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省干旱灾害应对与思考
2023-06-09孙伟裘峰王丽萍周亮陈文豪
孙伟 裘峰 王丽萍 周亮 陈文豪
摘要:
2022年贵州省发生了继2013年特大干旱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为探究贵州省干旱灾害防治对策,通过总结2022年贵州省雨水情等特点,分析旱情演变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立足于贵州省防旱抗旱实践,结合干旱灾害应对措施,探讨防旱抗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抗旱体系建设、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和调度等干旱灾害防御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贵州省干旱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干旱防御; 旱情演变; 贵州省;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中图法分类号:P42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3.04.004
文章编号:1006-0081(2023)04-0024-04
0 引 言
近年来,干旱灾害频发,从受灾范围、影响人口和经济损失等因素衡量,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4]。干旱对粮食生产、居民生活、工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5-8]。随着产业发展、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干旱灾害防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
中国干旱趋势明显,研究不同地区干旱事件及其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尤为迫切。官学文、冯宝飞、田静、夏军等剖析了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发生的成因及特点,提出了对科学减灾和综合施策的思考[9-12]。孙南沙等[13]利用Mann-Kendall(M-K)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对河湟谷地
2000~2020年农作物生长季干旱程度进行逐年和逐季节研究,掌握河湟谷地农业干旱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韩会明等[14]对比分析了赣江流域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及其干旱传播规律。文彦君等[13]系统梳理了前人对“华北地区1876~1879年间极端干旱事件研究”的方法及结论,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法及方向。国内外防旱抗旱措施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新时代背景下,干旱显示出的新特征及社会影响在不断变化。1949年以来,贵州省多次发生干旱灾害,其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年份有1959~1963年、1966年、1972年、1975年、1978年、1981年、1985~1990年、1991~1993年、1995年、1999年、2001~2006年、2009~2011年与2013年。一些学者从干旱的时空特征、形成特点、影响程度、监测预警以及综合减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成果[15-19]。本文通过总结分析2022年贵州省雨水情特点,探讨干旱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省2022年抗旱减灾工作实践,提出对贵州省干旱灾害防控的思考与建议,为今后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参考。
1 区域研究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上,高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和湘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地区。平均海拔1 100 m,距海洋仅400 k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贵州省雨日多,降雨时空差异大,年雨量在800~1 700 mm 之间,夏季风盛行的夏半年(5~10 月)降雨最为集中,占年总降雨量的 75%以上,夏季(6~8 月)尤其突出,多达 45%以上。干旱灾害一直是贵州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贵州省干旱基本呈现出“年年有旱情,三年一小旱,五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的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区域性与插花型、洪旱交替性以及严重的灾害性等特点。
2 2022年贵州省旱情演变发展及特点
2.1 旱情演变发展
2022年贵州年平均降雨量1 013.6 mm,较常年同期减少16.5%;江河来水866.4亿m3,较历年同期减少10%。其中长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41.8 mm,较历年同期减少10%;江河来水量502.3亿m3,较历年同期均值减少20%。贵州旱情发展过程:6月28日至7月17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贵州全省平均气温为26.0 ℃,较常年偏高1.8 ℃,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降水量50.8 mm,较常年偏少64.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低值。贵州省东北部及南部边缘地区35 ℃高温日数5 d以上、东北部地区10 d以上,干旱初现。7月17~20日,贵州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旱情有所缓解。7月21日至9月,持续高温少雨,贵州全省平均气温26.1 ℃,较常年偏高1.4 ℃,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平均降水量57.9 mm,较常年偏少6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低值。貴州省东部及南部边缘地区35 ℃高温日数在10 d以上,其中铜仁市大部、黔东南州北部超过20 d,干旱加重。9月中旬以后受秋绵雨天气影响,贵州省西部干旱逐渐解除,北部明显缓解,省北部、东部与东北部局地农村供水紧张、塘库蓄水减少状况仍在持续,局地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
2.2 旱灾特点
(1) 降雨分布不均,区域旱情严重。2022年贵州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减少10%,珠江流域基本持平,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长江流域降雨259.2 mm,较历年同期均值减少50%以上。受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北部、东北部、南部与东南部地区,其他地区旱情较轻,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毕节、黔东南、铜仁、遵义、黔南等地区,区域分布特征明显。
(2) 降雨量偏少,气温持续升高。自6月下旬以来,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贵州省平均降雨量292.5 mm,较历年同期减少50%以上,特别是铜仁市与遵义市平均降雨量分别为220.3 mm与248.6 mm,减少接近60%。贵州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升高1 ℃以上,省北部、南部、东部、东北部与东南部地区相继出现35 ℃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以赤水市8月23日出现的43.5 ℃最高,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突破贵州省极端最高气温记录。
