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漫明星孙悟空的形象演变

2023-06-09李保传

全国新书目 2023年1期
关键词: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孙悟空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摄影、印刷、电影等新兴的艺术形式登陆国内各大城市,国人封闭的视野被打开,众多艺术家参与到全新的艺术创作中去,像卡通漫画、动画电影等都是这个时期比较典型而突出的艺术形式。

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形象识别鲜明、集万千个性于一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面貌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动漫明星——美猴王孙悟空就属于成功艺术形象的经典代表,从其艺术形象登上银幕的那一刻起,便开启并见证了中国动画在不同时期的探索历程。

有人曾做过一个调研,把不同国家的动漫明星汇集起来供大家投票,在中国动漫明星阵营中,以孙悟空的得票率最多。如果把有关孙悟空题材的动漫作品枚列一番,从1941年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开始,加上不同时期相继拍摄的影片,如木偶片《火焰山》(1958)、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动画片《大闹天宫》(1961、1964)、《丁丁战猴王》(1980)、《人参果》(1981)、《金猴降妖》(1985)、《小悟空》(1985)、《西游漫记》(1995)、《西游记》(央视版,1998),以及3D版《大闹天宫》(201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等共计十余部,在时间跨度、数量、片种、剧集等方面比较来说,的确位列榜首,贯穿了我国动画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一、我国早期动漫明星孙悟空形象(1949年以前)

有关孙悟空的动漫形象,需要从漫画谈起。清末民初是我国漫画发展的转折时期,加上国内特殊的政治形势,使许多重量级艺术家都参与到漫画艺术的创作中。与此同時,西方漫画的引进也给中国近代漫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革新。这个时期曾有少量表现“猴”的作品,最具影响力的要属钱病鹤的漫画作品《老猿百态》(1913)。在这部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连环漫画作品中,内容上以“猿”代“袁”,暗喻“反袁”斗争,虽然这部作品在形象上表述的不是孙悟空题材,但其画面形象为后期艺术家在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方面提供了借鉴。

随后,民国三年(1914)上海文明大舞台推出了由“祥符五朵云”之一贾碧云演出的豫剧剧目《盗芭蕉扇》,公演海报中出现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漫画形象,该漫画形象已经非常接近后期《铁扇公主》的动画造型了。值得一提的是,文明大舞台为了招揽顾客,推广自己的产业形象,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枚胸章,胸章上除了“大舞台赠”的字样以外,还有“西游记”三个字,足见西游记题材作为大舞台的招牌剧目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1.动画文献记载中最早的《西游记》题材

上世纪20年代前后,动画作为舶来品与中国的广大观众见面,这一新电影造型艺术在我国一经出现,便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涌现出了杨左匋、黄文农、梅雪俦等动画拓荒者。傅红星主编的《中国影片大典:动画片卷(1923-2010)》中阐述,上海《申报》1923年7月3日刊载《英美烟草公司影片部之内容》一文记载:“英美烟草公司影片部附设滑稽影片部,主其事者杨左匋君,专绘长片滑稽画、兼各种美术字画等、滑稽片多种,已在各戏院开映,如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这则新闻是目前较早的关于我国动画片制作与公映的重要文献,也是《西游记》动画题材最早的文献记载。但随着史料挖掘及相关专题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认为这里提到的大闹天宫、武松打虎为真人滑稽影片,在此姑且不论。无独有偶,1924年6月24日《申报》本埠增刊又一篇新闻《中国画片公司成立》中提到:“李允臣、黄文农、沈延哲君等,近组织一中国画片公司,用钢笔画成后,然后摄造活动影片,其第一片定名《西游记》,西名(Way down West),其中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及唐僧取经等,情节奇异,刻已从事绘制云。”

上述两则新闻都提到了“大闹天宫”,且不论这两部作品是否存在或是不是动画片,其“已在各戏院开映”,从文献的角度上或可说中国动画的发展肇始于《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也不为过。可惜因未见成片,其孙悟空的形象难以界定,直到1941年《铁扇公主》的上映,孙悟空的动画艺术形象才得以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2.孙悟空的前身——“笑面猴”

