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及秦代半两钱的研究与鉴定
2023-06-09翁俊田
摘要:半两钱通常是指战国中期秦国铸行的货币。本文依据历史发展顺序,将半两钱分为先秦半两、秦半两、汉半两:先秦半两指的是从战国中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这段时期铸造流通的半两钱;秦半两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铸造发行的半两钱;汉半两指的是西汉初期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这一时期铸造流通的半两钱。文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两钱的出土地及其出土品的具体特征来进行研究,力图探索出更为清晰的半两钱发展脉络。
关键词:先秦;秦代;半两钱;研究
一、先秦时期半两钱的发现
先秦半两钱的发现,当属秦国前后的两个首都——雍城和咸阳最具代表性。其中,雍城是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首都,为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秦孝公统治时期,秦国的首都才从雍城迁至咸阳,开启了战国争霸、统一全国的时代。近年来,关于秦半两钱的考古发现也多集中于这两个重要地区。
(一)雍城半两钱的出土情况
1979年11月,在凤翔高家河村,雍水北岸,当时秦国都城以南,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了一个钱罐,后经考古人员检查,该钱罐中共装有1557枚钱币。之后,考古专家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的1470枚钱币进行实测,后发表了131枚拓本及其实测数据。以半两钱具体的外观尺寸为依据,将这些钱币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钱币,外观均为光背无郭,且钱币周围呈现出不整齐的形状,币文“半两”的文字风格为大篆。从131枚钱币的实测数据可以看出,直径大于3厘米的钱币有84枚,所占比例为64.1%,其中直径最大者为3.27厘米;直径小于3厘米的钱币有47枚,所占比例为35.9%。从整体上来看,小尺寸的半两钱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二)咸阳半两钱的出土情况
迄今为止在咸阳地区出土最大规模的半两钱,是在长安县首帕张堡发现的①,经考古人员检测,此次发现的半两钱大约有1000枚。随后,考古人员对这些半两钱进行实测和分类,获取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经考古人员认真细致的检测后发现,有43枚钱币上所刻文字因年代久远无法辨认,有31枚钱币上刻有的文字比较特殊,剩余的923枚钱币则由专家进行分类研究。
第一类钱币:钱币的外观直径大于3厘米,每枚重量在6—7克,厚度在0.15厘米左右。该类型特点的钱币共有148枚,所占比例为16%。该类钱币设有较多的不规则穿孔,并且存在流铜现象。从整体上看,该类钱币的造型设计粗犷古朴,所刻字体也较为随意,存在着多笔少画现象(图1)。
第二类钱币:钱币的外观直径在2.5—2.8厘米,重量在3—6克,厚度在0.1—0.15厘米。该类钱币共有737枚,所占比例为79%。从整体上看,该类钱币的铸造工艺较为粗糙,文字大小也不均匀,分别采用方折和圆折,以前者最多。
第三类钱币:钱币外观直径在3—3.2厘米,重量为6克左右,厚度为0.15厘米左右。该类钱币共38枚,所占比例为4.2%。此类钱币厚度较为均匀,穿孔比较工整,铸造工艺较为精致。钱币上的文字大小也比较均匀,笔画工整均匀。
二、秦半两钱的出土情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随后,秦始皇便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其中统一货币是秦朝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和途径:第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民间私自铸钱,若有发现一律处以死刑;第二,确立了官方认可的两种流通貨币,即上币黄金与下币铜钱。秦统一全国后,对半两钱的铸造发行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北道长城线发现有秦半两钱窖藏(图2),虽然其外观大小和重量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制造工艺却非常精致和统一②。考古专家在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后认为,该类型的半两钱是秦统一后铸造发行的,铸造工艺明显优于先秦时期的半两钱,是研究秦朝时期半两钱的宝贵范本。
秦始皇陵临建设施中出土有“小型半两”,如在鱼池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半两钱。经考古专家研究考证,在这些钱币中,除了少数是早期流传和民间私自铸造以外,大部分钱币为秦朝末期官方发行流通的半两钱。考古专家从规模最大的鱼池村遗址发现的540多枚钱币当中,精心挑选出50枚进行实测。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朝末期发行的半两钱在外形上逐渐缩小,这种风格类型的半两钱被称为“小型半两”。从工艺和文字特点来看,“小型半两”与秦朝初期发行的半两钱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表面工整,字体方折,笔画端正秀丽,但是前者的直径一般小于2.7厘米,重量也更轻,一般在4克以下。
三、先秦半两与秦半两的辨别
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半两钱主要是在战国后期出现,由秦国铸造。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在西汉初期依然铸造发行半两钱。但是,由于当时民间私自铸钱的现象大量存在,逐渐导致半两钱的泛滥,半两钱的购买力严重下降。到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始皇货币“钱重如文”制度,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取消各诸侯国的铸币权,随后决定发行新的五铢钱,并安排由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辨铜、均输三个官职来统一负责五铢钱的设计、铸造和发行。新五铢钱的铸造工艺有了明显进步,民间很难仿铸。自此之后,西汉的货币、市场也逐渐稳定下来。公元前118年,官方正式停止铸造和发行半两钱。从秦朝至汉武帝统治时期,秦半两的铸造流通时间超过100年。