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视域下大党独有难题的学理分析
2023-06-10郑寰
作者简介:郑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大党独有难题的学理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编号:ZX202320005)。
摘要: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大党独有难题,既与许多世界大党有着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身党情的中国特色。要从学理层面深入理解大党独有难题,本质上是对大型政党治理和建设问题的独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其核心是对政党规模问题进行组织分析。从组织学来看,大党和小党存在明显的组织和行为差异。大型政党普遍面临着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平衡党内权力关系、激励党员集体行动、治理组织复杂性等独有难题。中国学者要科学地理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机理、主要表现和破解之道,需要进一步深入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共通性和特殊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关键词:大党独有难题;政党组织理论;政党规模;党员数量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3)03-0073-015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五十几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党员的世界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好、治理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新时代管党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党情发展变化,进一步要求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一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从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面临的复杂环境出发,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与理论阐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和管理大党有着长期的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们党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现在是我们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党的时期,党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对大党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理论创新,深入思考大党建设和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页。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页。在2023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他指出:“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52-354页。解决好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治理一个大党的特殊难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这一认知是基于新时代党情变化发展的深刻总结。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达到9671.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共有493.6万个。如何管理好这样一个世界大党,在管黨治党上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特点、内在要求和发展变化,对大党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清醒的认知。
关于大党独有难题的既有研究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同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发展之处。比如,有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内涵,把“大党独有难题”等同于“中国共产党这一大党的特有难题”,没有突出世界大党面临难题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再比如,多数研究对大党和小党的运作机理的本质差异认识不足,没有解释好何为“大党独有”,把大党的独有难题等同于所有政党面临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深入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共通性”和“独有性”,学界需要深入具体分析以下问题:一要清楚地定义“大”的内涵。解释清楚何为大党?从政党规模的角度对大型政党的共同特征进行界定。二要聚焦规模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讨论为什么是大的特点才带来这些特定难题?难题的生成机理是什么?具体有什么主要表现?三要解释为什么这种难题是大党“独有”的?通过大党与中党、小党的比较呈现其“独自性”。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其他大党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只有超越特殊性的叙事,才能充分阐释清楚何为大党独有难题?为此,需要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进行学理分析,才能清晰地阐释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机理、主要特征和解决之道。
二、政党规模有何影响?政党组织理论的分析
从学理上分析大党独有难题,本质是对大型政党建设和治理面临的难题进行深入阐释,其核心涉及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的分析。随着20世纪以来现代政党组织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世界大党。不少理论家注意到政党规模的重要性,对大党治理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一)政党规模的争论
