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历程、经验与未来路向

2023-06-07宋俊成李灿娟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宋俊成 李灿娟

(1.大连大学 大连 116622; 2.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楚雄 67509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其真理的力量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逐步取得推动社会发展、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舆论和指导社会实践的话语权力。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前进的方向。新时期,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两个大局”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深刻总结宝贵经验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未来路向,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舆论保障,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风貌。

一、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进程

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政治优势。百余年来,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主要经过了论战与传播、确立与维护、巩固与发展、强化与提升的发展历程。

(一)论战与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开始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的实践路径。五四运动后,大批先进青年进一步系统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以及法国巴黎、日本东京、苏联莫斯科等地相继建立起党的早期组织,为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和出版与工农群众密切相关的刊物和著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开设工人夜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把党的建设、革命斗争、理论宣传、群众工作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在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崭新篇章。

这一时期,我们党接受共产国际领导以及与苏联共产党开展合作交流,通过西方记者对党和红军的真实报道,使西方国家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了解我们党的思想纲领和政治主张,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初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基础。

(二)确立与维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对新中国依旧虎视眈眈,饱经战火洗礼的中华大地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意识形态领域更是错综复杂。为巩固新生政权、稳定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成为我们党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从国内环境来看,为彻底推翻“三座大山”,肃清旧社会思想遗毒,我们党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宣传活动,通过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建立群众性的宣传网络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全国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国际环境来看,新中国与欧洲、亚洲、非洲部分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社会中赢得良好声誉,特别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中国重返世界舞台和发出中国声音奠定关键一步,为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提升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有着重要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不仅在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制度体系。1958—1976年间,由于对阶级斗争状况和右派进攻形势的错误估计,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遭受挫折。

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虽然出现一定的曲折,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树立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旗帜,而且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并在极其复杂艰难的环境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不懈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加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同,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三)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党内外存在的反对社会主义、歪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复杂局面,邓小平同志通过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序幕,为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深刻解答了诸多困扰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坚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1994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这里说的“科学的”“正确的”“高尚的”“优秀的”就是指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形象,加深了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形成了积极友好的对外关系,使“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陈词滥调不攻自破,中国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领导人民群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这一时期,我们党在创立邓小平理论以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这一时期,我国在世界面前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形象,人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强化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召开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会议,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4]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令世界瞩目的丰功伟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国担当。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的出版发行及其在海内外的畅销,证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国家治理实践的认同,彰显了更加包容自信、明朗开放、奋发有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强化与提升。

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创造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总结好中国经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表达和影响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对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和组织条件。“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党对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权。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价值内核

“意识形态斗争既是话语体系之争,也是根本利益之争”[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广大工农群众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将“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出人民群众既是依靠者和主体力量,也是成果的受益者和共享者,强调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和是否答应是衡量我们想问题和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根本尺度。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注重依靠人民智慧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才有更强大力量。

(三)关照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只有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事地做出理论创新,才能切实推动实践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现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中华民族 “强起来”。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须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散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文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血脉之基”[8],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践行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实现根深叶茂、开花结果,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内在的相融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才能更加光辉灿烂,马克思主义也才能更加枝繁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历史的和辩证的传统文化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五)坚守宣传阵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保障

“宣传阵地守得住,才能在意识形态交锋中占据优势地位”[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演讲、设置扫盲班、开办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创办刊物和成立研究会等方式向社会各阶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革命运动的新形势,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文化馆、识字班、读报组、夜校、报刊、广播等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和载体,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开创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宣传平台和阵地建设,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全社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严守意识形态“红色地带”,狠狠打击“黑色地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基。

三、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未来路向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理论功底深厚、懂得马克思主义传播规律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领导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解释力。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力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特征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话语能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主动权,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0],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任何时候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都不能旁落,坚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另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要发扬斗争精神,善于主动出击,敢于亮剑和发声,理性分析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理直气壮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筑牢防范体系。

(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增强凝聚力。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及奋斗目标保持一致,自觉从党的中心任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必须能够很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提供条件与保证。另一方面,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关键是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凝心聚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同时,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

在新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国内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加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唯有坚持扎根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才能有效应对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一方面,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根本立场。这就要求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顺乎民情民意,把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自觉向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另一方面,要开展分层、分众、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人民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群众生活有机融合,通过运用“小节目”讲好“大道理”,让有深度的思想更有温度,让枯燥难懂的理论更加生动活泼和易于理解,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

(四)培养高素质宣传队伍,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

新时代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培养大批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和敢想敢试敢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不断提高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强化理论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通过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达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让有情怀有温度的人做意识形态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实践中诠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增强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政治方向、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和重要保障,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

(五)创新话语宣传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

新形势下,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促使社会舆论环境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不断创新话语宣传方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时代命题。一方面,要注重话语宣传方式的多样融合。不仅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和宣传阵地的权威与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使意识形态宣传方式从单一维度的“广播”到多维度的“互播”,充分发挥“融合媒体”“智慧媒体”的功能,正面引导网上舆论,宣传正面典型,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微渗透,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与国际或地区性知名主流媒体和出版机构的合作,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善于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形成有针对性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始终展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3]68的大国形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新任务和新挑战,要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做好做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马克思主义意识话语权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打造高素质宣传工作队伍,不断创新话语宣传方式方法,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重要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