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2023-06-07陈远峰
陈远峰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宣传部,浙江 宁波 315336)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包含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根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创造而形成的群体性文化,彰显办学理念和师生的价值追求,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1]。在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中,校园文化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它是将校内师生员工和校内外人员、组织凝聚在—起的黏合剂。其中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标杆。大力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给学生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能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创新和丰富大学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品牌是在校园文化的长期建设和积淀中形成的有影响力的活动项目。在校内外,尤其是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较高的认知度、忠诚度和美誉度,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历史和价值追求。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日益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但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环境平淡,缺乏特色和个性
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品牌呈现。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不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同,校史有长有短,校园有新有旧,但是校园的建筑造型、绿化美化、雕塑小品、橱窗宣传等都折射着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追求,或恢宏大气,或精致典雅,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但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绿化凌乱、路面墙面破损严重、橱窗宣传内容陈旧,甚至校园随处可见车辆无序停放等,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未能体现高校作为文化思想高地的特质,校园环境流于平淡,甚至粗鄙,缺乏凝结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缺乏特色和个性。
(二)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和建设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特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或者二级学院、部门为了迎合考核需要,各自为政,在短时期内一哄而上,缺乏学校层面对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和创建仅仅视作各项活动的开展,成为应景之作,以为稍作包装和宣传就能成为品牌。这些所谓的校园文化品牌往往缺乏生命力,没有可持续性,也就无从产生品牌应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只有做好学校顶层设计和完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才能引领学校多部门形成建设合力,培育出真正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流于形式,缺乏核心内涵
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必定有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其中校训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精神,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愿景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少数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创建和培育中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往往只重视形式的多样活泼,而忽视了品牌的内涵和深度,只重视活动的数量,而忽视了活动的效果。这样的活动开展,不仅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也不能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应有的引领作用。对学生而言,文化活动的真正意义是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锤炼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健全人格修养,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外在的奖项或评价分数而参与,而是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和成长所需。
(四)追逐潮流,缺乏历史传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有的校园文化品牌,只有彰显时代性,才能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少数高职院校一味强调新颖,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历史传承性。校园文化品牌的历史传承一方面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学校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少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一味追逐潮流,追求时尚,使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和创建失去了历史的土壤,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无从发挥校园文化品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高职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路径[3],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培育校园文化品牌中既要大力弘扬和丰富大学精神,和时代精神、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也要和专业建设、专业特色相融合,将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融合。面向社会,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及就业质量,与地方特色文化和产业相融合,在文化共鸣中促进产教融合。
(一)弘扬大学精神,厚实校园文化品牌底色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最终是为培养人服务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4],所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要始终弘扬大学精神。新时代大学精神不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时代特征。缺失了大学精神,高职院校就沦为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不到育人的根本目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风骨和命脉,作为大学精神的个性化表达和体现的校训,集中体现了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4]。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中要充分契合校训精神和内涵。“双高”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立足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样才能形成特色鲜明、辨识度高,同时有较好社会认可度、美誉度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把握实践取向,增添校园文化品牌亮色
高职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双高”建设背景更是突出了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与研究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重点的显著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更关注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生产一线,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专业,扎根社会实践,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三)融入地方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特色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其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地方产业,产教融合,必然要汲取地域文化精髓[5]。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融港链天下、荟智育匠才”,就是充分融合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宁波地域文化精髓,同时和宁波的港口经济、宁波制造走向宁波“智造”的趋势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中不仅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硬件设施、专业特色、师资力量等内部因素,更要和当地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相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地方输入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到校园文化品牌与产教融合的良性互动,赋予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更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