要理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基本前提,涉及到何为大党?目前,学界对如何界定大党存在不同的观点,本质上涉及对政党规模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其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看,主要是以党员的数量来界定政党的大小。据相关统计和研究,全世界党员人数超过1000万名的政党共有10个,超过100万名的政党共有近40个。笔者核对了主要政党的网站数据。部分政党的数据未更新至2022年,该数据还存在缺陷。从广义来看,也有学者采取选民支持数和议会席位数量、政党选票数量、党员占人口的数量占比、政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界定何为大党。为了在研究中限定不同政治社会制度的不可比较性,本文倾向于从党员数量和组织规模的层面来定义政党大小。大型政党的基本特点就是党员数量多、组织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
(二)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的组织分析
政党组织理论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政党。这一理论传统认为组织分析必须在其他分析视角之前。无论是何种政党,无论政党回应何种诉求,它们首先是组织。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周建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XVII。与许多政党研究文献聚焦于政党制度、选举和投票的研究取向相比。政党组织理论认为,只有回到政党内部组织开展研究,才能真正理解政党的行为。然而,不幸的是,在组织和管理学的文献中,真正从组织角度研究政党的文献并不多见。一些学者呼吁,组织学者应该更加重视研究政党,对政党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在政党研究文献中,政党组织理论的发展较为缓慢。国际学界普遍认为,自米歇尔斯以来,政党组织理论并没有明显变化。一些组织管理学的研究者认为,组织学者对于政治组织的关注中,有一种组织被忽视了。那就是政党。
政党组织理论的相关分析认为,组织的变化取决于组织规模上发生的变化,规模会对政党的发展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四个代表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讨论(见表1)。系统整理和比较对政党规模的相关讨论,对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党独有难题富有启示意义。
第一种代表性学说是列宁主义的组织理论。列宁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党实践出发,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针对党的扩大问题,他提出了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等一系列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拓展了对党员队伍数量和质量辩证关系的理解。第二种代表性学说是罗伯特·米歇尔斯的精英主义组织理论。米歇尔斯分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部组织运作,系统讨论组织规模大小与党内权力的关系,对规模增长对政党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权力监督等一系列举措,拓展了对政党规模和组织结构关系的理解。第三种代表性学说是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他的理论对大集团和小集团不同的运行逻辑进行了讨论,对大集团组织下个人合作困境和“搭便车”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改进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建议。集体行动的理论被许多学者应用于分析政党问题,拓展了对政党规模与个体行为关系的理解。第四种代表性学说是复杂性组织理论。复杂性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规模产生的复杂性问题,对系统复杂性的识别及其治理进行了讨论。帕尼比昂科等人对规模和复杂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组织复杂性与党内权力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拓展了对政党规模和复杂性治理的理解。由于理论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提出的解决策略亦不尽相同。
这些理论传统的共同点在于,对政党规模及其影响进行了有力的解释,特别是分析了大规模组织面临的治理困境,对规模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并且,这些理论都对大党和小党的组织差异和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凸显了大党问题的独有性。以下,笔者将对每个代表性学说对大党问题的分析进行理论梳理,对每个理论在分析大党独有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和解决策略进行综述。
三、大型政党面临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大党建设问题进行过许多深入分析,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从组织角度对党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
(一)列宁对大党难题的分析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对党扩大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苏联共产党自1898年建党,1917年十月革命夺权。在列宁领导下,苏共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在十月革命后短短两年时间,苏联共产党党员数量迅速从二十余万发展到超过六十万,对党的建设带来一系列挑战。列宁对此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党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
从生成机理来看,列宁对政党规模问题的分析主要聚焦于对党员数量和质量辩证关系的思考。列宁看来,大党难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数量增加后党员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如果数量过大,但不能保证品质,就会影响到质量。在党员队伍扩大后,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大党需要解决的难题。列宁深入思考党员队伍扩大带来的危险,反对盲目扩大党员队伍规模。他强调:“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从具体表现来看,随着党的扩大,党员数量的增多,会给党的建设带来一系列危险。一是党内的培养、训练和组织的难题。列宁在俄共(布)九大上说:“我们党员现在达到的巨大数字(同前几次代表大会)相比,使人有些担心,而且这里存在着很现实的危险:我们党在迅速发展,而我们教育这些党员去完成党的当前任务这项工作却不能随时跟上。”《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二是党员的甄别难题。随着党变成了公开的党和执政党,就会有“坏分子在攀附我们的党”,一些党员入党动机不纯给党员发展带来了难题。三是党的队伍和团结统一的难题。随着党的扩大,十月革命后俄共党内出现了派别活动的苗头,产生了几个具有各自的纲领、力求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派并规定内部纪律的集团。