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开发路径探析
2023-06-10李玥
李玥
摘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是北京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记录。深入开发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记忆传承作用,充分体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为北京名城保护提供参考。近年来,数字人文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从数字人文视角思考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开发路径,以数字人文技术赋能,可以为名城保护档案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 数字人文 档案信息资源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做好档案资源开发,发挥档案在历史文化传承、构建民族记忆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提到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以下简称“名城保护档案”)记录了北京名城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及名城保护成果,反映了北京城市变迁,承载着名城保护工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重要的北京城市记忆。从数字人文角度思考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有助于通过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源的价值,为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
一、名城保护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为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撑
名城保护档案内容涉及城市规划、文物古迹、园林绿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专家口述笔记等,形式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等。名城保护档案是在北京名城保护工作中围绕历史和现实情况而形成的,真实记录和展现了北京名城保护的工作过程、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工作成果、法律依据等。名城保护档案的开发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名城保护参与者总结历史规律,为名城保护法规的完善提供基础,为名城保护工作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与依据,助力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申遗工作。
(二)提升名城保护档案的管理水平
档案部门对名城保护档案进行开发,有助于提升名城保护档案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名城保护档案开发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开发成果,有助于增强社会各层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源倾斜,从而促使档案部门更加注重名城保护档案的及时、完整收集,更加关注这一专题档案的保管、利用、修复、数字化等工作,进而促进名城保护档案资源体系和名城保护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名城保护档案管理环节的优化。另一方面,名城保护档案开发的过程中,档案开发人员需要学习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提升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这反过来也会助推名城保护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增强历史名城保护的传承和宣传
档案部门对名城保护档案进行开发,形成多种类的开发成果,有助于增强社会各层面对于名城保护工作的关注,进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入人心,发挥档案在名城保护中的记忆传承作用和价值,弘扬名城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记忆,延续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助力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名城保护档案的开发也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北京名城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引导社会关注、参与、理解和支持名城保护工作,为名城保护工作做宣传,推动名城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二、现阶段名城保护档案主要开发瓶颈
(一)名城保护档案相关资料收集困难
档案开发的前提是档案收集齐全完整。名城保护对象范围广泛,涉及档案所属单位、部门较多,也有部分资料散存在个人手中。另外,名城保护工作开始时间较早,部分时间久远的档案因疏于保存已无法找到。因此,除档案馆现存的名城保护档案外,想要完整地收集相关档案资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才能实现。
(二)名城保护档案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深度不够
名城保护工作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等多个专业领域,也涉及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因此,在名城保护档案的开发过程中,仅依靠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存在背景知识不足的问题,档案开发只能限于史料梳理的方式,无法从更深层次对名城保护档案资料信息进行挖掘和实现更加专业、有深度的研究,既容易造成名城保护档案开发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利于充分体现名城保护档案的价值。
(三)名城保护档案开发成果形式单一
当前名城保护档案的开发已有一定成果,以史料梳理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课题研究、文章、书籍以及其他参考资料为主,例如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进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档案資料梳理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也有部分其他形式如开办展览,但从总体上看档案开发成果的形式依然不够丰富。单一形式的开发成果影响名城保护档案价值的体现和相关展示宣传工作。新时代名城保护档案开发,应积极采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档案开发成果,提高利用者的体验感,以利于社会公众接受的形式宣传名城保护,促进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名城保护。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名城保护档案开发路径
数字人文的本质是借助数字技术辅助人文领域文献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档案开发主要也是针对档案资源进行梳理分析研究,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文献或者档案的价值,其本质和目标有相似之处。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名城保护档案开发是理念的创新与融合。从数字人文视角思考名城保护档案开发路径,可以促进名城保护档案信息化的深入实践;促进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更加开放;亦可促进名城保护档案资源开发成果创新与呈现方式更加多样,从而更好地实现名城保护档案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
(一)构建名城保护数字档案资源库
