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隆山保护区落叶松鞘蛾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探索

2023-06-07张爱萍李国林马瑞鹏郝昕

甘肃林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兴隆山烟剂针叶

张爱萍 李国林 马瑞鹏 郝昕

兴隆山保护区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岩岛”,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兴隆山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1.2 万亩,其中食叶害虫主要有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落叶松鞘蛾、甘肃线小卷蛾等,危害油松、落叶松等树种。树种结构单一,纯林面积过大,抚育措施滞后,防治经费短缺,防治新技术、新器械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防治效果难以提高,防控工作难度加大,造成人工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本文根据保护区近年来发生的落叶松鞘蛾监测记载和防治实践总结,以其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效果为切入点,明确其发生规律与最佳防治期有针对性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将为有效控制兴隆山保护区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理论指导,在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林分质量,保障林业生态系统资源和生态屏障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地理坐标北纬35°38′~35°58′,东经103°50′~104°10′,海拔2000 米~3600 米,面积443754 亩。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珍贵稀有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水源涵养林和植被垂直带的典型自然景观。森林覆盖率为76.62%,活立木总蓄积量7.076 万立方米。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降水较多,年均气温4.1℃,年均降水621.6 毫米,年均蒸发918.6 毫米,年均相对湿度68%。区内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布界线明显,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落叶松鞘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 毫米~3 毫米,翅展6.5 毫米~8.5 毫米,头部光滑,体、翅暗灰色。无单眼,触角丝状、暗灰色,24 节~25 节,与身体几乎相等,除基部几节外,其余各节均有两环鳞片。翅狭长,被银灰色鳞片,后翅呈明显狭披针形,后缘具长缘毛,有光泽。腹部末端具浅黄色鳞片丛。雌蛾颜色浅,腹部较粗大,雄蛾颜色稍深,腹部细而短。

卵:半球形,直径约0.3 毫米。新卵呈米黄色,有光泽,后逐渐变成淡黄色、黄色、暗灰色,表面有10 条~15 条宽度均匀的棱起。

幼虫:圆桶形,分四龄。老熟幼虫体长约4.5 毫米,黄褐色,前、中、后胸两侧各有一棕黑色圆斑,中胸背部有长椭圆形褐色斑,臀部红褐色。腹足退化。

蛹:黑褐色,长约3 毫米,雄蛹前翅明显超过腹端,雌蛹前翅一般不过腹端。

三、落叶松鞘蛾生活习性及监测

兴隆山保护区落叶松鞘蛾1 年发生1 代,5 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8 天~12 天。6 月上旬开始羽化,以04:00~06:00 羽化较多,羽化历期约20 天。成虫羽化后经2天~3 天进行交尾产卵,常见于上午9:00 前及下午16:00~22:00 之间。交尾场所多选择在针叶或小枝上,交尾后的雌成虫在树冠上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绝大多数的卵产在针叶背面端半部中脉的一侧,只有少数卵产在叶表面及叶背面的基半部。卵单产,通常一枚叶子只产1 粒卵,只有极少数叶片上产有2 粒卵,6 月中旬为成虫产卵盛期。卵于7 月上旬孵化,孵化幼虫潜叶危害。9 月下旬开始以幼虫负鞘越冬,越冬场所常选择在芽苞、枝干基部和树皮裂缝等处,有的随落叶在落叶层内越冬。幼虫选定越冬场所后,便吐丝将筒鞘前端十分牢固地粘到树皮、枝干上,任冬季寒风吹动也不会掉落。翌年4 月下旬(当日平均气温达到6℃~10℃)开始活动,幼虫先把鞘口咬开并截断鞘与树的连接物,负鞘活动,取食芽孢。嫩叶开放后,幼虫便从嫩叶的顶端、中部或基部潜入针叶内,摄食叶肉,每条幼虫一昼夜可危害1 个~2 个针叶。针叶被害后,仅余一层表皮,很快干缩成灰白色。在为害严重的情形下,整株落叶松针叶会被啃食殆尽造成树势衰弱,从而使落叶松受到二代幼虫侵害。大面积发生时,整个林分呈现出火烧状。在防治不力、虫害无法控制的情形下,会使得林木生长衰弱并停止生长,严重影响林业的发展。

四、发生危害情况

兴隆山保护区落叶松鞘蛾来源目前不清,2020 年首次在官滩沟保护站被发现,危害程度相对较轻。2021年上庄、兴隆山、马啣山、麻家寺4 个保护站相继发生,全区约9000 亩落叶松纯林遭受严重危害。标准地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小班被害株率达90%以上,虫口密度达200 头/50 厘米标准枝。2023 年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上庄保护站红庄子、黄崖沟,马啣山保护站窑沟、后沟,兴隆山保护站陶家窑、徐家峡,麻家寺保护站堡子沟、红沟湾,官滩沟保护站西沟、大湾等处仍大面积发生,危害程度仍然较为严重,发生总面积约8500 亩。

