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3-06-08张嫣

商场现代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企业

摘 要:对外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视角,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对外贸易现状对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行为进行一个新的解读,并对我国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严重冲击下应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行为;双循环;企业

一、引言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在享受到全球价值链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受到其带来的弊端的显著影响。首先,外向型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发展。一旦国外市场的需求萎靡,没有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一定会遭受严重冲击。现如今,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放缓,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其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存在价值链低端定位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学者提出应该由出口转向内需,深耕国内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至6.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不可一味地把国内产业部门和出口部门割裂开来,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依旧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实现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变。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国际行为自然是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重点,为更好地帮助企业参与到新发展格局中去,我们需要理清两个问题:第一,我国企业做出贸易行为决策的动机。第二,我国企业该如何避免被价值链低端锁定。本文旨在从“双循环”的视角下,利用“新新贸易理论”为我国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我国企业参与“外循环”动机的探讨

进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外贸活动的主要手段,也是反映国家外贸情况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宏观上,我国外贸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质量稳步提升。据调查显示,2013年-2021年,我国累计货物贸易进出口262.3万亿元,年均增长5.4%。从2017年起,我国已连续五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占比不断提升。2013年-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方式累计进出口149.8万亿元,占同期累计货物进出口总值的57.1%。不仅如此,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对外合作渠道不断拓宽。截至2021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851亿美元,比2012年提高4.4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排名由第13位上升到第3位;且对外投资范围遍及全球189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更是超过4.5万家。微观上,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也在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到56.7万家,其中民营企业于2019年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贸主体。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可以看出,即使面对超出预期的复杂外部环境,我国外贸也表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因此,不妨先来探讨一下我国企业参与“外循环”的动机。

就外部动机而言,我国“走出去”政策支持是我国企业选择对外贸易的动力之一。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为了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措施,如出口退税、建立自由贸易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企业开展国际化活动,提高了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对出口的企业给予一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固定成本,再加上我国充足的劳动力,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占据了价格优势。

就内部动机而言,国际化广阔的市场对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往往能够接触到更新、更全的信息知识,如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国内企业为实现自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会更为主动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而且国际市场有更为广阔的客户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已经深植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开拓新市场的需求。同时,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会反过来刺激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Melitz的研究为这个推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其通过建立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并强调企业在出口时会产生固定成本,得出生产率高的企业能够出口,生产率低的企业由于难以承担较高的出口成本只能留在国内市场。而出口企业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进一步推高行业生产率的阈值,从而导致生产率低的企业在贸易活动逐渐失去竞争力后选择退出市场。

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企业选择对外贸易的动机主要有:政策支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寻求更为广阔市场的需要。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持续对外贸易有可能出于惯性,前期进入国外市场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入全球价值链当中,为企业提高国际化深度提供基础,同时,企业也会因为沉没成本而无法果断撤离国际市场。戴翔(2013)认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遵循“先出口再投资”路径,由出口引起的“生产率悖论”波及到了对外直接投资。Conconi et al.(2016)对比利时企业数据发现,86.32%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对外投资前先进行出口。

三、我国企业参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提到,我国外贸企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营销能力,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出口商品占比不断提高,这不仅说明我国企业在参与“外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身产业结构,也肯定了我国企业存在“出口学习效应”。

关于出口企业是否存在学习效应以及学习效应如何作用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不少学者肯定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如张杰(2009)结合OP方法和PSM模型,验证了我国本土制造企业存在“出口学习效应”,钱学锋(2011)认为我国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在进入出口市场后得到進一步提升。部分学者意识到了出口学习效应具有异质性,即“出口学习效应”受行业类型、所有制、贸易方式等差异所影响,如Mi Dai,Miaojie Yu(2013)认为对于有出口前研发的企业来说,出口具有巨大而持久的生产力效应,而对于没有出口前研发的企业来说,出口的效应很小。史青(2017)发现出口对高科技行业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对外贸易总是有利的吗?也有学者对于“出口学习效应”这一观点保持怀疑。张杰(2007)认为出口也可能抑制企业自主创新,这是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数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技术成熟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价值链被国际大购买商和跨国公司所主导的情形下,使得中国的出口企业被迫锁定在生产成本降低型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路径中。

针对以上学者对于我国企业“出口学习效应”相反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为我国企业确实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尤其在一些以研发创新为导向的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在我国的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扭曲下,其“出口学习效应”被削弱了,根据已有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我国出口企业中,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较高。依靠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与人口红利,加工贸易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此类企业不需要过高的生产率和技术创新。只要有持续的外国订单合作和相对较低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在国际市场存活,这样的生存模式并不有利于企业实现生产率提升,反而会导致企业低端锁定。