对此,列宁强调:“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容允许的……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来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在破解之道上,列宁着重强调通过清党、整党、严格党的纪律等方式来提升党的纯洁性。他反对盲目地扩大党,认为我们的任务与其说是扩大党,不如说是加强内部工作,即提高我们全党。《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列宁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他认为:“在党这样扩大以后,我们应当关一下门,应当特别小心。……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工人的政党,一个不让混入的分子有立足之地的政党。……党的大门只容其中能够经受极严格考验的人進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必须严把党的大门,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二是严格铁的纪律,保证党员忠诚。他认为:“这支拥有60万人的大军应当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要在两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恐怕是不可能的。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三是建立考察和检验党员的制度。列宁提出,要采取动员人们上前线的办法,来清洗党内那些一心想从执政党党员的地位“捞取”好处,而不愿肩负为共产主义忘我工作的重担的人。为此,俄共提出的口号是:让最先应征上前线的人加入我们的党;不能作战的人入党,则应在原岗位上证明他懂得什么是工人政党。《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四要把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方法作为建设的一种方法。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成为一所学校。我们应当在贯彻每一个措施的过程中把工人和其他阶级中最可靠的人吸收到党内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五是重新登记党员。列宁提出:“我们并不害怕把不十分可靠的人开除出去。”《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要“把这种‘混进党里来的人驱除出去,只让有觉悟的真正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为此,俄共(布)中央曾多次对党员进行了重新登记。经过重新登记,1919年俄(布)九大后的党员人数减少了一半。
(二)对大党和小党的比较分析
列宁对大党和小党的比较主要是基于布尔什维克党自身建设的经验。首先,党员数量较少的小党和小组成员同质性高,比较容易保持质量。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工人政党是从小组发展而来的。小党主要都是同类成分成员的小组的极少数人和经验极其丰富的极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具有严格的纪律性。换言之,对党员数量较少的小党、中党来说,比较有利于保证党员的品质。党中央可以充分了解它的成员,集中领导运动,便于有效地集中。党的领导中心可以了解到党的机器上大大小小的齿轮情况。但另一方面,这种小党是狭窄的、封闭的,几乎总是建立在个人友谊基础上的极少数人的结合。《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9页。要建设一个大党,必须要吸收无产阶级分子来扩大党,并且同公开的群众活动结合起来。摆脱小组的自由散漫的阶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党。其次,大党和小党面对的党内矛盾有所不同。对于小国中的小党,可以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威信把意见分歧掩盖起来。但是,对于大国中的大党,会碰到更加复杂的党内矛盾。在列宁看来,党的力量不是简单的算术数字,而是取决于党的成员的坚定性,取决于内部的团结,无限扩大党的界限不能加强反而只能削弱党对群众的影响。正确处理好党员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这是党成长和巩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对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列宁的组织理论从党员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大党难题的生成机制。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一个大党如果不能辩证把握党员数量和质量,放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任由党的大门打开,就会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让党变质变味变色。因此,要通过党的组织、教育和纪律来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的质量,反对盲目扩大党员数量。在列宁主义的理论影响下,许多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强调要严格党员发展标准、提高党员质量、严明党的纪律,对党员忠诚度有着较高要求。
四、大型政党的党内集分权难题
德国政治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是政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组织理论开启了对政党规模和权力内部关系的学术讨论。他对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剖析。在他看来,随着政党规模的扩大,党的内部权力结构会发生变化。如何有效实现集权和分权的管理,克服政党的官僚化和寡头政治倾向,对大党管理是一个难题。
(一)米歇尔斯对大党难题的分析
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是对政党规模问题分析的奠基之作。在米歇尔斯看来,政党的大小是解释党内权力集中化的主要自变量。大规模组织不可避免会对党内的权力结构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党员参与弱化、党的官僚化等难题。
在生成机理上,米歇尔斯主要从规模扩大后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分析。他认为,政党规模扩大过程中,需要建立适当的权力结构和组织体系,来保证政党的运行。随着组织的扩大,政党会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权力关系和结构,党内权力会出现集中化和稳定化,建立起与军事组织相似的权力结构。政党规模扩大会带来组织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使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分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结构不断分化,专门机构的权力持续增加。“组织的正式建制愈扩展和分化,成员规模愈大,财力越充足,其在媒体中曝光率越高,组织内普通成员对组织的直接控制能力就变得越软弱,那些专门委员会的权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二是组织功能不断分化,组织运行规则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随着组织的快速发展,不仅管理事务的数量在增加,而且处理这些事务需要更专业化的技能,后者最终促使组织功能不断分化。”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这种扩大使组织运行规则出现了变化。“随着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大众对它的控制便越来越徒有虚名。普通成员不得不放弃自己行使管理职能或监督整个管理过程。”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0页。三是等级体系建立,产生了政党组织的官僚化。“组织内的劳动分工愈来愈明显,行政权威在功能上也不断趋于分化,一个责任明确的等级化官僚体制就这样产生了。由于技能上的分化导致等级体系的产生,这种等级体系也是政党机器能够顺利运行的必备条件。”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頁。
