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窨井柳编

2023-06-08乔光先

山东画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柳编簸箕柳条

乔光先

4月11日上午,招远市大秦家街道小转山堡村的陈洪兴吃完早饭,就来到村里的地窨里开始用柳条编簸箕。陈洪兴今年65岁,从事柳编已三十多年了。

在山东,从事柳编的人有很多,但陈洪兴很特别。不是因为他灵巧的双手,毕竟能工巧匠很多;而是因为他从事柳编的地方很特别,在地窨里。

“我们村有4个地窨,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整个招远市,唯有小转山堡村的地窨保存完好,因为一直有村民在使用。其他村庄的地窨都塌了。”据小转山堡村的村支书陈洪成介绍,小转山堡村一直有柳编的传统,据《招远县志》载,该村的柳条编织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编织柳条之前必须将柳条用水浸泡,以此保证柳条的柔软。湿润的环境下编织柳条,能保证其耐用、不易断。地窨便应运而生。

撩开草苫子,弯下腰,从一次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进入,便下到地窨里。小转山堡村的地窨深约三米,上尖下阔,下部可容纳四至五人同时作业。顶上做一个透光的小窗,四周要密封,防止漏雨。入口在顶部,通过木梯子下到里面。入口处要用地毯和木板盖严,保持里面潮湿。

地窨完全是从深厚的土层中开掘出来的。由于长年潮湿的环境,地窨四周已长满绿色的青苔,井内湿气逼人,笔者下去一会儿,便感觉后背湿沉。手艺人也不能长时间待在下面,工作一会儿便需上来透一透气。

地窨子里放着做柳编的常用工具,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等,这些工具,都是柳编艺人们自己制作的。“不会制作工具,就相当于不会柳编。”陈洪兴说,这些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全靠艺人的制作灵感和制作经验。

雪白的柳条在陈洪兴手中上下摆动,每打一条横线,他都要使劲勒紧。编柳条时,也尽量勒到位,密密实实,不留一点缝隙。“柳条先用水泡,两小时后有韧性了拿到地窨子里编。地窨子里潮湿,编织时柳条不易折断。”

20世纪70年代,小转山堡村的柳编进入辉煌期,也正是在那时候村里开掘了现在的地窨。“那时候包产到户,村民们需要置办各种农业生产用具。”村支书陈洪成表示:“如今,村里居住的村民日益减少,对于各种工具需求量减少,因此编织的盛况已不在。”

4月11日上午,在小轉山堡村的地窨里编柳条的手艺人有3个。他们都是小转山堡村的村民,平均年纪都在65岁以上。“我编织的这个簸箕是别人提前跟我订购好的,编这么一个簸箕大约需要两天时间。”陈洪兴道。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我们也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将我们村里的地窨柳编传播出去,让大家更多了解它的魅力,不希望这门传承多年的手艺就此失传。”如何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陈洪成一直在努力。

(编辑/崔秀娜  设计/牟国瑜)

猜你喜欢

柳编簸箕柳条
柳芽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行走的簸箕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拔河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不倒翁扫帚簸箕
非遗柳编展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