猴的动画形象在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作品中出现是在1935年前后。在此之前,如《航空救国》(1933)、《神秘小侦探》(1933)、《漏洞》(1934)等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借鉴了弗莱舍尔兄弟作品中小丑柯柯的造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调整,形成了具有“人”与“猴”混合特征的造型。具体而言,这一类型的动画角色从造型上看正面是“人”形,从侧面看是带有雷公嘴的“猴”样,以至于观众分不清这个卡通人物到底是人还是猴。再加上这几部影片都是真人与动画合成的短片,观众姑且将其统一以“卡通人”看待。直到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中角色“猴弟弟”的正式亮相,才一改早期动画中的动物角色没有名字的现象。

1936年,在万籁鸣、万古蟾的《闲话卡通》一文中提到:“万氏卡通的主角,多半用小黑猴、黑猫、黑狗、小白兔等,有时也用墨水画的小人作主角。小黑猴的名字叫做‘笑面猴,小人的名字叫‘陆小姐的爸爸……”万氏在文中提到的“笑面猴”实际上正是《骆驼献舞》片中的“猴弟弟”,只是“笑面猴”以漫画的形式在报刊杂志上出现得比较多而已。

“猴弟弟”和“陆小姐”是万籁鸣、万古蟾兄弟在1932-1935年创作的漫画人物,“笑面猴”主要在《良友》画报上连载,是我国漫画史上出现较早的漫画明星,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与叶浅予的“王先生”、张乐平的“三毛”、黄尧的“牛鼻子”,以及“阿斗”“小黑炭”等齐名,在造型上为5年以后《铁扇公主》中孙悟空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3.首登银幕的孙悟空

《铁扇公主》是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在该片绘制之前,即1940年年初,万籁鸣、万古蟾兄弟二人继创设“万籁鸣照相馆”之后,决心继续从事动画片的制作,并计划筹拍《大闹天宫》。在《电影周刊》1940年4月第77期《万氏兄弟摄制卡通长片成本超出预算,希望化为泡影》一文中,万籁鸣提到:“我们的计划,本来打算拍一部八本的长篇,大概是采取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一段,如果机器可能,还想拍五彩的。起初预定集股五万元,现在却经核算之下,须超出甚多,股东方面因为意见分歧,目下只得停顿起来了。”最终,《大闹天宫》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之后还是宣告失败,以绘制好的600余幅分镜头画稿抵作赔偿才算了事。

就在万氏兄弟一筹莫展之际,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导演方沛霖携写好的《铁扇公主》剧本前来接洽,才使得万氏兄弟的卡通梦得以延续。就这样,全新的《铁扇公主》在丁香花园内正式开工,11月19日晚9时15分在大上海、沪光两家影院同时上映。从未竟的《大闹天宫》到《铁扇公主》,尽管已无从考证这两部片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否相同,但孙悟空的形象第一次成功地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影片《铁扇公主》取材于神怪小说《西游记》,在创作过程中,万氏等主创一再坚持影片的教育目的。影片上映后吸引了众多影评人士的关注。1941年11月29日《大众影讯》第2卷第21期刊载了金醉霞《〈铁扇公主〉卡通片》,文中提到:“《铁扇公主》的产生,是采取于神怪小说《西游记》中火焰山的一段,但是全片的意义非常深刻,万氏的成功模仿于外来西片《白雪公主》的技巧;画面亦异常美丽与生动,灵活的通过了好莱坞影片的一贯作风,虽不能说‘十全十美的良好,但还够得上‘国际艺术的光辉。”

不可否认,片中的孙悟空无论形象还是动作都有西式动画的痕迹,但其他众多人物如铁扇公主、唐僧、玉面狐狸、八戒、沙僧等都是西方动画中所没有的形象,在造型上皆出自“国产”:或借鉴小说绣像,如铁扇公主就是比较写实的绣像造型;或沿用前期动画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如牛魔王的人形沿用的就是音乐片《满江红》中岳飞的造型。也正是因为太多“国产”的原因,反而凸显了孙悟空古灵精怪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当然,若是换一个角度,将“笑面猴”以及万氏早期短片中的卡通人物结合起来去看待孙悟空的话,《铁扇公主》片中的孙悟空也就不算“横空出世”了,而且从《铁扇公主》开始也标志着万氏卡通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探索走向了成熟。