在政党规模扩大后,党内会出现一系列复杂问题。一是党组织权力稳定后容易出现因循守旧的问题。政党的发展会出现群体性的惰性,对危险视而不见。“对习惯的依恋,以及对稳定的本能青睐,经常使人们将目光放在过去而非现在。”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二是领导集团容易与大众疏离,形成封闭的小集团,在政治上相互结盟,画地为牢,党同伐异。候选人的挑选容易被控制在一小撮人手里,导致出现裙带关系。三是革命性的丧失。“随着党组织规模的扩大,政党结构的力量和凝聚力并未使党的革命性得到提高,事实却恰恰相反,政党的各项政策多了一些审慎,甚至怯懦。”“随着组织的日益扩展,工人阶级政党也随之变得裹足不前;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均失去了革命的动力,变得行动迟缓。”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对激进的政治行动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失去了日常斗争的所有的动力,党容易变质为一种官僚体制,彻底违背了党的创立者的初衷。四是党的扩大会使得利益平衡尤为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多数派和少数派的关系,可能会造成党内分裂。
在破解之道上,米歇尔斯主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大型政党的弊病。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将组织本身的主要缺陷降低到最低程度。他特别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认为更广泛的教育将提高大众的智识水平,有利于人们控制寡头化倾向。他对当时各种限制领袖影响力的尝试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复决投票的制度设计,通过创制权和普选权实现人民立法,推动政党的民主化。二是反对特权化和官僚化。阻止政党的领袖们资产阶级化的倾向,要求政党的领袖放弃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深入群众和人民打成一片。三是采取直接行动,采取非等级化的组织、非代议制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米歇尔斯对各种民主化的举措表示悲观,但是认为这是限制政党负面作用的现实策略。
(二)米歇尔斯对大党和小党的比较
对大、小政党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结构的讨论是米歇尔斯政党理论分析的基本特点。他对政党规模的分析认为,领导者权力与组织的规模成正比。规模增长是一个政党发生变迁的原因。
在米歇尔斯看来,大党组织规模大,面临更加复杂、难度更大的公共治理事务,处理着愈来愈庞杂和专业化的事务。随着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普通成员不得不放弃自己行使管理职能或监督整个管理过程,组织本身的运行规则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对于大型政党,等级体系程度要高,组织结构更加严密,专业化机构更加健全。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相比之下,小党面临的任务相对简单,党员参与的方式相对简单,更容易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内的决策机制和流程相对比较单一。米歇尔斯的经典理论被政党组织研究者不断发展,丰富了对组织和权力关系的理解。一些学者对政党规模(Party Size)、权力集中化(Concerntration of Power)和权力中心化(Centralization of Power)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比如,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唐(Alexander Tan)运用跨国政党比较项目(ICPP)的数据,对11个国家的数十个政党的政党规模问题进行了检验,结论是规模变量和政党的集权化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政党规模对权力集中度有重要的影响。政党规模是决定组织配置和运行的关键变量。”Alexander C. Tan, Members,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nce: An Empi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arty Membership Size,Routledge,2019,p.6.小黨的党内民主和党内分权化程度、党内参与的程度普遍比大党要高。
精英组织理论着重从组织规模和党内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大党难题。从这一理论来看,政党规模扩大会对党内的权力结构和配置产生影响。集权是政党组织扩大的结果。集权化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可能出现脱离群众、逐步走向封闭化、政党精英化和官僚化等现象。因此,如何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平衡好统一和分散之间的度至关重要。
五、大型政党的集体行动难题
美国政治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是政党规模研究文献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西方政党研究者把奥尔森的组织理论用于分析政党,拓展了对大党中党员群体行为的认识。奥尔森深入讨论了集团规模大小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对理解大党集团成员的微观行为、如何设计选择性激励机制富有启示。
(一)奥尔森对大集团难题的分析及政党分析中的应用
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在政治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奥尔森主要以美国工会和利益集团为经验,分析比较了大集团和小集团的运行机制问题。他的基本观点认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选择性激励机制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机制的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分析政党,深化了大规模组织的成员行为的认识。
