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抒情
2023-06-08艾秋宁
艾秋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抒情的要求是:“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可见,真挚的情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虚情假意是无法打动读者的。所以,要想增强中考作文的感染力,就要“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做到“恰当抒发”呢?一是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要选择好抒情的“法”。
关于抒情的“度”,叶圣陶曾经说过:“抒写到某地步,自己觉得所有的情感倾吐出来了,这就是最适当的限度。”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考场上较难达到。对于考生而言,只要做到不“强制抒情”即可。
关于抒情的“法”,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有感染力。句式上,往往用感叹句、反问句等直抒胸臆;人称上,常常使用第二人称,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修辞上,多运用排比、比喻、反复、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此外,还可以大胆联想和想象,在梦境、回忆中抒发真情。如《黄河颂》,全诗大量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鲜明而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祖国的赞颂之情,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再如《土地的誓言》,全文多次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直接抒发心中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使文章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又如《背影》,朱自清得知父亲“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远在北平的他只能“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种想见而不得的遗憾、伤感和思念令人潸然泪下。
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如《老山界》中写了长征队伍中,每个人都克服困难努力向前。“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运输员总是负重前行,可是他们偏偏跑到前面去了;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本来就很辛苦了,联系前文来看,单是翻过这陡峭的山峰就很艰难,可是医务人员却还要搀扶着伤病员行军,更何况都是女同志。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当中,饱含着作者对战友的敬佩之情。又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作者通过对昔日故乡景物的描写,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激发起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
在考场上,考生可以兼用这两种抒情方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寓情于事,细节传情
寓情于事就是借叙事抒情,不过分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把情感融入所叙述的事中。在叙述时,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寄托点,着力渲染。如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明朗的笑,走路的姿态,接待友人与饮食习惯,夜里读书的情景,亲自包书……读者从细微处看到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面,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和敬仰。在写感恩类的作文时,部分考生只是泛泛而谈父母或师长为“我”付出多少心血,如果从一个点切入,比如爸爸的白发、妈妈车站送行的手、老师桌上的一盏台灯等,以某一个细节展开,寓情于事,感染力会更强。
一考生在《住在出租房里的小日子》一文中,就是抓取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书写那段虽窘迫,但幸福温暖的时光的:窗台上破了洞的搪瓷花盆,一半种葱,一半养花;爸爸的书桌紧挨着窗户,晒被子时,妈妈会在书桌上把被子铺开,其余的部分搭在外面的晾衣绳上,小小的我会爬在书桌上睡觉,全身都被温暖的阳光包围……淡淡的叙述,却有浓郁的情感,出租房里简单、快乐的生活也令人回味。
二、寓情于景,景物融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在于选择易引发真情的景物,同時还要注意表达真情的方法。在描绘景物时,考生用饱蘸情感的笔描摹景物,不只关注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更重要的是描绘出景物的情态。如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列举了东北的特产——碧绿的白桦林,奔流式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借助这些富有东北气息的事物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独有的热爱之情。
一考生在《在细微处》一文中,选择自己熟悉的校园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融入对细小事物的具体描摹中,读来真实可感:柞树上不肯掉落的叶子,赋予它一颗不肯认输的心;墙角扶墙而立的月季,瞥见它戚戚的怜悯;蓬头柳上挺立的嫩芽,彰显了生命的坚强……一叶一花一芽,都能遇见生命的意趣和美好,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校园、对自然、对生命的无限深情。
三、寓情于物,联想寄情
寓情于物是将个人之“情(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写作时,考生要大胆联想,找到“物”和“情(志)”的连接点,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有所依托,所写之物不仅更加具体形象,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一考生在《这天,我回家晚了》一文中,就运用了寓情于物的写法:这天放学,因为没考好,所以不想回家,路上偶遇一群麻雀,一群没有凌云志、没有夜莺喉的麻雀,在枝头和电线上腾挪跳跃,上演优雅的“足尖舞蹈”。作者由物及人,借小小的麻雀抒情,自然而真切。
四、寓情于理,议论含情
思考的基础是情感。如果仅仅是干巴巴地说理,不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也不容易使读者“心悦诚服”。相反,情感充沛的议论说理则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朱光潜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可见,真情实感是任何文章都必不可少的。即便我们要“讲道理”,字里行间也要渗透作者深厚炽热、真切诚挚的情感,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考生在《“余”味绵长》一文中,从动物觅食懂得留有余地说起,用动物能够遵守自然规律与人类赶尽杀绝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阐释了“有余,自然才得以和谐”的道理,结尾深情呐喊:“贪婪的人类,请放下手中的猎枪,咽下对野味的垂涎吧!如今频发的灾害,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尽抢夺、不留余地的‘回报吗?”这一深情呼吁,既有透彻的说理,又充满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管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要恰当。所谓恰当,一指抒情不能生拉硬扯,要以所写之事、景、物、理的描写为基础;二指抒情表达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不可随意拔高;三是抒情要从实际出发,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适可而止。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