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探究

2023-06-07孙小妮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劳动育人

孙小妮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鹤琴学前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劳动教育是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方式[1],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实现与学生党建的深入融合,建构立体化育人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激发劳动实践兴趣、开发自我潜能。

一、劳动教育内涵及现状分析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重磅文件,聚焦劳动教育,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正逐步地渗透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知中。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社会要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教育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树立劳动教育理念,培育良好的劳动精神。目前,尽管劳动教育在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由于从小缺少劳动教育理念的灌输,学生在家庭中缺乏劳动教育意识,对家庭依附性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家长不想让劳动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实行大包大揽及雇佣家政等方式,避免让孩子参与劳动,从而导致孩子缺乏持续的劳动教育,轻视了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传统的劳动教育是体力劳动,是父辈们下地劳作的体现,家庭中的劳动以家务劳动为主,学校设置的劳动教育内容,也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如在学校中专门设置一块劳动教育基地,进行种植农作物,劳动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学生体验感不强,不能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本质,而且如果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进行融合,容易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三)劳动教育体系不完整

目前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不够细化,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劳动教育内容碎片化,学校将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义务劳动、主题劳动简单归纳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彼此之间缺少关联。

(四)缺少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但与学生培养过程没有联系,没有专门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以及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甚至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全依靠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成绩评定,评价体系不完整,教育成效难以保证。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学生党建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构成。开展的形式与内容要遵守党的方针政策,还要结合高校的党员发展的自身情况。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不能简单定义为普通劳动,而是更加倾向于对学生党员的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体现党建育人目标。

(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着力方向,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深入考量和充分运用劳动的育人价值,通过抓住、抓好学生党员这一‚关键少数‛群体,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体认,引导学生党员崇尚劳动,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劳动观念,同时,倡导学生党员要积极就业,任何劳动、任何工作都要积极面对,珍惜劳动成果,主动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培养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群体的发展、培养工作,尤其重视学生党员奉献、服务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性与职业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中,是高职院校全面育人的重要基础,有一定的优越性,既可凸显专业性,又可以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同时,根据学生党建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强化劳动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接收,对劳动精神与观念的感受,锻造学生党员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将劳动精神内化为对劳动的尊崇与热爱,锻炼吃苦耐劳、顽强向上、勇敢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锻造学生党员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者。

(三)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党员的职业能力

劳动教育是学生党建工作立德树人之基,结合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特点,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从劳动教育整体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梯度以及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建立从价值体认、知识拓展、多元实践到技能培养的渐进式推进机制,把握职业能力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强化劳动价值,使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对劳动价值有认同感,掌握劳动技能,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职业竞争力,培养成为具有家国和社会担当的中流砥柱。

三、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构建

立体化育人指的是将劳动教育按照系统化、整体性、关联性等原则融入学生党建中[2],通过丰富的育人资源、动态化的育人过程、多元性的评价机制、持久性的育人效果等来提升党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塑造大学生的职业观、劳动观及人生观。建构劳动教育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育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立体化建设,在全过程、全方位中实现学生党建的基本功能。

(一)育人课程:劳动育人课程化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 学时[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高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其他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挖掘切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1.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根据高校特点和专业设置,开设一门面向所有学生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设置一定的学时和学分,学生只有完整地学完这门课程,完成一定的劳动实践,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上课形式也不用局限在教室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地域特征、学校劳动教育场所、劳动教育资源,以自学、调研、观察等形式开展,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

2.设置‚党建+专业‛的劳动教育选修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打造‚党建+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建立一支部一品牌,将专业建在支部中。这样既能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能将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育人元素进行挖掘,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同时,对教学内容任务化,将教学内容、学习实践有机融合,形成整体的劳动教育模式。

3.设置党建培育课程。党建培育课程是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及时补充,大学生党员是先进知识群体,对这些同学的要求必然和普通同学不一样,同时,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党员的过程化培养,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践行养成等方面,更加注重党建育人的效果,在全程化的党员培养中,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有力提升党员发展的质量。如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党建培育中,设置四大培育课程体系。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启迪、预备党员的思想升华、学生党员的先锋引领、毕业生党员的扬帆起航中均设置了不同课程实践内容,学生党员需要在每个模块完成既定任务,实现知识获取、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目标,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