奥尔森具体讨论了大集团的难题,他认为在十分庞大的集体内,根本不可能由全体成员进行讨论协商如何获取集体利益。对于大集团来说,一是面临收益分享的问题。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收益的份额就越小。集团越大,任一个体或集团中成员的任何小子集获得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二是面临组织成本的问题。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集团越大,包括在集团协议或组织中的成员的数目就越大,建立一个集团协议或组织的难度就越大,要找到和组织集团的一个子集就越难,子集中的人会继续和集团中的其他人讨价还价,直到成本被广泛地分配,这样就增加了讨价还价的成本。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奥尔森将大集团中集体行动的困境总结为“搭便车”现象。他认为:“在一个大型的潜在集团中,即使意见完全一致,集团也不会通过成员自发的理性行动组织起来实现集团目标。”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由于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集团收益的公共性促使集团的每个成员都想“搭便车”而坐享其成。集团越是大,分享收益的人越是多,为实现集团收益而进行活动的个人分享份额就越小。由于这种“搭便车”现象,导致无法实现共同目标。随着组织的扩大,普通的参与者会出现“有理智的漠不关心”。普通的成员将会发现,无论他研究任何公共事务或者集体福利问题,都不会为他的个人收入或生活机遇带来任何利益。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第32页。当涉及集体利益问题时,特别难于取得一致的同意,这是集团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集团变大,每个人都会有动机去做一个搭便车者或者不合作者。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河,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3页。
面对大集团的集体行动困境。奥尔森认为,要克服大集团的集体行动困境就需要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可以通过社会制裁和社会激励的方式,对个人加以区别对待,对不服从的个人加以惩罚,对合作的个人提供奖励。英国学者艾兰·韦尔把奥尔森理论运用于分析党员的集体行动困境。他认为,对于大党来说,要克服“搭便车”现象一般会采用两种选择性激励方式:一种是通过物质激励和团结激励的方式,使个人准备承受参与政党活动所须付出的成本;第二种方式就是目标激励,即通过政党意识形态或者政策宣传,促使普通党员认同政党的目标,使参与者不屑于计算政党活动的代价。韦尔认为,政党可能会综合运用两种或者三种激励,这取决于政党可利用的资源类型、政党领袖支持的意识形态以及政党的起源。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7页。在韦尔看来,进入21世纪后,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可以用于物质激励和团结激励的资源已经大幅减少,目标激励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标激励又会引发政党内部管理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由于党员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种族和性别,都有各自的诉求和特定关注议题。如果不能建立达成共识的目标,就会出现诸多不利于团结的因素。
(二)对大党和小党的对比
奥尔森对大集团和小集团进行了比较分析,阐明了大集团问题的特殊性。在他看来,大集团和小集团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按照截然不同的原则运作。“小集团与大集团不仅有着量的不同,还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能用小集团存在的理由来解释大集团的存在。”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大型集团比小型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不采取选择性刺激的情况下,集团的规模越大,则对于集体利益采取行动的动力就越小。在一个十分庞大的集体内,根本不可能由全体成员进行讨论来协商如何获取集体利益。相比较来说,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更强的凝聚力,行动更果断,能够更好地增进共同的利益。
对一个大党来说,每个党员只会获得集体行动中的微小部分,这个微小的部分不会刺激大党中的个人采取自愿的与集团利益相一致的行动。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内部成员会有动机去做一个搭便车者或者不合作者。奥瑟尔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把集体行动的理论运用于分析苏共的垮台。他提出:由于缺乏有效的选择性激励机制,苏联社会出现了许多隐蔽的集体行动。在苏共内部形成了许多共谋的小圈子小团体,这些掌握特权的官僚、管理人员联合起来,开始隐秘地偷盗国有财产,导致苏联社会变得越来越腐败。随着民主化推进,中央失去了权力,這些小集团不再需要秘密运作,迅速成为集体行动而组织起来的主要团体,这是苏联崩溃和衰落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中国没有苏联和东欧那样多的地位稳固的小团体。曼瑟·奥尔森 :《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29页。换言之,苏共这个大党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建立合理的选择性机制,没有有效克服大型组织的集体行动问题。
从集体行动理论来看,如何使数量众多的党员采取共同的行动,对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通过选择性激励达成共同行动是大党面临的深层次难题。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传统组织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突破。在他看来,米歇尔斯等的组织理论对大集团和小集团的分析只是区分了功能和等级,但对完成这些功能时的成功程度或者吸引成员的能力却缺乏认识。另一方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忽略了个体的非理性、感情和心理因素,需要更关注个体的理性选择和群体性行为。
六、大型政党的复杂性治理难题
把政党视为复杂组织分析是政党组织理论最新的发展趋势。复杂性组织理论的学者深入讨论了政党规模和组织复杂性的问题,为分析大党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一理论传统中,事物是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组织从小到大的增长通常伴随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规模越扩大,社会的组织结构就会越复杂化,因为这是不断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杰弗里·韦斯特:《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张培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
(一)政党规模与组织复杂性
