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06-09王新红
摘 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核心环节。而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一线教师在逐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主要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策略;实践分析
作者简介:王新红(1974—),女,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实验小学。
一、语文核心素养及阅读教学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感知能力、传统文化掌握与运用能力等多方面内容[1],这些内容从各个角度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重要价值。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人的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语文技能将知识内化为满足自身发展的品格,这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其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阅读是一种使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文化和知识的最直接的方法,即教师引领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理解。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就是语文课程,其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尤其强调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螺旋式上升的,即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阅读教学包括阅读和写作等多个方面,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使他们对文化有灵敏的嗅觉[2]。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三、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每篇文章都含有或传统或现代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文中既有可供积累的各种词汇,也有可供借鉴的优美语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与认知能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会听,即懂得提取重点;会讲,使语言更具魅力;会读,即认准字,断对句,读出感情;会写,即下笔成章,言之有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学生多读好文章,相当于与良师为友,可以不断积累词汇量,学习新句式,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驾驭生活素材,这样写作时,便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开卷有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学生才能进行美学创作,并从中获得快乐。
(三)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情感,通过阅读,人们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组和章节的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研究,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浓厚的知识积淀下,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养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还要教授他们阅读的技能与方法,使他们在阅读和了解经典作品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设定的教学目标太笼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受与体悟[4]。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和单一,对知识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突出综合发展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将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在内,也无法独立完成教学目标设计。事实证明,内容的选择对于教学来说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尚存在部分教师生搬硬套,机械使用教科书的问题。小学部编版教材符合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但有的教師没有将阅读活动延伸至课外,没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无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传统阅读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然而新时代核心素养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创新意识。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设计的课前导入内容太过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在课堂上,部分教师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诵读文章,没有带着思考去深入钻研。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单一,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在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没有突出学生的主观感受,导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普遍较低。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更谈不上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偏低。
(三)学生的主体性不被重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发展,采用讲授的方式来分析阅读材料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有的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不能充分体会教师的用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突出,参与意愿较低。同时,缺乏师生沟通交流的课堂氛围,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通常情况下,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重视语言思维的培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会引入相关的审美文化内容。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单纯阅读材料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无法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限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文本,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立足教材文本,选择一些表现力较强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教学,借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借助文本内容,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以文本为延伸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拓展的内容不能随意选择,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关注其是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匆匆》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在对文章语言进行鉴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学完《穷人》一课后,教师可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和此文章主题相类似的文章,如《冰雪人民币》《哦!冬夜的灯光》《童年》等,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认识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相对简单,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在理解部分语文知识时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和文中主人公有一样的疑问:“我要的是葫芦,为什么还要治虫子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再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种菜的过程中要治虫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农作物想要生长得好,就需要经过播种、发芽、除草、治虫、施肥等步骤,每一步都不能忽略。如果只注重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农作物肯定不能很好地生长。教师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重视过程,只有做好每一项任务,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结果。另外,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使教学变得更有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对于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体不同,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应当综合考虑不同文体的特征、学生所处的阶段和学习情况进行教学。
以《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为例,学生平时对演讲稿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特点了解较少,更谈不上领悟的深度。面对这种情况,“扶放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首先是“扶”,即教师重点讲解第一自然段,循循善诱,适当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来理清句子之间的关联,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严谨性。其次是“放”,即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教师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最后,教师从文体入手,理清思路,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另外,以小学阶段比较少见的微型小说——《桥》为例,学生对这种文体接触较少,会有陌生的感觉,相应地,学起来也不容易,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这篇文章字数不多,但内容跌宕起伏,存在多处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章标题“桥”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一起探讨文章中的两座桥分别指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与思考。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体会“老支书”这个人物的形象,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带领学生去体会、总结“老支书”真实的内心想法。经过不断的揣摩与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烙印在学生心中,学生就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朴实无华但伟大的老支书、老父亲的形象。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一天中,小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以及兴趣,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小画家”指的是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等小动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呈现雪地背景图,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描述:“冬天到了,冬爷爷在友好地向我们招手。清早起來,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银装素裹,分外美丽。在这一天,动物王国的小朋友们都来开会了。你看,有你认识的小朋友吗?”随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小鸡、小鸭、小狗和小马的图片,并对学生说道:“这些小动物都是聪明伶俐的小画家,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既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动物小画家是如何进行绘画的,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又能够通过提问,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提出的问题等。核心素养培养旨在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采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可行策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崔淑琴.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2(13):28-29.
林娜玲.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9):46-49.
李宛臻.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读写算,2022(3):100-102.
李红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