏季避暑,秋季可赏香山红叶,冬季雪晴后更是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是游客到访三山五园的重要目的之一。从游记中可以看到,即使天气不好,也无法阻止游客们的热情。汪季文先生在《旧都四日记》中所记载的万寿山之行写了购票入园时“乌云密布,颇为惴惴。初意游园者必寥寥,孰知远道而来者,竟数倍于我等也”[2],足见民众对于三山五园游览的执着。

(一)远离喧嚣的放松之旅

民国时期,想要前往三山五园,须从西直门出发,不论乘汽车、人力车(洋车)或是骑驴,均免不了旅途之辛苦。汽车较贵且需要等候,每天只有几趟往来;人力车和骑驴则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若再考虑从城里前往西直门的辛劳,则在民国时期前往三山五园游览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地出了一趟远门。但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三山五园之旅也多了一份兴致和期待,加之景区提供方便的食宿条件,游客往往会留宿几日。对于生活在北平的市民而言,这是一次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山水的放松之行。汪季文先生在《旧都四日记》中称赞了前往山中旅行缓解压力、涤荡心灵的功效,他写道:“终岁碌碌,埋头案上,又已期年,深欲登山涉水,一涤凡尘。”[3]而游至知春亭,文中又言:“沿石栏环湖而行,湖中波浪汹涌,颇有鱼龙起伏之势,举目纵观,胸襟顿畅。”[4]

(二)结伴同行的愉快之旅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若能有三五好友相伴登山游园,则更能感受在三山五园游览之乐趣。唐玉虬先生在《西山避暑追忆》中就写了自己与好友相聚“言谈大乐,遂携手出西直门,既而涡海淀,既而过颐和园,过玉泉山,语益洽,兴益浓,不觉行行之远,竟至香山。”[5]在如今的地图上查看,这段路程大约17公里,而唐先生却“不觉行行之远”,可见旅途之愉悦。

若是一群十八九岁的高中生或大学生,那份青春活力更是无法掩饰,旅行途中身体的劳累对青年人来说不仅没有半点困扰,反而可以成为炫耀体力的资本。即便是女孩子也能够一路步行,并在游记中饶有兴致地介绍沿途的趣事美景。这样的结伴游玩,无论是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人,都会感到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

二、内涵丰富的文化空间

建筑的精美、园林的秀丽、诗文碑刻的丰富,以及曾被西方军队焚毁的惨痛经历,构成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使三山五园有别于普通的公园,成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

(一)宫殿园林的艺术宝库

三山五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范,也是世界园林中的杰作,其中的山水园林、宫殿建筑融合了中国文化丰厚的底蕴,能够为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民国时期的旅游指南中称颐和园“楼阁之壮丽、景物之优美,无与伦匹”[6]。而胡朴安先生在《颐和园玉泉山游记》中又对这种壮美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他写道:“京师为禹貢(贡)冀州地,土脈墳(脉坟)起,气势雄壮。自元胡建都于此六百余年,常为首都。宫殿之宏丽,远过洛阳,盖累代经营,非一朝一夕之故也。”[7]这段话虽简短,却道出了颐和园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颐和园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早在民国期间,就有作者在游记中将它与万里长城、金字塔相提并论。

三山五园中还有众多诗文碑刻、匾额楹联,亦极具文化价值。据统计仅乾隆皇帝一人留下有关三山五园的诗词就达几千首。民国时期出版的旅游指南中多收录大量的诗文楹联,从这些诗文中能够看到当时的造园意图及三山五园的历史、审美等价值。

(二)承载记忆的历史窗口

对于游客而言,三山五园凝聚了深重的历史记忆。它曾经盛极一时,又被西方军队焚毁,伴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历了兴衰荣辱。到访的游客即使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也同样会被唤醒民族情感。朱偰先生在《写故都昆明湖》中讲道:“二十四年重游,又至山后一带,披荆榛,剃苔藓,颓垣荒台,不胜今昔之感。”[8]他将自己印象中昆明湖畔的景色一一列举,回忆了排云殿的“金碧交辉,庄严宏丽”,佛香阁的“庄严崇闳”,湖边的长廊“窅无际极”,湖南面的“隔岸樓阁玲珑,烟风缥缈,如对海上仙山,不复似在人间矣。”[9]汪季文先生在《旧都四日记》中也感叹万寿山“碎瓦颓垣,道途难行。间有一二亭阁,亦已沦为狐鼠之墟,蜘丝鸟矢,荒凉满目,大好湖山,不堪回首矣。”[10]三山五园所特有的这种精神影响力,使其成为延续社会共同记忆的载体。

三、带动经济的商业空间

清末民初,北京旅游业逐渐兴起,带动了北京西郊一代的经济发展。由于西山路途较远,交通条件是游览三山五园的重要保障。根据当时出版的旅游指南介绍,人们前往三山五园可乘坐长途汽车或马车,也可雇人力车,还可骑驴,当然也可自己步行。汽车五人乘坐需十二元大洋,七人乘坐需十八元大洋;马车需七元大洋;人力车则是一元五角大洋。虽然价格不低,但从交通条件的创设来看,可说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一)游览服务

进入游览区后的服务亦可谓丰富。如颐和园中就有两条买卖街:一条在前山西段,又称小苏州街;另一条在后山中段,称作后溪河买卖街,也叫苏州街。民国政府管理之后,在颐和园中设立游船、陈列馆、餐厅、照相处等,既丰富了游客的观览体验,又创造了一系列的消费机会,起到带动经济的作用。在民国时期的游记中,一些作者记述了在昆明湖畔的对鸥舫用餐,以及乘船欣赏昆明湖周围的风景并前往龙王庙。据《北平旅行指南》中介绍:“山(香山)下有万松轩等小饭馆三家,所制食品,颇有乡村风味。小商店十数家,有邮政局、电话局、理发馆。游客登山,骑驴、乘轿均甚便利。”[11]可见只要游客愿意出资,便可享受到三山五园中各种方便的旅游服务。

