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23-06-08刘金宁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自信

刘金宁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进程中最能够引人深思、打动人心的符号内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容之一,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还是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自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也是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精神基础。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群众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信仰的极度尊崇与高度认可,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乡村文化是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有紧密关联的重要精神内容,对于乡村社会秩序维护等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同时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感,也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文化自信之基提供了重要遵循。以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它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上。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新时代我们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延续文化自信的根脉,必须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立足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古建遗存等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就是实施戏曲舞蹈、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和风采;就是保留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富有品牌性的乡村文化产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对于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实践活动等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并在发展中不断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并挖掘乡村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价值。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与繁荣兴盛的文化内核。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效弥补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是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也要看到在脱贫的背后暴露的部分贫困农民“客体化”“被动扶”等问题。乡村振兴重在长效,不下苦功夫难以做到外力帮扶“治标又治本”。很多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关键在于“精神贫困”,一些村民思想落后保守、消极懈怠,导致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帮助村民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大力促进其精神层面的提升,用高度的乡村文化自信提振村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虽然文化的显效不能立竿见影,但一旦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就将焕发思想活力,激发内生动力。只有村民的发展内驱力得到充分调动,才能使外部力量的帮扶效应显现,才能建立起长效的发展机制,从根本上助力乡村振兴。

(三)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所谓“精神风貌”,是指个体或者集体在气质、觉悟、能力等方面的外在展现,农民良好的精神风貌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的文明洗礼。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態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也愈发密切。乡村原本所具备的价值认同和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之间愈发难以相融,乡村居民在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财富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抵抗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同时,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受到冲击,越来越不被大众认可,乡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

(二)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腐朽落后文化

近年来,倡导科学、反对迷信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封建文化、宗族文化、伪科学文化、低俗文化等文化糟粕。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够高,是非辨别能力不够足,导致一些地区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不仅如此,陈规陋习在一些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比排场,子女不尽赡养义务、不孝顺老人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些腐朽落后文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乡村文化供给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供给不够充分、不够平衡,与实际需求错位的问题。一方面,乡村文化供给不够充分。偏远地区文化建设落后,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开展相应的文化宣传活动。部分村没有能够满足农民群众日常娱乐、学习需求的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难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利。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质量不高。即便现阶段相关部门在逐年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但是依然存在被政绩取向干扰的问题,形式主义仍然存在。第一,过于重视在硬件设施方面的经济投入,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软件文化如制度、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导致很多基础设施出现闲置现象,最终成了为公务人员增添政绩的摆设。第二,乡村文化供给内容和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情况。文化供给内容匮乏、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并不高。乡村多为留守儿童与老人,乡村文化建设者如果不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接受能力,只是采取单一、单向的文化供给模式,就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有所缺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进入城市生活,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回到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加剧了农村空巢化、空心化趋势。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弱群体受自身教育程度、年龄、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负起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此外,大量乡村人才流入城市也导致了传统乡村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困境。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一)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桥头堡”,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队伍合格过硬,乡村文化振兴才有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党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能够主动、积极地提升思想觉悟,强化党性原则,牢记初心和使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当中,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日常工作中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内容,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扬自身所具备的吃苦耐劳精神,身体力行,心系群众,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于部分地区存在的某些党支部作风较为涣散、干部老龄化等现象,可以培养年轻优秀的人才来承担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促使基层党组织永葆活力。广大党员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主动走在前列作标杆,形成党员引领、党群联动,共建美丽乡村的生动局面。

(二)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这样既能够有效保障村民的基本权利,又能够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政府应加大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建立专门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并设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工作小组在实地调研、分析研究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例如,设立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组织民间歌舞、戏剧表演、绝活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等,使村民能够享受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主导作用。基于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政策法规,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资、生产、供给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确保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条不紊进行。第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打造形式规范的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有法可依、依法而定。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规范的基本准则,从不同方面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借助文字、顺口溜及歌谣等方式提高村规民约的生动性,借助墙画、标语等提升村规民约的直观性,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遵守执行村规民约,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具有普遍共性与鲜明个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文化中蕴含着宝贵、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力量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逐渐被人们抛弃,致使很多乡村地区在发展中出现信仰危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所谓的乡村文化,是当地居民在发展与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生活的方式,能够促使大众在相同区域中求同存异、相互保障,共同走向繁荣的方式。由大众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对于当地社会秩序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强化农民群众文化认同,提升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文化元素遍布乡村各个角落。整合各类特色农业资源、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传承、弘扬乡村文化,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更深入、更系统地挖掘更多的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还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发挥新乡贤的积极作用,激活新乡贤内在驱动力。新乡贤能够以自身的见识、技能以及知识储备等带领农民挖掘并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价值导向架构过程中,也能够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作为价值导向,加大农民对正确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践行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乡村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定时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相应的专题培训,为相关人员总结更多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促使其持续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培育乡村文明崭新风尚。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相关人员要提高对乡村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大乡村文化的开放、传承及保护力度。要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走好乡村振兴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杨福翠,龙自立,肖想.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再思考:以张家界市石堰坪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6):64-66.

[2]曾秀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历史文化游径的价值及路径:基于广东历史文化游径的观察[J].城市观察,2021(5):8.

[3]疏唐昊,徐宁.基于农耕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王村为例[J].2021(10):37-41.

[4]平琪.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文化馆(站)服务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发展建设群众文化为例[J].民风,2022(9):3.

[5]趙玲玲,王达.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的国际传播分众化策略探究:以抖音“Rose”为例[J].中国市场,2022(28):3.

[6]刘炜,彭俊,廖振丹.体育特色小镇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体育与科学》“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2,43(5):8.

[7]张颖.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浅谈大兴区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与发展[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17):3.

[8]巴胜超.乡村建设实践中文化遗产的“在地化景观”:基于彝族、白族、傣族三个村落的个案反思[J].文化遗产,2022(5):9.

[9]罗春秋.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新思路探究:评《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20,36(9):1.

[10]马驰宇,冯子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的策略探究:以婺源篁岭为例[J].广东蚕业,2022,56(9):3.

[11]赵霞.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6):5.

[12]吴少伟.加强乡村文化建设[EB/OL].https://view.inews.qq.com/k/20201118A01FMI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f=newdc,2020-11-18.

[责任编辑:王芳玲]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自信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