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韵凝翠
2023-06-10贺颖
贺颖
扬琴重奏作为扬琴演奏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极大地彰显了扬琴演奏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推动着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如今,扬琴重奏艺术的普及推广和专业教学也已逐步开展,可以说扬琴重奏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翡翠》作为扬琴重奏的优秀作品,凝结了多位创作者的艺术智慧,在创作手法、演奏技法与声部编制上都有其独到之处。2013年,《翡翠》扬琴重奏版的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我将对这部具有影响力和历史意义的扬琴重奏经典之作进行分析,主要从背景、艺术特征以及重奏艺术现存问题三个方面,力图为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见解。
扬琴重奏曲《翡翠》的创作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日俱增,艺术家、业内专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始终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在乐器改革、音乐创作、技法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二十一世纪的浪潮下,扬琴作为中国民族乐器无论在乐器研发、作品创新方面,还是演奏形式方面都获得了新的进展。伴随着扬琴多种形制的研发与完善以及扬琴专业重奏团体的建立,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逐渐迈入了正轨。《翡翠》这部作品便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翡翠》是中国青年作曲家王丹红于2009年创作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作曲家在其中运用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曲风动感明快、热情洋溢。原作品的乐器配置主要由七件弹拨乐器构成,包括柳琴、琵琶、扬琴、中阮、大阮、三弦以及古筝,并伴以竹笛和打击乐器。从乐器种类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该作品有着活力动感、干净利落的音色特点,具有较强的颗粒感与跳跃性。同时,乐曲中大量出现节拍重音的变换以及频繁的变化音,使作品对节奏感和音位准确性有着一定的要求。扬琴作为该作品的主要声部之一,凭借其半音齐全、音域宽广、颗粒感强等属性特征,赋予乐曲出众的音乐表现力,对于呈现作品的艺术特点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品特点与扬琴乐器特征之间的不谋而合,使该曲十分适用于扬琴演奏,同时也为扬琴重奏版本的改编带来了契机。
2013年4月,正值中国音乐学院“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音乐会”举办之际,受扬琴教育家李玲玲教授之约,王丹红将这部室内乐作品改编为扬琴重奏作品,后由青年作曲家熊欣对作品的声部进行了调整和编配。乐曲采用了一台高音扬琴、四台中音扬琴以及一台低音扬琴,伴奏乐器包括竹笛、排鼓、大鼓、颤音琴、吊镲、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乐器配置齐全且丰富,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演中,李玲玲教授提出对每个声部进行人数叠加与声部拆分,形成扬琴十二重奏。同时乐器摆放呈前后两排,两台高音扬琴与两台低音扬琴分别位于舞台两侧对称摆放,剩余的八台中音扬琴则按照声部顺序,以高、低音扬琴为起点向内对称铺开。十二人的声部编制及其对称式摆放设计,成为国内扬琴重奏形式的首次创新尝试。如此调整不仅使各声部间的层次更加分明、集中,舞台声场效果更为立体和饱满,同时从观感上体现了中国審美中的“中轴对称”之美。编制上的大胆尝试使《翡翠》从观感与听感两方面得到提升,进一步展现扬琴重奏形式的舞台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更为之后的扬琴重奏形式与编制框架定下了基础。另外,在舞台服装设计上,为了更好地展现乐曲《翡翠》的美好寓意,“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特别定制了与乐曲相衬的翡翠绿色演出服,配以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刺绣图案,舞台效果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听觉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音乐会后,中国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学与实践研讨会就本场音乐会的作品展开了热烈讨论,《翡翠》作为压轴曲目引起了业内专家们的强烈反响,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为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其历史价值。作为扬琴界的一件盛事,此次音乐会不仅为扬琴艺术的传承积累了优秀的重奏作品,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更为扬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充分展现了扬琴艺术的新态势与发展前景。