二、神采奕奕的孙悟空(1945—1964年)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电影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54年,万籁鸣结束了在香港的工作,毅然返回上海,加入了漫画家特伟率领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次年万古蟾也如愿返沪,与阔别多年的家人团聚,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再次聚首,并分别负责动画片组、剪纸片组和木偶片组。在这一时期,万古蟾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瓜》,片中不但成功塑造了滑稽自私的猪八戒形象,而且以此反衬,塑造了一个可爱而正直的孙悟空形象。万超尘在木偶片《火焰山》中担任技术指导,展现了孙悟空憨态可掬的另一面。但真正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推向高潮的当属万籁鸣与唐澄联合执导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1959年底,万籁鸣在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厂长的特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筹拍我国经典巨制《大闹天宫》。在人物造型方面,导演万籁鸣首先想到的是著名漫画家张光宇。

提到张光宇的代表作,以创作于1945年的连环漫画《西游漫记》影响最大。该漫画以“故事新编”的形式尖锐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醉生梦死”的丑态。漫画色彩浓重艳丽,装饰感极强,既有民族艺术的基础,又兼有国外美术的优秀成分,令观者印象深刻,对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万籁鸣倚重张光宇为《大闹天宫》做美术造型的主要原因。

张光宇和弟弟张正宇欣然接受了万籁鸣的邀请,并在《西游漫记》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孙悟空、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李天王、二郎神、王母娘娘、哪吒、土地等13个富有传统装饰风格的人物形象,其中还专门为孙悟空设计了三个造型。

万籁鸣看到这些形象后非常喜爱,唯独对孙悟空的造型不是很满意。一般认为,万籁鸣当时是考虑到动画片的制作要求,才和原画组组长严定宪等一起在张光宇的设计基础上,以简练、突出、明确、单纯、容易掌握等要求进行了局部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孙悟空的动漫艺术形象。对此,万籁鸣曾用“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八个字来形容。但在笔者看来,这版“孙悟空”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在1958年万籁鸣执导动画《墙上的画》时,就曾在片中植入了孙悟空的镜头,形象依然采用的是《铁扇公主》中的造型,可见万籁鸣始终没有放弃再次把孙悟空搬上银幕的梦想。更为重要的是,1956年万籁鸣在工作之余,还以“万初人”为笔名出版了《动画片的秘密》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综观万籁鸣署名“初人”发表的作品,只出现在1956年前后,这一时期恰好是万籁鸣中断动画创作十余年后重返动画片岗位的特殊时刻。作为新中国动画行业中的一名“新人”,“初人”也体现了全新的万籁鸣想要塑造一个全新的孙悟空的夙愿,因此,旧时代《铁扇公主》片中的孙悟空形象断然不可能再出现在新中国的《大闹天宫》片中。

悉数张光宇为《大闹天宫》设计的13个造型,除孙悟空之外,其他人物形象基本全部在片中采用。万籁鸣唯独对孙悟空的形象不满意,或许正是这个孙悟空还多少带有《西行漫记》的影子,《西行漫记》是旧时代的产物,万籁鸣又怎么能让梦寐以求20年的孙悟空不以全新的姿态面世呢?严定宪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动画人,无论业务能力还是思想观念都是万籁鸣所欣赏的,修整孙悟空造型的任务自然非这一代新人莫属。

影片《大闹天宫》公映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轰动,荣获1962年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时隔15年后,又先后荣获了1978年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82年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1983年第十二届菲格臘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总的来说,动漫明星孙悟空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35年万籁鸣的《笑面猴》开始,到1941年《铁扇公主》的诞生,再到1945年张光宇的《西游漫记》,最后到1960年动画片《大闹天宫》的轰动世界,孙悟空的人生际遇每一步都发生着富有戏剧性的转变。在1949年以前,万籁鸣、张光宇、特伟三人已经彼此相识,各自以漫画家的身份从事艺术创作,孙悟空如同一龙套角色,在动画和漫画的艺术形式之中客串。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位大师都不再以漫画为业,却因为动画而再度聚首,成就了孙悟空跃居国际动漫明星行列的辉煌。