根据史料记载,“半两”法无定规,且轻重无常,因此很难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根据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研究成果,对于秦半两的时代辨别,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铸造工艺。先秦时期的钱币铸造工艺,主要分为陶范、石范和铜范三个阶段。其中,陶范工艺以山西侯马、山东莒县出土的钱币为代表。大致的工艺方法为采用质地纯净、耐火性高的细砂土混合原料制成毛坯,然后铸成钱币的模型,将模型晾干或烘干后,将正面和背面合成一箱,经过打磨后形成密合效果,最后再放入窑中焙烧制作而成。该钱币铸造工艺使用的模型只能使用一次(即一钱一范),并且铸造的钱币重量不均匀,产量也较少,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铸钱方法。而石范工艺则以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古钱币为代表,该工艺出现于春秋晚期,采用质地细软的滑石进行模板的制作,并且可以重复使用,与陶范工艺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而铜范是战国中期出现的铸钱技术,具体包括母范和子范两种工艺类型。铜母范阳文正书,由阴文反书的陶祖范翻制,不能直接铸钱,是专供成批翻制子范使用的,再用子范来铸造钱币。从战国中期开始,诸侯之间进行着更加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也让民间的商品交易流通范围得到明显扩大,各国货币也有了逐渐统一的趋势,似乎各国内部都在积极进行货币统一的改革。其次,各国流通的货币在重量上也日趋一致,或者各国通过外交途径来明确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尤其是魏国推行的圜钱,其影响力逐渐遍及周边几个国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便采用了该货币制度,对后来秦始皇实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的货币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先秦时期秦国发行的半两钱是由陶范工艺铸造而成的,该铸钱工艺较为原始,定型效果不佳,铸出来的钱币外观大小不均匀(图3);秦统一全国后,发行的半两钱则采用铜范工艺,并且均由官方铸造,钱币的外观形状和字体非常工整规范。
第二,文字风格。先秦时期,各国发行的货币上刻印的文字主要为大篆;秦统一全国后,发行的是小篆字体的半两钱。从文字风格上看,大篆字体粗粝古朴,小篆字体则工整秀丽,笔画方折,钱币上的文字更加美观大方(图4)。由此可见,文字风格也是分析辨别半两钱年代的重要依据。
第三,钱币的外观大小和重量。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止,铸币很难实现统一管理,再加上陶范工艺依然是当时主流的铸币技术,从而导致铸出来的钱币的外观大小、重量各异。钱币的尺寸大小不规整、穿口也不规则。由于使用的铸口较为宽大,钱币表面的流茬很难磨平,导致流铜现象普遍存在。秦统一全国后,在货币制度改革中实行“钱重如文”的原则,规定钱文为“半两”。此后半两钱成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钱币,并且均由官方铸造。这类钱币的外观直径为3厘米,钱币尺寸的误差较小,外观工整,边缘平滑,穿口规整,这是该时期铸钱工艺得到明显进步的充分体现。
第四,结合与半两钱一起出土的文物进行综合分析。在先秦时期,当时国家分裂的状态决定了平民百姓的日常活动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秦半两主要是在与秦国相关的地域中发现的。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多成批量发现于遗址与窖藏中,而在古人的随葬品和遗物中,很少发现半两钱。秦统一全国后,半两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钱币,使用范围明显扩大。因此,更多的半两钱及铸钱模具被大量发现,而对于新发现的半两钱归属年代的判断,势必也要结合伴随出土的物品、同时代的器物以及相关历史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才能得出更加准确与科学的鉴定结论。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半两钱,由秦国铸造发行,并且采用的铸钱工艺较为原始,导致钱币的形状不工整、穿孔多而不规整、钱币四周存在着明显的铸口茬痕。与此同时,该时期半两钱上印刻的文字大小也不均匀、笔画粗粝古朴。后来,随着铸钱工艺的发展,半两钱的铸造工艺明显精致很多,并且字体笔画也更加工整规范,采用了大篆和方折的字体笔法,但是依然未能解决钱币大小各异等问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货币管理权收归中央,确定了半两钱为全国唯一的合法流通钱币。与此同时,货币统一后流通的半两钱,由中央政府负责统一铸造和发行,明确了该钱币的形状、大小、字体等标准。新发行的半两钱有着更加精良的铸造工艺,钱币上的文字全部采用小篆字体,外观更加工整。该时期半两钱的外观直径更加准确地控制在3厘米左右,錢币重量则控制在7.8克左右。该时期秦半两的发行和流通,对秦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秦末汉初,随着官府统治手段的弱化,民间再次出现了私自铸造半两钱的现象,并且钱币的外观尺寸有着缩小的趋势,重量也更轻。西汉初期,为了更好地休养生息,私铸半两钱依然流通。至西汉高后时期,为了稳定经济,推行了与秦半两体量相似的八铢半两,而汉文帝五年(前175)又新铸造发行了四铢半两。汉半两及钱范在内蒙古、山东、陕西等地均有大量发现,但由于政权更迭,官铸私铸并行,版式也较为繁杂。但西汉初期的半两钱在青铜质地、铸造工艺、字体风格上与先秦及秦代铸造发行的半两钱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故而在参考出土品及历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这些特点也是可以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分析判断出的。
注释:
①陈尊祥,路远.首帕张堡窖藏秦钱清理报告[J].中国钱币,1987(03):3-12+31-2.
②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秦半两[J].中国钱币,1988(02):59-85.
作者简介:
翁俊田(1981—),男,汉族,北京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青铜器及古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