扬琴重奏曲《翡翠》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 创作手法
1. 乐曲结构分析
《翡翠》的乐曲结构可分为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以慢板起首,快板为乐曲主要部分。作品A部全段采用长轮音演奏,十二人的重奏编制使音乐极具张力与震撼力。主题在柱式和声变换中勾勒出清晰、流畅的旋律线条,将梦幻般的西南胜景徐徐引出。
作品B部正式进入乐曲的快板段落。作为作品的第二主题,B部在全曲中共出现三次。此乐段节奏型丰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运用了扬琴左手旋律、右手伴奏的多声织体特征,很好地发挥了乐器属性,增强了舞台表现力。乐段的后半部分采用模仿复调的手法推动音乐的展开,为C部进入做铺垫。
C部为乐曲展开部,全段转至属调演奏,音乐极具特色。此段包含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声部通过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和明亮的拨弦音色的结合运用,刻画了灵动、俏皮的音乐形象;第二乐句通过对句式的旋律与不同声部间的音色对比,将云岭之南的壮阔高原与秀美湖泊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辽远悠长的音乐氛围。乐曲的连接部采用5/4、3/4等节拍,突显了扬琴的乐器优势与特点,多人的齐奏更使段落富有音乐推动力,塑造出热情开朗的湘西苗族鼓舞的热闹场景。
作品D部通过使用大量的不协和音程及十六分音符营造出狂欢的舞蹈场景。再现部及尾声采用主题减缩再现的手法,与慢板形成首尾呼应。结尾四小节的齐奏将音乐推向最后的高潮。
该作品乐曲结构清晰,段落划分明确且紧凑,能够在动与静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
2.调式和声分析
相较于传统风格作品的线性旋律特征,《翡翠》运用了西方的纵向和声理念,结合扬琴重奏声部数量多的特点,使该作品的和声变换游刃有余,和声效果饱满充盈。
全曲以G大调为主要调式,除了三度叠置的常规和声外,大量使用“苗族飞歌”中的四度、五度音程,凸显鲜明、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在慢板人声哼鸣乐句中,人声部分的和声主要由G大调Ⅰ级主和弦与G小调Ⅵ级下属和弦构成,通过将和弦各音分解,由六位扬琴演奏者进行哼唱。人声与琴声的碰撞、大调式与小调式的对比,完美体现西南民歌中的调性特征,增强了作品的和声色彩与音色丰富性。B部主题同样使用同名大小调交替的和声进行,使和弦在明与暗的对比变化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D部的调性脱离了主调,使用减减七和弦的快速分解和弦十六分音型以及上滑拨技法产生不和谐的音响效果,生动地刻画出篝火之夜狂热奔放的舞蹈场景。
(二)演奏特色
1. 演奏要点
(1)合理运用制音器
合理运用制音器能使扬琴的表现力大幅提升,尤其在重奏中,正确地使用制音器是十分必要的。而确认制音器的使用位置,是用好制音踏板的第一步。《翡翠》富有动感的韵律源于乐曲大量采用的复合拍子与逻辑重音的变换。以第六十五至六十六小节为例(谱例1),此处为了衔接下一乐句弱奏,将规整的节拍进行了重音的转换,以增强乐句的动力性。虽然此处节拍为4/4拍与2/4拍,但其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整拍、整句处制音,而是应当转化为3/8拍的韵律来划分重音。在确定重音位置后,制音器的运用便根据重音变化进行调整,使乐句做到分句清晰、意图明确。
(2)重视弱奏处理
《翡翠》B部的第二乐句为重奏难点。此处采用了五个小节的过渡句和模仿复调的手法来推动音乐发展。以第四十四至四十八小节为例(谱例2),演奏力度由p开始,每两拍叠入一个声部,使乐句与下一乐段进行衔接。
需要注意的是,扬琴重奏有着音量大、余音长、人数多的特点。此处作为技术难点,声部叠入十分容易因渐强过早而产生声部不清晰的问题,因此每个声部进入时都应始终保持弱奏,直至所有声部齐全后一齐做渐强的推动,结合制音踏板的灵活运用,在保证声部整齐、清晰的同时,使音乐的张力得到最佳展现。相似部分在乐曲中共有三处,后两处乐句的练习方法相同,由于其小节数从五小节分别增至七小节和八小节,因此需要尤其重视弱奏音乐的处理与余音的控制。
2. 音乐特色
(1)人声与演奏技法的结合运用
《翡翠》的一大亮点是在作品中加入了人声与扬琴演奏技法的结合运用。慢板结尾处,委婉透亮的人声与扬琴清亮优美的拨弦音色相互碰撞,突显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歌特色,展现了玲珑透亮的“翡翠”之声。在快板第一百四十八至一百五十一小节处,作曲家采用短促高亢的人声“嘿”作为衬词与扬琴击板技法同时奏唱,配合打击乐伴奏强劲的鼓点,将热烈豪放的歌舞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人声与扬琴演奏技法的结合使用,在为观众带来听感与观感新体验的同时,也使得音乐更具推动力与戏剧张力。