三、变化多端的孙悟空

(1979—1999年)

1979年,为了庆祝建国30周年,美影厂厂长特伟决定拍摄一部批判“四人帮”题材的影片《三打白骨精》,并诚邀严定宪、林文肖加盟。但该提议最终没有成行,临时上马的是由王树忱创作的剧本《哪吒闹海》,由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三人联合执导。

继《哪吒闹海》之后,严定宪独立执导了他的第二部孙悟空题材的动画片《人参果》,通过这部作品开始了新时期动画艺术的时代探索。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神通广大,藐视天庭的一切礼仪,敢打敢斗、一往无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人参果》中,尽管孙悟空的形象沿用的仍是《大闹天宫》中的造型,可是从提炼主题的角度又另有特色,着重刻画了他知错改错、勇于承担过失的性格,有着人格成长的一面。

上世纪80年代美术电影的发展也与60年代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美影厂的艺术家们以巨大的热忱探索着“民族化”在现代美术片里的新方位。1985年,已经卸任美影厂厂长的特伟终于实现了1979年提出的拍摄《三打白骨精》的计划,与严定宪、林文肖联合执导了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在这部影片中,孙悟空的造型不再强调装饰色彩,线条愈发简洁而富有弹性,豹皮裙也终于换成了虎皮裙;更重要的是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提出了“民族化、现代化、动画化、电影化”的口号,在表现手法上将传统的民族风格、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得我国美术电影在民族化和现代化艺术上做出了新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影片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如果说《人参果》中的孙悟空形象是60年代《大闹天宫》的翻版,那么《金猴降妖》则是改革开放在动画领域的一次解放思想的成果。导演严定宪做了一辈子动画,制作了30多部影片,而这三部以孙悟空为主角的作品占据了他十余年的时间,孙悟空与严定宪之间的这份情感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被大家尊称为“美猴王之父”也就顺理成章了。

1979-1999年,孙悟空的形象相继在多部动画片中出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动画片《人参果》和《金猴降妖》,还有《丁丁战猴王》(1980)、《小悟空》(1985)、《三件宝贝》(1989)、《西游漫记》(1995)、《西游记》(央视版,1998),以及《宝莲灯》(1999)等,孙悟空开始了“七十二般变化”,在形象上焕发新生。

1996年,动画导演方润南在张松林的举荐下调入中央电视台,担任52集大型动画片《西游记》总导演。杨伟光台长对这部片子特别重视,希望将它打造成“传世之作”。尽管摄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片于1999年顺利播映。

以前的中国动画片都是用胶片拍摄,从这部《西游记》开始,制作的各个环节全部通过电脑操作,它是中国独立制作的首部全数字化动画片,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灵活运用了电脑等高科技手段,还使中国动画形象克服了以往的刻板、缺乏想象力的弊端,片中孙悟空的形象完全从装饰脸谱中脱离出来,人物更具亲和力和时代感,丰富了孙悟空在中国动画史上的艺术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制作团队中,为他在2015年执导3D院线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奠定了基础,他的名字是田晓鹏。

四、动漫IP的“大圣”归来

(2000年至今)

《大闹天宫》影片的问世,特别是孙悟空经典形象的诞生,注定了日后会对中国动画带来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如2001年,美影厂以10万美元的价格将《大闹天宫》的电视播映权卖给了美国一家代理商;也是在这一年,比尔·盖茨开发Windows XP软件时曾找到美影厂,希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出任Windows XP中的office助手,由此人们看到了一个重新设计、和电脑结合的百变孙悟空。2004年,在《大闹天宫》问世40周年之际,美影厂特意推出了影片的珍藏版DVD,全长85分钟。2009年,网络上出现了基于40周年纪念版的影迷修复版《大闹天宫》,重新插入了纪念版里缺失的20多分钟内容,对影片中的声音也进行了修正。