(3) 江河来水偏枯,工程蓄水量少。由于降雨偏少,6月下旬至9月,贵州省江河来水量45.2亿m3,较多年平均减少60%,11条河流水位低于枯警水位和历史最低水位,140条溪沟(集水面积50 km2以下)、21条河流发生断流。全省塘库蓄水278.06亿m3,较去年同期少蓄18.46亿m3,全省超过200座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
(4) 灾害损失严重,人畜饮水问题突出。2022年贵州省遵义、铜仁、毕节等8个市(州)不同程度受旱,累积临时性饮水困难33.03万人、7.19万头大牲畜;农作物受灾面积36.25万hm2,绝收面积4.3万hm2。年度粮食因旱损失约21.8万t、共7.84亿元,经济作物因旱损失10.24亿元。
3 干旱灾害应对措施
旱情发生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变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全力抗旱保供水,将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有效解决了33.03万人供水困难、7.1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等问题;抗旱减灾效益显著,挽回粮食损失51.7万t、14.49亿元,挽回经济作物损失3.82亿元。具体干旱灾害应对措施如下。
(1) 提前谋划部署,及时抓好抗旱救灾工作。针对贵州省“十年九旱”特点,省水利厅切实加强与水文、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短期及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测预报成果,密切关注雨水情旱情发展变化趋势,适时对防旱抗旱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针对夏季全省大范围持续性干旱问题,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全省视频会议,做好抗大旱、抗久旱的思想与行动准备,抓好防旱抗旱各项工作。8月16日贵州省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防旱抗旱工作的通知》《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安排部署抗旱保供水相关工作。先后派出6个省级督导组和8个工作组赴各地督促指导,要求各地切实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
(2) 多措并举有效应对,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及时分析研判,发布干旱预警信息62期。密集调度,指导市县乡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加强调度,提出供水应对措施,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全力保障受灾群众饮水安全。8月16日,省水利厅启动干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受旱市、县根据旱情程度及时启动Ⅳ级、Ⅲ级应急响应,启动抗旱应急供水预案,采取各项抗旱应急措施,全力保障旱区人畜饮水安全。共投入抗旱人数37.77万人、机动抗旱设备1.38万台套、机动运水车0.53万辆,累计新建水源点1 071处、延伸管网3 111 km、应急送水3万余车次,采取分时段分片区供水等措施,有效保障旱区人畜饮水安全。
(3) 科学精细调度水工程,充分发挥水库调蓄作用。督促各级水务部门抢抓时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做好塘库蓄水保水工作,补充抗旱水源。同时开展水库蓄水供水精细管理和精准调度,逐库编制水库抗旱应急预案,细化调度运用计划,逐日对县城城区、乡镇集中居住区、乡镇分散居住区和农村片区水源保水情况、供水保障程度进行分析预判,动态掌握水库蓄水、人畜饮水困难、抗旱应急供水等情况,分析研判供水保障持续天数,在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生产与农田灌溉用水。通过采取灌溉水源工程、供水管网延伸、补水等多种措施提供抗旱用水30.29亿m3,减少受旱耕地16 873.33 hm2(25.31万亩)。
(4) 强化抗旱资金投入,加快应急救灾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抗旱资金,将中央水利救灾资金及省级抗旱资金项目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多措并举筹集资金17.3亿元,实施645处规模化供水建设工程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项目,完成5 42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为各地抗旱救灾工作提供支持。
4 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投入,贵州省已建成一批抗旱工程,在2022年旱灾防御中取得成效,但过程中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 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贵州省共有2 654座已建成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仅占7%,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其中有调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库供水能力仅占总供水能力的1/4,特别是战略性、全局性的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较少。目前城镇、农村供水以点为主,大多水库未能充分连通互济,未形成区域供水网络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滞后。除16个中心城区外,仅有5个县(区)纳入所属市(州)城市总规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群众居住分散,居住条件恶劣,水源条件差,水源供应以季节变化较大的山泉水、山溪水为主,旱灾容易导致水源枯竭。
(2) 抗旱应急设施及队伍数量不足。抗旱物资保障不足,部分地区基本未补充抗旱物资,抗旱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现有的部分抗旱设施年久失修,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抗旱應急队伍人员数量较少,技术力量弱,抗旱应急设施和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应急需求。
(3) 旱情监测预警能力较弱。贵州省旱情监测和预测预报能力偏低,中长期预测预警能力较弱。旱情采集、传递缺乏必要的监测手段,目前旱情监测仍以地方统计信息为主,缺少完善的旱情监测预警体系。水利部门487个土壤墒情站自动测报率仅为8%,自动化程度较低。贵州省大部分小型水库还未具备完善的自动监控设备,基本靠人工监测,难以为科学抗旱决策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
5 建 议
本文总结了2022年贵议处省干旱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分析了防旱抗旱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完善抗旱体系建设。① 建立以大中型骨干水源为支撑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河湖水网连通,加快供水一体化进程,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② 推进水库建设与城镇布局、农村产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城乡水源保障。③ 强化抗旱预案修编,做到一县一册、一村一册、一库一册。④ 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专业监管、日常监管”体系,强化水资源、河湖空间、水利工程和水旱灾害风险管控等全过程全要素监管,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2) 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和调度。加强气象、水文信息互通,强化对中短期天气、雨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与准确性。建立自动化旱情监测预警和决策平台,科学研判旱情发展动态,掌握抗旱减灾工作主动权,提高防汛抗旱减灾科技化水平,为抗旱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进程。