在数字人文视域下,要更好地进行名城保护档案开发,必须以形成名城保护数字档案资源库为基础。档案馆需要联合图书馆、展览馆、市内各级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单位等,将名城保护相关档案资料以数据化的形式统一管理、系统整合,形成以北京名城保护为主题的数字档案资源库,破除信息壁垒,进一步有效开发。在名城保护数字档案资源库内,除档案馆现存的名城保护档案外,也要将其他各种相关档案资料如口述史、照片录像等应收尽收,保证数字资源库的丰富、齐全、完整。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数据标准的统一,以及数据库标准、规范的制定等,最终要实现便于利用、便于呈现的效果。
以浙江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台州古村落档案、口述档案、照片文献等为基础,以专题网站+数字档案资源库为总体框架结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台州古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及可视化展示。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打造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北京印迹”,这是一个以老城历史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资源共享平台和传播平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数字档案资源库可以与“北京印迹”联合,以“北京印迹”为展示平台,收录更多档案资源、口述史等不同类的资源内容,形成资源丰富的名城保护数字资源库。
(二)多元主体跨界协同开发
数字人文的一个特征就是跨界融合。想要更好地对名城保护档案资源进行开发,仅仅依靠档案馆难以充分实现名城保护档案价值。建议采用跨地域、跨主体、跨类型的“三跨”合作模式,档案馆可以与图书馆、展览馆、名城保护管理部门、相关专业社会组织、数字人文研究机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专家等实现联动,也可以联合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等协同开发,以各组织部门的特色形成合力,结合北京地域情况,深入研究和开发名城保护档案,实现名城保护档案价值。例如,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我是规划师》电视节目,通过该节目展现北京城市规划理念、规划逻辑和规划内容亮点,展示优秀规划师和设计师及其作品,介绍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成果,解决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未来名城保护档案的开发也可以与拥有更多流量、更加年轻化的新媒体如B站、快手、抖音等合作,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名城保护的关注。
(三)以技术赋能名城保护档案开发
在数字人文视域下进行档案开发,可以借助先进的数字人文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促进资源整合,提高档案开发效率,丰富档案开发成果形式,增强档案开发成果的影响力。
1.技术辅助分析研究。在名城保护档案开发过程中,需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开发研究,针对不同利用者的不同需求,结合名城保护不同保护对象、内容等,以数字人文技术辅助进行有侧重的专项研究,形成更符合利用需求的开发成果。如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可以对名城保护档案利用者进行需求分析,也可以对名城保护档案的数字资源内容、社会当前关注热点等进行分析,挖掘其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历史脉络,把握发展趋势,结合多种条件通过智能选题提供档案开发方向,推荐档案开发方案、表现形式等。总而言之,通过技术赋能,可以提高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效率,使档案开发更加具有针对性。
2.技术辅助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数字人文技术的辅助,不仅可以更高效地形成专业性强的档案开发成果,也可以形成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更强的开发成果,丰富档案开发成果表达形式,进而更好地宣传和引导公众关注并参与到名城保护中,增强全社会对名城保护的关注。如由大学、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基于威尼斯历史档案,共同打造的数字人文项目“威尼斯时光机”,结合机器学习、3D建模等技术,模拟出城市中的建筑群落等在历史中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过程,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以虚拟场景化方式展现,有助于增强体验者的互动与感受。此外,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分析技术、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使档案内容从静态转为动态,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性。例如以数字档案资源库为基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北京名城保护元宇宙,为关注名城保护的机构、公众、个人提供一个共同讨论、分享、互动的场景,亦可用于保护方案效果的模拟等。通过AR、MR等技术,可以实现虚实结合的体验、地理信息与实景对应直观体验,实现沉浸式或便捷式的名城保护成果体验。体验者可随时随地沉浸式畅游北京,查询途中各种名城保护对象相关的信息。
名城保护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从数字人文角度思考名城保护档案的开发,认为数字人文技术可以为开发路径提供新思路,推动更加智能、协同、深度的开发,但真正地实现还需未来进行更深的研究。笔者希望未来通过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名城保护档案价值,宣传和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动共建共享,擦亮古都北京“金名片”,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延续城市文脉。
参考文献:
[1]卢丹丹,聂云霞.数字人文视角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路径[J].山西档案,2020(4):29-33.
[2]陈伟斌,田岱灵.数字人文视域下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研究[J].北京档案,2022(9):26-28.
[3]赵雪芹,党昭,李天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2021(1):18-22.
[4]霍艳芳,何思源.数字人文视阈下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开发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1):29-34.
[5]李艳霞.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文化资源赋能研究[J].档案管理,2022(6):63-66.
[6]温鲤虹.城建声像档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保护作用[J].城建档案,2020(11):48-49.
[7]郑慧,韦兆焯,王清楠.数字记忆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档案开发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22(3):26-28.
[8]耿睿.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奥运档案资源开发[J].办公室业务,2022(11):141-143.
[9]向敏.数字人文視角下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2(9):104-106.
[10]刘仁海.数字人文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深度融合[J].兰台内外,2022(10):58-60.
[11]马林青,陈洁.村落的数字记忆[N/OL].中国档案报,2020-9-17(1)[2023-04-07]. http://www.zgda? zxw.com.cn/news/2020-09/17/content_311336.htm.
[12]冯惠玲.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J].数字人文研究,2021(1):87-95.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