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3-06-09韩秀萍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全身心投入、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对计量单位接触较少,活动经验积累不多,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就容易导致学生不理解、不会用计量单位等。文章从创设情境、引领探究、加强具体感知、重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韩秀萍(1972—),女,河南省商丘市梁园新区第一小学。
计量单位知识是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主要媒介。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更倾向于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小学生学习和小学数学教师教授计量单位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笔者将对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现存问题
第一,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更重视单位的定义描述和单位间的换算,忽视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导致学生相关知识学习脱离实际生活。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等计量单位在不少学生和数学教师眼里,仅仅是计算数据的后缀词,它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一些学生在计算之后经常忘记把单位写在得数后面,或者不能准确地填写计量单位。学生不理解、不会用计量单位的现象反映出教与学的困境。比如,在大计量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中,虽然很多学生对它们之间的換算关系掌握得较好,但由于缺乏具体感受,量感建立比较困难,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容易出错。
第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单一。小学生在时间有限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学习,但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这些活动很难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思维活跃,但其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形式单一而持久的学习会使他们感到疲倦,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三年级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习新知,学生会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到五年级学习体积单位时,教师还是采用同样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甚至有一些学生不愿动手操作。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要,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深度学习要基于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度学习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在新课教学刚开始,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 平方千米”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找准1公顷概念建构的立足点,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学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谁能说一说这些面积单位的含义?学习和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会用到这些单位?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凸显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作用。在解决第一环节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某工程队要对当地一块空地进行绿化,这一空地区域是一个长5km、宽4km的长方形,则它的面积是多少?因为大部分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掌握较好(由课前问卷调查得知),所以出示题目后,教师直接让一个学生汇报他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口述计算公式是“5000×4000”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口算算出结果:5×4=20,然后在20后面添上6个0。教师一边板书“20000000”一边数0的个数,让学生体会到书写这个数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板书“20000000”后,教师再让学生读数,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数不易读。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感知到“20000000平方米”不易写也不易读,从而产生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又如,某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视频:徒弟量衣服)
师:衣服为什么会做小了呢?
生:因为大人的一拃比小孩的一拃大。
师:谁听懂了?再来说一说。
生:因为老师傅的手比较大,小徒弟的手比较小。
师:大家真聪明,师父用大手量,徒弟用自己的小手量,他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同样是3拃,但结果却不同。
师:怎样测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尺子。
生:用师傅的大手。
生:用一样的工具测量。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要统一测量标准。通常人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尺子?
生:直尺、三角尺、卷尺……
师:你们可真是见多识广,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尺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直尺、三角尺、卷尺……)
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直尺。请快速拿出你的尺子,和同桌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上面有什么?
(二)组织能引领学生深度探究的活动,促进计量单位表象的建立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组织学生开展深度探究活动。史宁中教授说过,教师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只有舍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分有多长”时,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分钟的长度。在1分钟内能干多少事情,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某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反复体验和交流。
活动一:观察钟面上秒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感知1分和60秒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秒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明白1分等于60秒。
活动二:同桌合作,背乘法口诀。
一个学生观察钟面,另一个学生背乘法口诀,看看在1分钟内能背多少句口诀,初步感知1分有多长。
活动三:小组合作,估计1分有多长。
一个学生读书,两个学生看钟面并记录时间,还有两个学生估计时间,认为到1分钟就喊停,比一比看谁估得最准,说一说自己的估计依据,并数一数在1分钟内能读多少个字。
又如,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1克和1千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少学生对质量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更要重视知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对质量单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某教师这样设计认识千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千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请说出一个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
说明:此环节重在唤醒学生的经验,同时学生的反馈结果也能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千克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环节二:动手实践,称一称这些东西的质量是否是1千克。
说明:让学生分组,利用托盘秤称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苹果、鸡蛋、铁块、棉花、盐等),让学生感知自己关于千克的经验与实际的差距。
环节三:用手掂量各种1千克重的物品,体验1千克的重量;比赛看谁的力气大(准备比赛用的重物)。
说明:通过掂量1千克棉花、1千克盐、1千克铁块、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1千克大米等,感知1千克的重量。通过提重物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四:估一估这些物品大约几千克,看谁估得最准。
说明:让学生用左手托着重1千克的物品,右手托着要估测的物品,通过这样的对比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直观感知。
(三)活用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加强学生的具体感知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想要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具体感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活用教材上的素材。例如,在学习“边长为100m的正方形到底多大?”这部分内容时,教材提供了两个素材:(1)1公顷大约相当于400m跑道所围成的操场的面积大小;(2)1公顷相当于200间教室的面积之和。但这两个素材并不一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因此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局限于教材,那么学生的体验活动就仅仅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的层面,感知并不深刻。在本环节教学中,某教师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以下4个内容:(1)同学们,我校的操场一圈只有260米,请问我校操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2)我们教室的面积是63平方米,请同学们算一算1公顷相当于多少间我们这样的教室?(3)播放视频,展示校园内面积是1公顷的图形的测量过程,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1公顷的具体大小;建议学生课后沿着四条边走一走,说一说1公顷的面积上有哪些建筑物,再次深度感受1公顷的大小。(4)出示学校的平面图,提示学校占地面积是26600平方米,请学生计算一下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
同样,平方千米是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要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更不易。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得知本班只有一名学生去过天安门广场,因此在教学时对教材上“1平方千米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还要大”这个教学素材不做过多的解释。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个概念建立起清晰的表象,笔者在教学时增设了两个问题:(1)想一想,1平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的面积?(2)学校招生范围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千米,请大家说一说,我校招生范围内有哪些小区、工厂及行政单位?接着布置课后延伸作业,请学生利用双休日让家人带着自己沿着招生范围走一圈,实际感受一下1.5平方千米有多大。通过这两个问题以及课后活动,学生会对平方千米有更加深刻的感知。
(四)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学生已学的前概念和易混淆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并得出相关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减少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另外,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已学过的计量单位,让学生发现,计量单位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是共通的。例如,在学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后,某教师上了一节梳理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厘米、分米、米和千米,把握它们的大小,认识它们的区别;横向比较厘米、平方厘米和立方厘米,认识线、面、体的异同,使学生明白各个单位的应用场景。通过梳理,学生会逐渐形成有关计量单位的知识网络,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五)重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尽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货币单位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货币的发展史以及各国货币的换算等资料,让学生对货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演示、模拟等信息技术手段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有更加透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1千克=1000克”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把1千克豆腐平均分成1000份的过程,告诉学生其中一份豆腐的重量就是1克。這样的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对1克的认识。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朱德江.重塑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样态新探八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葛余刚.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数学参考,2019(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