第二,国内市场的固定成本过高导致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出口。由于我国国内市场分割抬高了国内市场的固定成本,即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导致生产率低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生产率高的企业留在国内抢占市场份额。但由于生产率低的企业本就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较弱,且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培养自身竞争优势,只能依赖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存活,进而导致其研发积极性不高,导致“出口学习效应”作用有限。

第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国家对于出口的企业给予鼓励政策目的在于帮助其降低初入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固定成本,但这也会弱化企业生产率对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从而出现“出口-生产率悖论”的现象,即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出口。这种情况在开发区内的企业、国有企业当中有所凸显,可见政策保护不总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利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本就存在产品再配置能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也使得“出口学习效应”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四,对于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不一也导致了我国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上文献都是以测算出来的TFP作为企业生产率的变量,也有其他学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生产率,如与人力资本和技术有关的因素。

尽管学者们对于企业是否有“出口学习效应”的结论不一,但都肯定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以产品研发为导向的企业更能在国际市场中加速自我成长,但是单纯以货物贸易为导向的企业却难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生产率,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与政府的支持使得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中仍保持低价优势,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企业降低对优化生产率的要求。而过分依赖先进技术的引进,没有提升企业自我研发的能力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企业也容易陷入低端锁定的局面。企业的对外贸易行为对于其自身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取决于其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固然能够通过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外贸手段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但要想长期发展还是需要依靠企业对于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否则,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一些生产率低的出口企业也会逐渐被国际市场淘汰,尤其是在现今国际贸易形势复杂、新冠疫情战线拉长、国际市场逐渐萎缩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更是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不仅需要实现“外循环”,而且也要实现“内循环”,并可以借助“外循环”促进自身“内循环”的螺旋式上升。

四、我国企业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在新冠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冲击下,我国企业要想更好地参与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中,还需要政府支持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加持。本文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1.国家层面

第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要做到协调贸易区域、均衡国际市场布局、增添对外开放新动能。在贸易区域上,加速推进中西部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外贸程度。在国际市场布局上,在与我国三大贸易伙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继续深化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合作,进一步丰富我国贸易合作对象。在添加新动能上,我国作为一个货物贸易大国,对于服务贸易这一领域的发展依旧有所欠缺,因此,应持续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服务贸易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第二,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风向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倒逼企业调整产业链,进一步调整其外贸的方式与结构。当然,政策支持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劍,无差别的支持性政策可能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但也成为了一些生产率低的企业的“保护伞”。因此,政府支持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新兴的、发展前景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有助于帮助其平稳过渡成长期。而不同于财政补贴的难以监管,给予新兴企业优惠税率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其评定的条件也更为透明、公正。不仅如此,对于一些技术空白领域,我国政府在鼓励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同时,还要鼓励其通过进口进行国际采购。

2.企业层面

第一,外向国际化与内向国际化相结合。外贸企业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习惯于侧重一种方式去获取市场知识,要么是外向国际化,要么是内向国际化,即纯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和纯进口。而企业也应该用“双循环”的角度去参与国际市场,通过进口的方式获取先进的技术并对其加以学习、模仿,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产品,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出口的方式参与到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一个“外循环-内循环-外循环”的良性互动,有效避免企业被低端锁定,这一个过程就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将所接触到的新知识内部化。

第二,制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由于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长、沉没成本较高的特点,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定位、业务方向、国际环境来制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在开展外贸活动前做好相关的背景调查,合理安排国际市场布局,做到合作伙伴多样化,从而有效规避一些国际贸易风险。

第三,开展外贸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深耕国内市场。近年来国际市场发展疲软,深耕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挖掘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市场动向,兼顾国内市场的需求,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加上“双重保险”。

参考文献:

[1]戴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13(02):44-59.

[2]Paola Conconi,André Sapir,Maurizio Zanardi.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From exports to FDI[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6,99:16-30.

[3]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12):11-26.

[4]钱学锋,王菊蓉,黄云湖,等.出口与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02):37-51.

[5]Mi Dai,Miaojie Yu.Firm R&D,Absorptive Capacity and Learning by Exporting: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J].The World Economy,2013,36(9).

[6]史青,李平,宗庆庆.出口中学:基于企业研发策略互动的视角[J].世界经济,2017,40(06):72-97.

[7]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06):64-74.

[8]胡翠,林发勤,唐宜红.基于“贸易引致学习”的出口获益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03):172-186.

作者简介:张嫣(1998- ),女,汉族,广西梧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学专业

猜你喜欢

双循环企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