随着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国产动漫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以3D的形式再次搬上银幕成为了新时代动画人的一个梦想,这不单是在向50年前的原版致敬,更是向有近90年历史的华语动画电影致敬。2012年1月12日,由上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3D版动画院线长片《大闹天宫》正式与观众见面。据上影集团介绍,此次《大闹天宫3D》在内容上对1961年版的故事节奏进行了部分调整,把当年上下两集110分钟的内容合并,并根据当下观众的观影习惯剪接成80分钟。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表示,上影集团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国动漫电影产业中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也希望通过动画大片《大闹天宫3D》成为新时代华语动画电影的一根“定海神针”,激活整个动漫产业链。一些业内专家也表示,无论是从制作班底还是影片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说,《大闹天宫3D》都堪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且首次走向国际的3D动画大片,引领中国数字动画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2015年,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拓展改编并重新演绎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整部影片历经8年的酝酿和制作,但孫悟空的形象并没有采用以往常见的“美猴王”设计,而是打破观众心理预期、重新构建的一个另类的艺术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万籁鸣版的《大闹天宫》实在深入人心,给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方面,早期的孙悟空动画形象是二维造型,在审美上遵循的是计白当黑、以少胜多的传统绘画理论,也就是说孙悟空的毛发以及衣服的质感都是平面的,毫无肌理可言。如果采用3D建模技术来塑造一个有空间体积和肌理质感的人物,二维造型的手段不仅无法满足要求,还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这也是3D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人物造型方面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早期动画中孙悟空的性格虽然集人、猴、神于一体,但在动作上仍然保留了缩脑耸肩、蹿跳摆手等猴的本性特征,而在3D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这些标志性动作基本不复存在,碩大魁梧的体型配上玩世不恭的态度,倒也符合被压在五指山下饱受挫折的孙悟空形象,令人同情又不失人情味,赢得了观众的高度共情。

导演田晓鹏1997年大学毕业时就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国产动画片《西游记》部分剧集的制作,这部片子培养了他的大圣情节,也让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制作一系列三维动画的《西游记》。在田晓鹏的心目中,孙悟空应该是一个并不好看却桀骜不驯、很有侠气的英雄。他希望在影片中塑造出孙悟空厚重的人性,而不是单纯从表面出发,只有这样,人物才能立得住,观众才能喜欢上这个角色。同时,他认为在现代人的眼中,《西游记》原著中的有些价值观和当下生活是有冲突的,要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西游记,必须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且带有魔幻的色彩。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获得了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如今看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不仅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该片的出现为当时低迷的动漫行业注入了一支“强心针”,从IP开发的角度来看,该片也是2000年以来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对此后“国潮”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五、结语

学术界一致将1923年列为可考的中国动画元年,随之而来的是“大闹天宫”的字眼进入动画文化的视野。从1923年至2023年的整整100年时间里,美猴王孙悟空始终贯穿其中,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塑造了一个属于中国动画学派的经典形象。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动画的百年史也是一部美猴王孙悟空的演变史,无论是1941年的《铁扇公主》,1961、1964年的《大闹天宫》,还是1999年首播的系列动画片《西游记》,以及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孙悟空的形象凝结成了特定时代的缩影,见证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造型文化。悉数这些作品,尤以1960年代的《大闹天宫》影响深远,堪称典范之作。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值本文发刊之际,《大闹天宫》首席原画设计、著名动画导演严定宪于2022年12月2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在此,也谨以此文献给一代美猴王严定宪,纪念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动画人生。

因为喜欢孙悟空,大家爱看《西游记》,看《西游记》主要是为了看孙悟空。如今,随着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那些最能代表中国动漫文化的卡通明星们也迎来了他们在新世纪的文化使命,孙悟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人生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延展,艺术形象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方面面,并受到了相关各行业的重视,孵化出了形形色色的产品。除电影、电视剧外,生活中如火柴、邮票、图书、学习用具、游戏、玩具、书签、年历、包装纸、磁卡卡片等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孙悟空产品出现,在不同地区孙悟空的名字被作为品牌的名称注册,其形象也被应用到各色产品的宣传中。今后,他的七十二般变化必将得到更大的发挥,得以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傅广超.中国动画元年,到底从何时算起?[N].南方都市报, 2022-12-31(A06、07版).

[2]王六一.征途——走向百年的的中国动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3]李保传.万籁鸣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孙悟空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张净作品
《大闹天宫的由来》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之“教化”阶段
UPROAR IN HEAVEN 3D 大闹天宫3D版
大闹天宫大迷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