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3-06-09吕清燕廖华珍
吕清燕,廖华珍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嵩溪卫生院,福建 三明 365304)
失眠是由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所导致的睡眠质量无法满足个人需求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在近年来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工作人员在应用中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1],从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等多个方面对患者的治疗理念进行引导,中医对不昧进行治疗,疗效相对稳定并且副作用较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目前临床研究中对于患者的辨证论治理念众说纷纭,目前临床上所开展的各项研究整体来说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疗效标准相对来说并未统一,缺乏统一的评价量表等多方面的问题。医务人员在进行患者的临床用药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进行综合的用药,开展有效的辨证论治,则能够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失眠症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失眠症所指的是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所导致的睡眠质量以及数量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进而影响患者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症状。失眠症在目前临床上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这种疾病在我国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不寐”、“夜不暝”范畴[2]。失眠症状即可单独出现,同时患者也有可能在发病时伴随存在心悸和头痛等症状,这种病情是多种躯体和精神行为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医务人员发现失眠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进行患者的临床治疗室,医务人员所选择的西医治疗方案,往往无法不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长期应用药物治疗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额外的不良反应,故而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变到了中医治疗中[3]。中医治疗失眠病症能够有助于调和阴阳,将辨证论治法应用于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使患者的阴阳调和,进而促进患者的睡眠[4]。本研究探讨分析在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将归脾汤加减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临床可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患者14例,女患者16例,年龄为65~82岁,平均年龄为(72.25±6.86)岁,患者病程1~15月,平均(8.15±1.52)月;试验组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年龄为65~84岁,平均年龄为(73.06±7.29)岁,患者病程1~14月,平均(8.46±1.35)月。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心脾两虚型失眠诊断标准,并且在试验完成后确诊为不典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基本资料与病史资料完整,按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具有正常认知功能,能够理解实验各项操作并予以配合排除标准:患者认知功能异常,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患者家属或患者本人对实验存在抗拒心理;患者合并存在全身性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心血管功能异常或伴随先天性疾病。
组间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时,采用艾司唑仑片进行用药,患者于睡前服用,每日用药一次,每次用药剂量为1mg。
试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用归脾汤加减作为治疗药物,具体方式如下。
药方为:归脾汤:党参12g,白术12g,黄芪15 g,当归12g,茯神12g,远志10 g,酸枣仁12 g,龙眼肉10 g,木香9g,生姜4片,大枣4枚。加减:心血不足较甚者,加熟地12g,芍药9 g,阿胶9g,以养心血;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6 g,夜交藤10g,合欢皮10 g,柏子仁12g。取水1000mL,将药方中药物浸泡半小时,随后煎煮半小时,取出药汁150mL,再加水500mL,继续进行煎煮,煎煮时间半小时,随后滤出药液150mL,将两次药液混匀后,患者进行口服,早晚各进行一次用药,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1)睡眠质量改善情况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特异性睡眠质量量表(DSQL)对两组进行评分,分析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差异情况,得分越低,生存质量越高。
(2)中医证候积分水平
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满分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对应症状表现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特异性睡眠质量量表评分
两组干预前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特异性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特异性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比干预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试验组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分析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例,%)
3 讨论
目前失眠正在临床上,还缺乏独立和统一的分类诊断系统。而国际上对于失眠症状进行诊断,包括三个主要的标准,包括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制定的ICSD-2、美国精神病学会所制定的DSM-IV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ICD-10[5]。这些诊断方法整体来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对于其亚型的诊断存在较他重叠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不同的诊断标准整体来说各不相同,但在使用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时存在一定的差异[6]。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同的失眠症状的判定,可根据患者的其他病情特点作出调整,例如患者在失眠后存在日间残留效应、次日清晨感到头昏和精神不振等症状。而偶然一次出现的失眠症状,在目前临床上基本不归类,为失眠范畴大多数患者,在接受病情判断时,一般患者的每周失眠次数需超过三次,并且持续时间在一个月以上被归类为失眠范畴。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时,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多导睡眠图是失眠的客观诊断指标,患者的睡眠潜伏期超过30分钟以及患者的每次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内均被认定为失眠。
中医对于失眠的认知经历了2000多年[7],具有极其丰富的变质经验,同时在临床上创立了许多效方验方,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医务人员强调整体观念。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进行辨证论治,并调和患者的机体阴阳气血,起到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的功效[8]。在进行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处方用药灵活,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来说治疗效果稳定,并且相较于现代的西医药物治疗来说,这一治疗方式的副作用较少,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势[9]。现代中医研究人员在古人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于失眠有更加清晰且细致的认识,是中医应用于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中,突出阴阳分治的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失眠症状的临床治疗时[10],注重从肝论治,这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近年来现代人群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辨证论治,进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后续的睡眠质量得到提升[11]。
本次研究中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形式,分别采用中医治疗和西医药物治疗。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失眠控制效果相对于实验组来说较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多,由此可见,将归脾汤加减应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对于优化患者的个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来说,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中实验组内应用的归脾汤加减是《济生方》中记载的方剂,归脾汤系《济生方》中记载方剂[12],方中以参芪术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气旺血生;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配合补气之品,复原中焦运化之功,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在近年来的药理研究中,将归脾汤加减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的相关文献较多以经验总结和个案报道的形式为主,但目前临床上缺乏对照研究,所以在本文中选择对照研究的形式,将这一药物与常规西医药物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确认这一药物的临床可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研究人员将归脾汤加减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但本次研究在进行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纳入量的总数量较低,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采用大样本量录入的形式进行研究,以保障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