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河北安新芦苇画的内涵与技法

2023-06-09李世娇陈梓巍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白洋淀

李世娇 陈梓巍

摘要:河北省非遗安新芦苇画是一门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对于它的研究与传承,学术界从其地域人文特色、工艺制作、传承与保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但少有人以一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代表作为例,深刻剖析芦苇画的技法制作及画面内部景与物的深刻内涵。本文选用安新芦苇画传承人杨丙军的代表作《古莲花池》作为研究对象,这幅作品堪称当代芦苇画的代表作。通过对《古莲花池》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研究和理解芦苇画的精神内涵与创作技法。

关键词:白洋淀;芦苇画;内涵与技法;古莲花池

引言

白洋淀内的芦苇属于中国温带沼泽芦苇,有栽苇、疙瘩缨、黄瓤、白毛子等品种。由于其生长地带、花穗、成熟期以及品质存在差别,因此不同品质的芦苇应用于不同的民间工艺品创作当中。中国人使用芦苇至少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关于“苇席”的记载,到了明代又衍生出“苇编画”。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为中国十大古典园林之一。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其造园艺术特征,对于继承中华优秀造园工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近年来,河北省非遗安新芦苇画承担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责任[3]。其中,芦苇画作品《古莲花池》就是以工艺美术形式来表现建筑与工艺的深度结合,构成全新艺术,成为宣传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因此,深刻剖析《古莲花池》的创作技法与精神内涵,有助于芦苇画的爱好者和关注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传承、发扬芦苇画制作技艺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安新芦苇画概述

(一)安新芦苇画分布区域

芦苇画是水乡白洋淀地区民间的特色手工艺品,其制作区域大致分布于保定市、沧州市、任丘市一带,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曾几度浮沉,好在最终流传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安新县寨南村最先恢复生产,并逐渐将技艺传播至周边的圈头、端村、赵北口等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新县京淀工艺美术制品厂成立并进行规模化生产,之后又把工艺范围辐射至北京、天津、山东、宁夏、乌鲁木齐、上海等地[4]。此后,各地专门制作芦苇工艺品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些年来,芦苇画作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更是声名远扬,在国内知名高校艺术学院传承的同时,又传播到了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毛里求斯、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安新县春季多风干旱、夏秋多雨多涝,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白洋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华北平原第一大淡水湖,水域面积达366平方千米,其中85%以上的水面在安新境内,是大清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枢纽,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白洋淀共有143个淀泊,由3700多条壕沟连成一个巨大的水上迷宫。整个淀区风景优美、物产资源丰富,四季鲜明,景随时移,荷叶碧绿,满淀各类品种荷花盛开,鱼香蟹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安新芦苇画提供了天然原料和制作素材,使这一古老传统技艺得以流传至今。

(三)历史渊源

白洋淀是古雍奴泽的遗迹,芦苇种植历史悠久,苇席的踪迹在上坡遗址中被发现,表明3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苇席。白洋淀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将芦苇用于编织苇席、苇箔等生产生活器物。在唐代,苇席就已经被列为贡品。宋金时期,白洋淀苇席被运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海丰港,输往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各国。进入明代,当地百姓在制作苇席的基础上编织出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苇编画”。清代受外来文化影响,从各方面进行改良,开始向艺术品转变,清代晚期安新艺人以李省山为代表,用蘆苇制成形式多样的芦苇工艺品,有蝈蝈笼、苇贴画、五毒图等。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同林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用芦苇创作了《垂钓翁》《八骏图》《鹏程万里》等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期,白洋淀艺术家们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重新恢复,创作出反映白洋淀水乡文化的作品,并吸收了油画、版画、雕刻的表现形式,既使其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又具有地域特征[5]。民间艺人杨丙军在安新县寨南村最先恢复芦苇画生产,并创办了安新县京淀工艺美术制品厂,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市场空间。