组织复杂性是组织不同元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整体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动态性、变异性、不可预见性等复杂特征。在比较复杂和具有冲突性要求的环境中运行的组织,其管理结构会更为复杂,组织中的各种程序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会大大降低。规模扩大会带来复杂性或超复杂性。
运用复杂性组织理论来研究政党,意味着随着组织的扩大,管理、治理本身的复杂性的叠加,政党内部结构会出现新变化,对组织形态产生影响。随着政党的扩大,组织的环境越为多样化和异质化,不断增加的异质性可能会影响党的稳定。意大利政治学者帕尼比昂科认为:“规模和政治同质性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影响内部的团结成功度,比如大型组织比小型组织更会出现代际分层。”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周建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页。对于大党来说,党的内部机构比较多,次级单元影响着政党发挥作用。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分析了规模扩大后从同质性政治向多样性政治转变的过程。罗伯特·A.达尔、爱德华·R.塔夫特:《规模与民主》,唐皇凤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30页。达尔把复杂性分为两类:一是类别多样性。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按人口划分成的子系统的数量越多,这个政治系统就被认为是更加多样化和异质化。二是组织多样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治系统的人口规模或者地域面积越大,组织及其所包含的子团体的数量就越多。这个国家内部有组织的利益和利益集团的数量也越多。罗伯特·A.达尔、爱德华·R.塔夫特:《规模与民主》,唐皇凤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36页。达尔认为,这种复杂性会对政党制度和政党运行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党内在政治观点、利益和要求方面,差异性会持续扩大,政治共识会变得更难达成,更容易产生冲突。罗伯特·A.达尔、爱德华·R.塔夫特:《规模与民主》,唐皇凤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87页。
在解决策略上,复杂性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如何治理系统复杂性。大型政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系统复杂性,实现大规模条件下的协作,降低协作成本。对于管理者而言,复杂性管理的重点是将复杂性视为组织存在的既定条件,探求适应复杂性的理论和方法。随着组织的扩大,要适应复杂性的增加,就必须基于自组织、自学习等机制适应复杂性,发展出动态适应的能力。
(二)对大党和小党的对比
复杂性组织理论认为,政党规模的增长和复杂性增加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小规模的政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規模的政党团结水平更高。大型政党内部会有更多的分层,党员的构成和来源也有所不同。小型政党的党内政治同质性比较高,党内冲突相对比较少;第二,小规模政党的党员参与和动员度比较高,领导者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对普通党员来说,小型组织比大型政治更容易参与。小党对党员的动员更加容易;第三,小党更具有创新精神,更加团结,受到官僚习气的影响相对比较少;第四,小党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相对较低,相应的组织分化也就没有那么多。相比之下,大党面临的组织复杂性,会对党内权力结构、党员参与、党的组织管理带来一系列难题。一个大党不仅是每个党员和党组织的集合体,党员、组织、环境存在多重互动机制。如何避免规模扩大后出现功能失调、有效治理规模扩大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大党的系统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七、深刻把握大党独有难题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党。大党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要求我们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对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进行新的思考。要从学理层面上把握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借鉴政党组织规模的相关研究,从理论上把握世界大党面对难题的普遍性;另一方面,需要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共产党自身党情的特殊性。
(一)深入把握世界大党独有难题的共同特征
从政党组织理论来理解大党独有难题,有助于把握世界大党面临难题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是由规模扩大产生的,揭示的是大型政党的普遍规律,与无产阶级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党、老党还是新党、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无关。上述的代表性学说,对政党规模及其作用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对认识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机理、主要表现和解决方法富有启示意义。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从组织角度分析政党规模问题,对大、小政党之间的组织差异和行为差异进行了比较,从而阐明了大规模政党面临问题的独有性。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组织理论的启示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大规模政党组织面临着保持党的质量的独有难题。在党逐步扩大的过程中,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多,如何保证党的质量是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从学理上看,数量庞大,势必增加管理上的难度。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是,如果数量过大,不能保持统一的品质,就会影响到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质量。”《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6-355页。我们党始终强调,这么大一支队伍,要管理好不容易。如果疏于和放松管理,肯定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对这个拥有近亿名党员的世界大党,要保证党员质量和品质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挑战。
