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趟中轴线 读懂一座城
2023-06-08陈曦
陈曦
6月10日,是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如今已进入“快马加鞭”的阶段,取得了不少进展。
提起北京中轴线,不少地标性建筑便会立刻浮现于人们脑海中——故宫、天安门、天坛、鼓楼……它们如明珠般镶嵌在这条中轴线上。“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如此赞叹道。这条始建于元,发展完善于明清的中轴线,展示了古都北京的气魄和底蕴,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据了解,自2 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推进中。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22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 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 02 2年—2 035年)》正式公布实施,将保护区域合理划定为遗产区、缓冲区,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具体范圍边界,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根据《规划》,全长7. 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区构成要素。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条“中轴线”?“中”对于中国人来说为何如此重要?其实,古人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掌握了以测日影、观天宇来确定时间节令和空间方位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形成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并将之延伸至社会领域,渐渐形成“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以及中正、中和、凝聚、向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这也成为北京中轴线的起源。参照古人以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理想都城范式,北京中轴线不断发展、演进、完善,见证了7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文化变迁。
如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已颇为显著——钟楼、万宁桥、天坛神乐署、正阳门箭楼等文物修缮完成;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等重要考古发现,进一步实证北京中轴线。眼下也不乏各种阐释中轴线文化的展览,如太庙历史文化展、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专题展等线下展览。此外,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数字中轴时空舱”“云上中轴小程序”等数字化成果也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展示着它的魅力……
应该说,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透视古都京城的“ 文化脉络”,也是连通历史与未来的“ 文化之脊”,生生不息地“跳动”着,成为一种“活”的文化遗产。沿线的古老建筑、胡同街巷、人文风光,正不断焕发生机,续写着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光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