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针药结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023-06-08李玉洁李晓敏马海峰李媛媛
李玉洁,李 娇,李晓敏,马海峰,李媛媛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和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痴呆类型,发病是建立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的,主要由脑血管病变引起[1]。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症,占全世界痴呆症的20%以上,患病率为1.0%~8.8%。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使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现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据推测,2030年血管性痴呆病人将达到6 600万例,到2050年将达到1.2亿例[2-3]。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同,血管性痴呆是可以早期干预的,如能早期治疗,可延缓其发生或发展进程,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4]。因此,对血管性痴呆防治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众多学者对血管性痴呆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形成了西药、中药、针灸、艾灸和理疗等联合运用的治疗方案,且临床治疗方案呈多元化趋势,但至今仍无明确的应用指南,存在治疗方案的盲目性及疗效不确切性[5-6]。本研究为观察中西医针药结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病人,分别给予西医、中西药方剂及中西药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病人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46~78(62.1±3.2)岁。入选标准:①经头颅CT或MRI确诊存在脑血管病;②血管性痴呆诊断符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2007版)制定的相关标准;③符合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中肾虚血瘀证辨证标准;④临床痴呆分级(CDR)为轻度、中度;⑤病人及家属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病因导致的痴呆病人;②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③精神疾病及继发性智能障碍;④非血管因素导致的痴呆。将12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40例,3组病人性别、年龄及CD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每次40 mg,每日3次;口服奥拉西坦胶囊(湖南健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次0.8 g,每日3次。观察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祛瘀中药方剂治疗,组方:黄芪30 g,当归尾15 g,牛膝10 g,杜仲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由本院制剂室煎制,口服,每次200 mL,每日2次。观察2组在观察1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穴百会、悬钟、神庭、肾俞、四神聪、太溪、膈俞、内关,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5次。
1.3 观察指标 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3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并对比SDSVD积分变化;使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MRI-ASL)检查病人治疗前后脑动脉局部脑血流量(rCBF);使用脑电图超慢涨落图(EFG)分析仪测定治疗前后脑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乙酰胆碱(Ach)水平。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SDSVD积分变化情况进行制订[7],疗效指数=(治疗前SDSVD评分-治疗后SDSVD评分)/治疗前SDSVD评分×100%。显效:疗效指数>65%;有效:疗效指数为33%~65%;无效:疗效指数<33%。
2 结 果
2.1 3组治疗前后MMSE、NIHSS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2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MMSE、NIHSS评分比较 单位:分
2.2 3组治疗前后SDSVD积分及rCBF值比较 3组治疗前SDSVD积分及rCB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SDSVD积分较治疗前下降,rCBF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治疗后SDSVD积分低于观察1组、对照组,rCBF值高于低于观察1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治疗后SDSVD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治疗后rCB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SDSVD积分及rCBF值比较
2.3 3组治疗前后脑内神经递质比较 3组治疗前脑内神经递质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脑内神经递质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治疗后脑内神经递质指标改善程度优于观察1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脑内神经递质比较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脑血管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随老龄化进程不断增加。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3.0%,已成临床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8]。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病理基础是脑血病疾病,如病人得到早期及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防止血管性痴呆病程进展,改善病人预后[9]。现代医学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疗过程中仍存在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多、依赖性大等缺点[10]。中医学将血管性痴呆归于“痴呆”范畴,且已有大量的辨证论治体系及文献资料论述,因人施治,辨证论治,针对病人不同病机进行治疗,在治疗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11-13]。
尼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改善脑血管调控的生理功能,扩张脑血管,减轻脑组织因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的损伤,进而达到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目的[14-16]。奥拉西坦则可有效激活胆碱能系统以及蛋白激酶等生理学活性,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过程,进而达到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抽象概括力、定向力及记忆力等认知功能的治疗目的[17-18]。针灸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过程应用已久,具有简、便、廉等优势,已得到病人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1组、对照组治疗后精神状态及神经缺损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SDSVD积分明显下降,且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证实两种方案治疗血管性痴呆均具有一定疗效。观察2组针对病人病机采用“补肾、活血、祛瘀”针法及中药方剂并联合临床常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观察1组、对照组,而观察1组、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治疗后SDSVD积分低于观察1组、对照组,rCBF值高于观察1组、对照组(P<0.05);观察2组治疗后脑内脑内神经递质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观察1组、对照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对照组(P<0.05)。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西医针药结合疗法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中西医针药结合疗法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精神状态,增加脑动脉血流量,提高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及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