(2)丰富的节奏型变化
扬琴所擅长的打击乐属性在《翡翠》大量的节拍与重音变换中发挥着优勢。例如作品的连接部,节拍由前一段落规整的4/4拍变为摇摆的5/4拍、3/4拍,音型特征也从宽广的轮音转变为短促且富有弹性的十六分音符。同时,在不稳定的5/4拍、3/4拍中,作曲家大量运用逻辑重音的切换以增强音乐的动力性。在《翡翠》的首演中,鲜明的节奏特征、十二人的重奏编制,再加上高、中、低音齐全的乐器配置的创新尝试,使音乐迸发出整齐划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部民族室内乐改编作品,《翡翠》在完美结合扬琴音乐语言和属性特点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和当地的人文底蕴,将扬琴的乐器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翡翠》不仅展现了扬琴重奏艺术的表现力和扬琴重奏作品的创新性,为扬琴重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更是一部不可多得、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扬琴重奏艺术的现状及现存问题
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作品的加持。随着扬琴艺术的全面发展与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优秀作曲家对扬琴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就创作而言,扬琴重奏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其原创作品较为缺乏,并不能满足当前扬琴重奏教学以及演奏的需要。扬琴重奏艺术的发展进程与原创作品储备量并不匹配,扬琴重奏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困境。
优秀的扬琴重奏原创作品不仅能够为扬琴艺术的发展创造珍贵的艺术价值,更能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扬琴的重奏形式具备齐全的乐器配置与丰富的声部编制,可以在乐器数量上、乐器形制上进行多样化的组合,每一种组合方式都有着无限的可能,等待着专业作曲家们的潜心发掘与大胆探索。
在2019年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召开之际,李玲玲教授分别委约了青年作曲家孔志轩与张嘉阳先生为“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创作了扬琴六重奏《梦回楼兰》与扬琴七重奏《鸣沙随想》。作品中,人声与手指拨弦、泛音等演奏技法结合运用,《鸣沙随想》更是首次加入了新疆扬琴“锵”与扬琴滑抹类技法创新结合,不仅极大增强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还丰富了扬琴的表演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这两部作品自2019年创作以来,凭借着作曲家优秀的创作技能和“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精湛的演奏,在国内多个重奏赛事中夺得佳绩。这些原创作品的创新尝试大大增强了扬琴重奏作品的技巧性、风格性、感染力与艺术效果,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拓宽了未来的创作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就近年的创作现状而言,大部分扬琴重奏作品仍以改编、移植为主,但建设一条扬琴重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道路,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经过精心设计和量体裁衣的原创作品。《翡翠》这部经典重奏曲对扬琴重奏作品创作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期冀扬琴重奏艺术能够得到更多专业作曲家的关注,并加入扬琴重奏原创作品的创作队伍;同时,我也希望业内同仁能够继续加大扬琴重奏艺术的推广和传播,灵活运用新时代的网络媒介为扬琴重奏的普及工作以及扬琴艺术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进步空间。
扬琴艺术在我国历经四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重奏、独奏还是伴奏艺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作品的支撑。作为一部扬琴重奏改编作品,《翡翠》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经典之位,不仅是因为专家们的共同努力,而且也是由于原创作品匮乏而导致重奏艺术的被动发展。如今距离《翡翠》扬琴重奏版本的首演已过去了将近十年,改编、移植作品仍是扬琴重奏作品的主要来源,这不禁令人反思其中的问题所在。我作為扬琴人,谨以浅显的语言和思想,通过对《翡翠》的鉴析与理解,分析扬琴重奏艺术的现状,并对其中的些许不足提出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