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3-06-07马鸣霄张济琛曹林铎徐曦凡
马鸣霄,张济琛,曹林铎,徐曦凡
(1.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 党委组织部,陕西 咸阳 712082)
2020 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程是学校主要教育教学课程之一,体育课程思政彰显着中国特色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1]。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健康观念和精神理念,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之一,更是践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路线、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实践途径,理应成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体教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一)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育体”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价值所在,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育体”的内涵正在不断地深化与升华。第一,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涵盖了走、跑、跳、投、骑、射、攀、爬等以及各种持械运动,且项目和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身体表演与群体性竞赛活动等方式,既锻炼了身体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又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及文化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缓压力、减少疾病发生等。第二,相比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更加注重构建身体、心理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健康方式,并涵盖了礼仪、道德和精神等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对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优化了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课程体系,更好地引领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就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在体育课程学习中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真正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价值,扩大并深化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之义来看,“立德”的目的就是通过道德实践将“德”根植于受教育者的内心和言行之中,使其通过接受教育成长为有道德、有德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在对项目规则、标准学习和使用的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在组织的各项竞赛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以及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体育品德。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理念创新,又是一次课程改革的举措,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大德”;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为人民服务意识、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意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的“公德”;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个人习惯、作风、品行等的“私德”,使青少年真正成为拥有中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三)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产生活,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依托。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国民素质水平紧密相连,民族传统体育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强身健体。民族传统体育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于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无处不体现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课程思政是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主要渠道[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则是主要渠道中的重要环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构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是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线,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生活习惯,以规正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为辅线,使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尊重规律,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健康保障。青少年学习的不仅是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还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从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厚德载物的美好品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势必会在提升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自信。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和对人的性情在“温、良、恭、俭、让”等道德上的规劝,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4]。例如武术,它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习武之人不仅追求智勇双全的品格,更崇尚谦恭有礼的君子风范,这些优秀的内在品质正是需要我们世代相传的。在培养身心健康、品格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还能增强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物质和精神保障[5]。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各个教学环节,使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师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具体教学环节,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明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目标
明晰思政目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明确思政价值观;其二是思政目标设定需要具体化、可操作性,并与课程内容设置紧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应准确地反映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避免与其他价值观互相混淆,其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浸润,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学校将德育与传统体育教学相融合,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还应具体、可行、连贯,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思政育人点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具体化,与课程思政目标紧密相连并具有一致性[6]。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内容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应“注重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努力奋发的信念,培养学生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使命感”,武术、太极、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具有体育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天人合一等思政元素。比如在射箭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华射艺中开弓与撒放等基本动作技能,强调射箭时要“内志正、外体直”。这既是考查箭术技艺的需要,又是考验射箭者内心的专注与纯净,从而引导学生将外在“礼”的秩序内化为君子之德,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人文情怀。在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过程中,要加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交流,在交融中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构建科学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是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尺[7]。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实施质量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学校要积极构建科学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一是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评价体系。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思政教育评价和专家评价等评价指标,除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基础知识和运动参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必须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范畴,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检测和评估,从而对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反馈。二是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反馈机制。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反馈机制通过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呈现,反馈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将学生评价作为反馈的主要参考内容;综合教师和专家的教学反馈评价,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并根据这些评价内容调整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以保证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8]。三是强化思政成果建设。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应在教师考核和评奖评优中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力度,彰显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四是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生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掌握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从目标体现、内容融合、成效展现等维度进行评价,且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要素。
(四)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9]。
高校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了解,使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对学生日后健康成长大有益处。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育人职责,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理论素养和实施思政教育活动的知识储备。体育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民族观、文化观与历史观,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切实做到政治强、人格正、视野广、情怀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示范民族传统体育动作、讲解知识技能,又要协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隐含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思政元素互相融合。要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除了教师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还需从学校、教务处、教学单位三个层面协调配合。学校要把握全局,制定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环境,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有效开展;教务处可协调各方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培训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并在教学督导过程中注重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效果,完善教学过程和评价制度;教学单位组织课程思政专项教研,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激励与评价机制,把提升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及能力落到实处。要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将德育资源的创新形式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机衔接,拓展研究方向,鼓励资深教师向优秀青年教师传授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理论功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突破与解决,提高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积极性[10]。
三、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创播与弘扬的历史使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团结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积极构建完整、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改革方案,逐步探索和完善理论结构,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