(二)住宿餐饮与周边发展

游客们对于食宿的需求为北京西郊地区的餐饮业和酒店的发展带来了商机,就连著名的千年古刹卧佛寺,也将其东院用作了青年会的宿舍。汪季文先生在《北平经济游》中讲到卧佛寺中的住宿和餐饮,说:“北平青年会与寺内立有契约,设宿舍及餐馆。夏天在此地举行夏令营,宿舍每人每日旅费因木床铁床而分为九角、一元二角两种。膳费每日二元,供早茶及午晚两顿四餐……一汤一茶一点心咖啡,调味颇佳,量亦很丰,每客八角。”[12]另一处著名的寺院同样提供食宿,那便是位于西山脚下的大觉寺。这里还建立了会员制度,会员可以免去房费,只需付煤火费和床费即可入住。民国时期在三山五园内的旅游消费似乎尚可接受,《旧都四日记》中对昆明湖边的颐和园饭店评价为:“饭店中菜价不昂,茶资每人一角半。”[13]在大觉寺附近,还有一家叫作“源瑞号”的饭铺,名气颇大,只需向当地人稍做打听,即可轻松找到,饭菜价格亦很公道。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三山五园周边地区的综合发展,而周边地区为旅游创造的便利环境,又使得游客进一步增多,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启迪民众的教育空间

民国时期的爱国人士游览三山五园,往往会在游记中留下对国家昔日辉煌的怀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振兴中华之决心。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背景,使游览三山五园愈发具有激发爱国热情、重塑民族自信的价值。

(一)重塑自信的爱国之情

中国旅行社创始人陈光甫曾对旅行的爱国意义特别论述,认为亲身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物产之丰富,能使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感到身为国人的光荣与幸福。同时还能够唤醒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受到“努力以发扬光大此固有之河山文物,保而守之,世而有之,使永勿失坠,又为吾人应有之天职也”[14]。

唐玉虬先生在《西山避暑追忆》中有一段对香山日落景色的描写,恰与陈光甫的这一观点相呼应,他写道:“余每登翠微峰顶,跌坐坡陀,静观落日,高据百仞,直视千里,见山外有山,云上飞云……远际幽都,上摩绛霄,而浑河混混,自塞外劈山斯(诗经斧以斯之之斯)岭而来。泱泱大观,快心快目。”[15]

目睹三山五园的残垣断壁,有作者感慨昔日辉煌与今日苍凉的强烈对比;也有作者忆起皇帝贪图享受、耗费民财、面对外敌仓皇逃跑等行径,对朝廷的昏庸愤怒不已;还有作者深刻反省惨痛的历史教训;更有作者呼唤国人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在三山五园之中,爱国之情就这样被点燃。

(二)一雪前耻的强国之心

唐玉虬先生在《西山避暑追忆》中由三山五園联想到甲午海战,写到自己以前赴西山,都是从上海走海路前往,茫茫大洋总能激励自己乘风破浪的志向,使自己不禁击桨高歌,而今则是多了一份深刻的仇恨。其中“莫谓余能致身于长林大谷之间,而缓其复仇雪耻之图也”[16]一句,意为即使置身于长林大谷之间,也不能丝毫减少为国家报仇雪恨、洗刷耻辱的意志和决心。为此,唐先生还在游记中留下多首西山避暑杂诗,其中“九月七日,由香山界寺上登翠微峰,经虎头山归寺”[17]时所做的一首尤为典型,他写道:“我怀慷慨幽州士,谁继苍凉易水歌?历尽嶙峋筋力健,更乘残日陟坡陀。”这首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小诗,不仅满怀作者对家国未来的忧虑,更表达了负重前行的觉悟和决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香山地区还曾留下多处红色印记。1936年7月,北平爱国学生曾在香山樱桃沟举办军事夏令营,这次夏令营是“一二·九”运动的延续,是北平地区抗日战争活动重要的一部分。夏令营中,爱国学生亲手刻下“保卫华北”和“收复失地”两块石刻。如今此处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这两块石刻也成为宝贵的红色文化遗存。

三山五园在民国时期从皇家园林到公园的转变,导致其功能、价值也发生了转型。曾经的三山五园是政治中心、皇家形象的代表,而民国时期则成为具有休闲娱乐、传播文化、发展经济、教育民众等多重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既是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中城市空间职能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三山五园自身文化遗产价值丰富的体现。2020年,三山五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三山五园必将在北京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价值。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本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群体作者共六位,分别为:汪季文系天津交通银行襄理,其文章《七七事交前后天津中国、交通两行的回忆》曾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入《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唐玉虬系近代医学家、诗人;胡朴安系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朱偰系近代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马芷庠系近代北京史学家、经济新闻社社长;陈光甫系中国近代旅游业创始人。

[2][3][4][13][10]汪季文.旧都四日记[J].旅行杂志,1931,5(8):78,71,71,78,78.

[5][15][16][17]唐玉虬.西山避暑追忆[J].旅行杂志,1932,6(8):41,41,42,45.

[6]颐和园简明图说[M].北平:北平市管理颐和园事务所,1935:1.

[7]胡朴安.颐和园玉泉山游记[J].小说世界,1926,13(1):66.

[8][9]朱偰.写故都昆明湖[J].旅行杂志,1947,21(5):47,47.

[11]马芷庠.老北京旅行指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72.

[12]汪季文.北平经济游(下)[J].旅行杂志,1932,6(12):27.

[14]陈光甫.游湘省公路及南岳记[J].旅行杂志,1933,7(7):35.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三山颐和园游记
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颐和园导游词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