(二)育人功能:重在职业素质养成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部分,是全面检验学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反馈,也是劳动教育发挥育人成效的关键阵地。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劳动教育自始至终不能脱离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以及素养养成中,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的立体化育人模式中,育人功能更加清晰、直观。

1.增强专业认同感,树立职业理想。高职院校要从‚新生第一课‛入手,用好‚新生始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引导新生认识专业,了解行业需求,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学生党建活动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化平台,科学开发与策划劳动教育各类活动内容,在定量的时间里培育出高素质人才[4]。

2.对标专业标准,提升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设置比较有指向性,结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1+X 证书制度,学生除了正常修完大学课程,还要获取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如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专业学生,均要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以达到行业所需的技能水平和基本标准。学生党建中,可以通过建立支部品牌的方式,形成培育机制,定期邀请优秀学生党员通过讲座分享、榜样故事等方式,开展考证的课程辅导;学生党员可以成立朋辈互助小组,为考证同学解疑释惑;教师党员也会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证书考取的角度,为学生的专业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

3.重视价值反馈,强化素质养成。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中,是更加重视学生党员的全程化培养过程,在学生党员学思悟行培养环节,尤其注重知行合一。这就对党建活动及相关培育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也可以检验学生党建工作质量,反馈出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中,应该多维度、多方位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并融入学生的日常养成中。如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党建培育课程中,设置优秀校友、园长的职业礼仪模块,有利于学生党员坚守底线思维,对教师职业产生敬畏心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育人目标:成为社会及行业精英人才

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同‚劳动可以创造幸福,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1.培养社会及行业骨干。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必然要结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更加契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党建工作还要把培养学生党员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支部集体活动、主题教育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学习身边的劳动榜样,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中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学生党员更加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他们更加愿意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主动参加志愿服务,帮助别人,奉献他人。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学生党员新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要坚持将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重点关注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关注一贯表现和发生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一些学生党员主动投入抗疫前线,自觉担责任,主动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党员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进行了劳动再教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四)育人过程:重视全程化培育

1.搭建育人平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要不断为学生提供各类育人岗位,如在学生党支部中,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劳动先锋队‛‚党员形象展示牌‛‚思想宣传员‛‚安全检查员‛等职务[5],引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各类岗位中,激发劳动实践兴趣,开发自我效能,勇于亮身份、守承诺、树旗帜,确保党建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重视培养过程。高校学生党员要重视培养过程,将学思悟行全程化培养体系贯穿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建的立体化育人中,也要注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在入党前、入党中、入党后均有不同的培养内容。如入党前结合劳动教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启蒙;入党中结合红色教育、历史故事等,强调红色基因力量的熏陶;入党后通过实践岗位的锻炼和公益性劳动的带动,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3.形成育人合力。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共同为劳动教育的培育发力。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充分挖掘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的劳动育人资源,充分运用节假日、纪念日,因时因地因势开展劳动教育育人活动,将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相结合。这样既能提升党员的专业学习,也可提高党员对职业的认同,加深对劳动的认识[6]。

(五)评价机制:逐渐完善评价体系

1.制定劳动教育考核制度。为确保学生党员培养的持续性与长效性,要成立劳动教育相关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指标。首先,建立评价考核队伍,主要由学院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党员发展相关教师构成。其次,细化考核内容,针对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推进及效果进行考核,同时对党建工作劳动教育的推进、组织也要有一定的考核标准。再次,确定考核周期,每半年都会有一次发展党员机会,对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考核制度,在劳动教育与党建融合过程中,学生层面的推进与实施情况。

2.落实党支部评价机制。学生党建应建立科学、畅通、完善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重点关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课程方面应注重劳动教育内容、实践成果等反馈,见习实践方面应从见习课程、实践岗位、带队教师、实习单位等方面获得反馈,社会服务方面应从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参与度、公益性劳动的主动性及奉献意识的积极性中获得反馈。毕业生党员应从主动就业、创业、择业过程中得到反馈。育人效果是长效的,也具有滞后性,应全面分析和评价劳动教育质量。

四、结语

以高质量党建工作为引领,借助学校、家庭、社会各种育人力量,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积极发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美德,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