其次,大规模政党组织面临着处理党内集分权的难题。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党内权力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如果过度分权,就容易出现党内派系失控和党内分裂的问题;如果过度集权,则容易造成领袖集团脱离群众,不利于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平衡好党内权力的集中和分散,是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全国性大党来说,随着党员、干部数量的增多,组织层级的复杂化,如何建立有效的权威体系,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避免被权力侵蚀和腐蚀,同样是面临的大党难题。
再次,大规模政党组织面临着集体行动的难题。对于大型组织来说,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提供集体行动的动力,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对于一个大党来说,如果只讲金钱、只讲物质利益,而不讲理想,不讲精神动力,干部群众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凝聚力,失去前进的创造力。因此,如何强化理想信念的教育,需要通过各种制度机制来凝聚全体党员,为全党创造共同的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对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大党来说,一个重要的困难在于如何正确设计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名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大规模政党组织面临着组织复杂性治理的难题。规模扩大会使得组织内部治理的复杂性逐步增加。中国共产党治理着超大规模的巨型国家,面临诸多难题是小党难以比拟的。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能够理解系统的复杂性,从动态演化的角度来识别问题的变化,用系统观念来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只有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应对各种困难局面,才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二)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的特殊性
要理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还需要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党情特点,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党是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与许多世界其他大党相比,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有以下三个特殊性。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存在显著区别,党的性质、特点、组织体系和管党治党方式都有明显的不同。对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大党来说,如何保持和发展政治属性、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保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都是中国共产党需要面对的特有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页。只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特殊性,把政治属性放在首位、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格铁的纪律,才能把准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面临难题的特有性,更好地找准破解之道。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世界政党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政党并不多。有学者统计,现存的政党只有66个是百年以上政党,以百年为尺度来思考时势和使命的大党更是凤毛麟角。百年大党长期执政,既赋予了大党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但也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特有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44页。与其他相对年轻,处于在野地位的世界大党相比,百年大党长期执政,容易出现思想惯性、行为惰性,党员干部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需要把握百年长期执政的独特性,才可以让百年大党永葆青春。
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在大国执政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作为一个大国中的大党,党和国家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面临的许多问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这是一些在中小型国家执政的世界大党所没有遇到的。从国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国家规模过大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一系列挑战。国家规模越庞大,其政策制定过程就越复杂,牵涉方方面面的因素就越多,这考验着执政党的战略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从国际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世界舞台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其他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国家相比,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大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内外之间的关联性格外复杂。只有把握大国执政这一特点,才能更好把握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
总之,大党独有难题这一新论断,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只有深刻把握世界大党独有难题的共同特征,才能把大党独有难题的“独有性”讲清楚。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党情,阐明区别于世界其他大党的特点,才能找准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独有难题的解决之道。在治理大党大国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政党中最有资格自信的。作为中国政治学者,有责任植根于大党建设和治理的经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
(责任编辑:张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