(四)主要特征

芦苇画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文化观念、生活百态、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为白洋淀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因它取材于大自然、制作工艺独特而被誉为“绿色艺术品”。其制作方式就是将晒干的芦苇秆剖开并碾压,再编织出需要的装饰图案。芦苇画选料考究,须用白洋淀成熟的芦苇,要求高度在2—4米,粗度适中,笔直顺滑,洁白柔韧。截去苇尖,去节去皮,剐开苇秆儿,经高温炭化后熨平、抽瓤、拼接,根据图案特点在苇片上裁剪、雕刻,最后用烙铁把握好力度轻重,以烙烫出深浅不一的图样。其题材以淀中渔民生活故事为主,整体颜色为芦苇本身的天然色。

进入清代中期后,由于西洋绘画理念对中国艺术创作的不断影响,在建筑、雕刻、工艺等诸多领域相继出现中西结合的现象。为了使芦苇画体现出立体效果,民间艺人们开始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而诞生了芦苇工艺画。芦苇画内容题材广泛,无论传统的吉祥图案还是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其画面本色天然、活灵活现、质朴高雅,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并从中国画中汲取了意境幽深的艺术特色。它不仅体现了传承与创新,更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内涵。

(五)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安新芦苇画对白洋淀地区的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历史文化价值

芦苇画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白洋淀地区民众把随处可见的芦苇创造为生活工艺品,再把工艺品演变为民间艺术品的过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是白洋淀地区民众文化观念、生活百态、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为白洋淀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

2.艺术价值

芦苇画从国画中汲取了花鸟、人物、山水等多种元素,画面浑然天成、古朴淡雅、惟妙惟肖,极具艺术价值。

3.工艺价值

芦苇画的选料、切割、压平、烙烫、编织、雕刻等一系列工序及其制作过程,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4.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芦苇画是安新县旅游特色产业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就业、芦苇资源增产增效、满足国内外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古莲花池》的艺术表现

(一)画面底部“水与荷”

芦苇画《古莲花池》(图1)所描绘的“古莲花池”,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拥有皇家园林之魅力,又融入中国南北方园林建园艺术之精华。此幅作品深刻体现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古莲花池”始建于明代,因池内荷花经久不衰,故称“古莲花池”,在清代还作为三朝行宫及慈禧太后行宫御苑等,并在清乾隆时期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莲池十二景之一”。“莲花”就是“古莲花池”的一大亮点,所以此幅作品下方描绘了水荷相应的景色,突出了古莲花池“以水为胜,因荷得名”的文化内涵。

(二)画面中部“建筑”

“古莲花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把建筑作为“景”的构成主体,在景观布局和配置上空间相对较小,相关景物也集中,以体现“小中见大”的效果。“古莲花池”建筑具有形式美感,门窗支柱所采用的颜色十分浓重,以红绿为主,突出皇家园林庄严厚重的色彩感觉,弥补了季节性地域色彩的缺陷,营造出气势恢宏的整体效果。处于画作视觉中心的“宛虹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座八角攒尖的二层楼亭,它所占画面篇幅较大,统领全园建筑,形成一个向心的空间,同时还是园中观景的最佳地点。其支柱为北方的建筑风格,庄严厚重,支柱多选用半径较大的木材。和“宛虹亭”相連右侧部分石桥为“曲径桥”,左侧的石拱桥被称为“宛虹桥”,造型别致,宛如一道彩虹。作者在布局水中莲景与陆地景物的空间关系上与周围建筑相互呼应,使园林造景丰富意境深远,形成了“古莲花池”最美的一道风景。

(三)画面顶部“植物与背景”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审美特征,植物作为园林的主要元素,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在《古莲花池》中,垂柳和云杉两种植物体现出不以物质生活为追求的儒家思想理念。人们依据园林空间与意境确定莲池内建筑的形态,选择最易于搭配组合的个体空间,作为背景的建筑分别是君子长生馆、小蓬莱、小方壶(图2)。在《古莲花池》中,植物与建筑的融合构成了莲池丰富的园林空间,成就了莲池山水精神上的特殊风貌。

芦苇画《古莲花池》以聚焦透视的方式展开,选取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景色,画面丰富且具有写实性。通常来说,安新芦苇画带有装饰意味,具有浮雕性质,又有自然天成美感,其自身特点与中国书画艺术一脉相承,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点,对于弘扬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古莲花池》的创作技法