五、烟剂防治措施

烟剂进行防治是一种林区常用、高效、成本最为低廉的防治方法,具有药效好、用药经济、节省劳力、不需防治器械、使用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兴隆山保护区主要采用黑龙江平山林业制药厂生产的1.2%苦参碱烟剂防治落叶松鞘蛾成虫,防治效果较为理想。防治时期,选择清晨太阳升起时和傍晚太阳落山后,此时林内产生气温逆层的概率较大,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空气在上,气流稳定,烟剂在林内停留时间长,防治效果最佳。根据傍晚风从山顶向山下吹和早晨风从山谷向山顶吹的特性,傍晚作业时应从山下向山顶点燃,早晨作业时应从山顶向山下点燃。防治要选择林分郁闭度达到0.6 以上且危害程度为中度以上,集中连片,而且远离人、畜活动的林分。根据虫态不整齐的特性,监测掌握好成虫羽化达到60%~70%时为最佳防治时期,大约在6 月中下旬。

在防治过程中要做好防前、防后调查统计工作。为保证放烟质量和安全使用,放烟前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训练,勘察作业区地形,确定放烟点的布置、放烟顺序和放烟方法。烟剂施放方式有固定放烟和流动放烟两种,两者方式可结合进行。固定放烟即按地形将施放的烟剂分放在规定的放烟点上,每个放烟点放置一包(筒)烟剂,逆风向依次点火放烟,使烟云随气流扩散至所需防治的森林范围。流动式放烟是将烟剂点燃后,人工牵引烟雾剂在林地逆风缓步而行的一种放烟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固定放烟林分的漏放作业。在实际放烟作业时,如何选择适宜的施放方式,应根据放烟林分的特点、防治面积、地形地势和气象条件具体确定。放烟结束后,技术人员要对各作业区的防治效果进行及时检查,一般放烟后24 小时检查死亡情况,48 和72 小时各再检查一次,并计算出防治效果。

六、烟剂防治效果

在防治区和对照区按每50 亩~100 亩落叶松林设1 块面积为0.1 亩~0.2 亩的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Z”字形抽样方法选10 株样树,在每株样树树冠中层南、北两侧各选择1 个标准样枝,调查防治前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或校正虫口减退率。发生危害程度划分,轻度危害:100 厘米 标准枝条平均10 头~25 头幼虫或针叶被害1/3 以下;中度危害:100 厘米 标准枝条平均25 头~40 头幼虫或针叶被害1/3~1/2;重度危害:100 厘米 标准枝条平均40 头幼虫以上或针叶被害1/2 以上。

2023 年6 月8 日~6 月10 日在兴隆山保护区马啣山保护站窑沟,利用1.2%苦参碱烟剂对落叶松鞘蛾成虫进行防治。防前虫口密度为119 头~172 头/50厘米标准枝,防治后72 小时虫口密度为38 头~46 头/50 厘米标准枝,防治效果为68.06%~73.26%。

由于落叶松鞘蛾幼虫体外有一个由叶片及丝状物质混合缀成的鞘,喷药防治很难使药液接触到虫体,触杀效果难以达到,又因为落叶松鞘蛾幼虫潜叶取食,药剂难以完全渗透到针叶里,胃毒效果也很差,造成喷药防治效果不佳。烟剂防治又受风力、地形、浓度等因素限制,防治效果稳定性较差。合理控制兴隆山保护区内的落叶松鞘蛾种群数量,还要继续探索科学、可行的办法。

七、防治建议

(一)落叶松鞘蛾的防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虫口密度下使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即在低虫口密度下,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害虫种群的发生的环境条件;害虫有进一步猖獗危害时,以生物防治措施为基础,增加天敌的数量;害虫大量发生时,以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即尽快降低其虫口密度;在各种防治措施的使用中,以物理机械防治措施包括人工防治措施为主要的辅助措施,尽可能的增加其防治效果。

(二)开展性引诱剂对成虫的防治探索。成虫羽化前,在低、中虫口密度的林分的林缘和林间空地周围,每500 米设置含有性诱剂的三角诱捕器,进行诱杀防治。每天检查记录诱捕器诱到的落叶松鞘蛾成虫数量,研究落叶松鞘蛾的发生规律和诱剂的防治效果。

(三)开展“以鸟防虫”生物防治探索。制作规格长、宽和高为15 厘米×15 厘米×30 厘米,出入孔直径5厘米~10 厘米的鸟巢箱。将鸟巢箱固定于距地面约4米~5 米枝杈处或主干上,箱间距为100 米×100 米,巢口朝东南方向或与坡向相同。记录“筑巢率”,设立对照地(不设立鸟巢箱),相同时间随机选择调查防治地与对照地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分析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与筑巢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鸟防虫”效果。

(四)加大防治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对近年来防治落叶松鞘蛾的成效进行研究和评估,探索寻求防治最佳时机、方法和措施,为森林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保障森林生态系统与林业生物资源安全。

猜你喜欢

兴隆山烟剂针叶
植物源烟剂防治稠李巢蛾试验
更 正
风雨海棠
烟剂怎样施用不产生药害
“敌敌畏”烟剂防治板栗淡娇异蝽试验
烟剂农药使用技术要点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兴隆山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病原菌名录(一)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病原名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