(3) 加强抗旱应急设施及队伍建设。加大抗旱物资储备力度与资金投入,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原则,着重做好抗旱物资储备工作,特别是暴露出来的易旱区,确保发生旱情时调得出、用得上、见成效。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以县级抗旱服务组织为中心,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抗旱服务网络,适时开展演练,为旱区群众提供全面、便捷、高效、优质的抗旱减灾服务。
(4) 加强基层抗旱宣传教育。加大基层抗旱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旱灾的认识,强化基层旱灾统计、应对等业务能力。引进、推广、普及先进的抗旱技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大力宣传旱区科学用水、合理调度等经验做法,引导群众主动节水,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抗旱、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
(5)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对易旱地区加大投入,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统一供水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干旱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区域旱灾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屈艳萍,吕娟,张伟兵,等.中国历史极端干旱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8,29(2):283-292.
[2] 王劲松,李耀辉,王润元,等.我国气象干旱研究进展评述[J].干旱气象,2012,30(4):497-508.
[3]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等.抗旱减灾研究综述及展望[J].水利学报,2018,49(1):115-125.
[4] 王莺,张强,王劲松,等.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J].干旱气象,2022,40(4):549-566.
[5] 苏筠,陈旭东,田芳毓.1928~1929年河南旱灾时空范围与社会影响过程重建[J].第四纪研究,2021,41(2):600-611.
[6] 张学彪,黄艳芳,朱海波,等.旱灾对贫困地区减贫的影响分析[J].农业展望,2018,14(2):29-33.
[7] 崔水莲.海河流域干旱缺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1965—1989年)[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48-55.
[8] 赵子平,许晓红.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9,17(3):30-32,37.
[9] 官学文,曾明.2022年长江流域枯水特征分析与启示[J].人民长江,2022,53(12):1-5,36.
[10] 冯宝飞,邱辉,纪国良.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及成因初探[J].人民长江,2022,53(12):6-15.
[11] 田静,张永强.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应对工作分析及建议[J].中国减灾,2022(23):36-39.
[12] 夏军,陈进,佘敦先.2022年长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及其影响与对策[J].水利学报,2022,53(10):1143-1153.
[13] 孙南沙,陈琼,刘峰贵,等.2000-2020年河湟谷地农业干旱研究[J/OL].干旱区地理:1-15[2022-12-05].http:∥cnki.net/kcms/detail/65.1103.x.20221114.1528.001.html.
[14] 韩会明,孙军红.赣江流域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2(12):101-106.
[15] 文彦君,方修琦,李屹凯,等.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研究文献综述[J].灾害学,2019,34(1):172-180.
[16] 游漫,贺中华,张浪,等.贵州省农业与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响应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5):255-264.
[17] 徐建新,商崇菊,王小东,等.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机理与抗旱减灾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8] 商崇菊,王群,郝志斌.贵州省2009—2010年特大干旱灾害成因、特点及影响浅析[J].中国水利,2010(17):11-13.
[19] 邢广君,崔弼峰.贵州省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17(6):75-85.
(编辑:唐湘茜,张 爽)
Response and thinking of drought disaster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22
SUN Wei1,QIU Feng2,WANG Liping2,ZHOU Liang2,CHEN Wenhao2
(1.Guizhou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Guiyang 520000,China;2.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Guizhou Province,Division of Flood & Drought Disaster Defense,Guiyang 520000,China)Abstract:
In 2022,Guizhou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since the extreme drought in 2013.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rought disaster in Guizhou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rough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by summarizing the features of rain conditions in 2022.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rought prevention and relief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measures of drought relief in Guizhou provin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eak links of drought prevention and relief,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rought relief system,strengthening drought monitoring,early warning and dispatching,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rought relief work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 drought prevention; drought evolution; Guizhou Province; 2022 Yangtze River Basin drought
收稿日期:
2022-12-12
作者簡介:
孙 伟,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相关工作。E-mail:7076567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