对于《古莲花池》各部分的制作手法,笔者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并具体叙述如下:

(一)颜色的处理

由于其所表现的画面本身是比较大的景观,为了更能体现出画面的丰富性,《古莲花池》所采用的是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画中通常讲究“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芦苇画正是吸收借鉴了国画中墨色的运用,使用民间常用工具烙铁,通过在芦苇片上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力度的轻重,烙烫出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的苇片,以此表现画面中的明暗关系。整幅作品选取黑色的绒布作为衬底,能够更好地突出芦苇的天然颜色,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二)制作的手法

整体使用拼贴的方式,根据画面中景物不同的特点,使用芦苇的不同部位。芦苇的苇尖较嫩、较柔软,通常会被少量使用在画面中突出而光亮的部分,而苇根的纤维相对粗糙,所以会被使用于画面的深色部分。首先画出“古莲花池”的线稿,其次将画好的图稿透印到纸上,选取合适的芦苇材料,用白乳胶进行粘贴,把具体的各个景物进行拆分裁剪,再用烙铁进行细致刻画,最后由远及近进行大面积的组装。

(三)细节的技法

从视觉中心的“宛虹亭”来讲,上半部的窗户部分使用到了苇编中的编织手法,基座部分则是使用碎拼的手法,将不同颜色的芦苇片裁剪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再按照明暗关系进行拼贴。背景层层叠叠的垂柳采用的是撒染手法,将芦苇片裁剪成沫状,用勾线笔蘸上乳胶画出树的形状,用手捻的方式洒下,再将整个画板竖起,敲打画板背面,多余的芦苇碎就会掉落。云杉则是采用烙烫拼贴的手法。“宛虹桥”是由汉白玉砌成的,为画面中较亮的部分,所以采用的是苇尖部分拼贴而成,后面的远山和建筑同样使用烙烫的手法,在拼贴时根据画面需要调整苇片的横竖,以表现出层次的丰富变化。

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前面的荷花与荷叶的表现。荷花线条的圆润、花蕊的烫染,都需要细致精准的把握。它们同样采用的是拼贴手法,所不同的是,荷叶的拼贴是由叶心向四周粘贴,烙烫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以叶片中心向外进行深浅烙烫。最右边画面中的题款“古莲花池”四字采用雕刻手法,红色印章的部分则是将颜料放进沸水中烧开,再将苇片进行蒸煮上色,待干后再进行镂空雕刻。对于画面的留白之处,点缀一些“小浮萍”,将苇片裁剪成细细的长线作为池中的水波纹,体现空间中“点、线、面”的整体效果。

四、总结与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既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又是后人艺术创造的源泉。把非遗文化精心守护好、传承好,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与使命。历史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代人,更需要千秋万代的传承。本文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调研,采访了此幅芦苇画的作者、芦苇画非遗传承人杨丙军先生,所写内容具有参考价值。对于芦苇艺术的传承,我们认为更多的应该是实践与宣传的双向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以芦苇画《古莲花池》为代表,未参考和印证其他芦苇画作品,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拟采用多幅芦苇画对比研究的方法,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芦苇画的内涵与技法。

参考文献:

[1]孙展航,左红卫.芦苇画研究综述[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2-13.

[2]彭阿凤,杜鸿云,刘桂林.古莲花池的历史沿革及景点的艺术特色[J].河北林果研究,2006(02):212-215.

[3]赵冀泽,赵梦琳,王倩,周池.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发展及政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1):24-25.

[4]杨炳军.白洋淀芦苇艺术产业发展之路[J].大众文艺,2010(17):185-186.

[5]林宇新.清水出蒹葭 天然去雕饰——白洋淀芦苇画的艺术特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158-159.

作者简介:

李世娇(1999—),女,汉族,河北保定人。乐山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艺术与文化遗产研究。

陈梓巍(199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西安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白洋淀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月 亮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雄安新区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通水
美丽的白洋淀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白洋淀文化:一万年的积淀一千年的起点
浅析白洋淀生态意义及环境保护与治理
白洋淀流域平原地下水位动态分析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