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研究
2023-06-07邵艳梅王雪娇
邵艳梅,王雪娇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拉开,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也由此开始。“七七”事变爆发后,为纪念全民族抗战,激励民众坚持抗战,《晋察冀日报》每年都以“七七”事变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纪念报道。目前学术界对全面抗战时期“七七”事变纪念的报道研究主要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为文本,如有的以《新华日报》为文本,展现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历史价值(1);有的体现《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的党性特征,借助“七七”纪念报道传递中央对时局的研判,折射抗战时期国共双方的聚散离合(2);有的分析国共在《新华日报》发表的纪念文章中有关抗战政策方针的异同,进而剖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为当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借鉴(3)。但鲜见以《晋察冀日报》为文本研究“七七”事变的纪念报道。因此,研究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对“七七”事变的纪念报道,剖析开展“七七”纪念的形式,展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不同阶段的政治主张,阐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纪念“七七”事变的历史价值,以期为新时代开展纪念活动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主要形式
《晋察冀日报》(含《抗敌报》)于1937 年12月11 日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创办,是我党在华北日本侵略军后方最早创办和出版时间最长的区域性党报之一。《晋察冀日报》是统一边区人民思想斗志和巩固团结、共同抗日的武器,是边区文化战线上的铁的正规军,被誉为“民族的号角”。《晋察冀日报》包含阐述型、评介型、纪念型多种类型的报道,其中,纪念型报道是专题报道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对重要人物、事件、节日的评述和纪念,揭示其纪念意义,陈述当前的任务,展望未来前景。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依托一定的形式。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以文本为载体,采取发表纪念性质的社论和文章、登载宣言、广播演讲和通电慰问、开辟纪念特刊或专刊等形式来纪念“七七”事变。
(一)发表纪念性质的社论和文章
社论是报纸最为重要的评论形式和舆论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并有力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是对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施以直接影响的重要手段,被称为“评论之王”“报纸的灵魂”。《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曾言:“社论是表明报纸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1]308强调了社论的政治价值。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共发表社论1000 余篇,其中以“七七”纪念为主题的社论共有18 篇,在每个“七七”纪念日前后,《晋察冀日报》都会在头版头条的位置登载纪念“七七”的社论。社论的来源包括报纸编辑部撰写,如《纪念“七七”保卫西北 保卫大武汉坚决抗战到底》;还有转载《解放日报》社论,如《拥护中共中央的伟大宣言》。社论的报道范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把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融入纪念文本中,鲜明地表达了抗战不同时期党的立场观点和政治主张,有效增强了“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传播效果。
除社论外,《晋察冀日报》从创刊之日起,有关“七七”事变的纪念文章从未停止过,全面抗战时期共发表50 篇纪念文章。从纪念文章的作者来看,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聂荣臻,他们结合各类主题发表文章,如《团结到底》《八路军抗战二周年》《两个伟大的节日与伟大的时期》等;有党外民主人士程让有感而作的《七七抗战五周年感言》;还有《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为更好宣传抗战撰写的文章,如《伟大豪壮的“七七”纪念大战斗》《回忆卢沟桥》等。从纪念文章的类型来看,有访谈性文章《贺龙将军谈五年抗战感想》、书信类文章《给接敌区同胞的一封信》、报告型文章《三年抗战与八路军》、摘录归纳类文章《敌人口中八路军新四军与中国共产党》、战况统计类文章《献给“七七”两周年纪念的礼物》,以及发表在《老百姓》副刊上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抗战时事的文章《眼下边区的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贡献》《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五周年宣言》等。纵观所有纪念文章,其主要内容都与当时最大的时代主题“抗日”紧密结合,通过对“七七”事变的纪念,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主张,弘扬和传承抗战精神,激励根据地民众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坚持抗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二)登载宣言通告、通电慰问、广播演讲
全面抗战时期,“七七”事变的纪念报道方式,除了上文提及的发表社论和纪念文章外,《晋察冀日报》还采取发布宣言通告、通电慰问、广播演讲的形式。从1938 年到1945 年,《晋察冀日报》共登载了31 篇宣言通告、32 篇通电慰问和10 篇广播演讲。宣言通告文字简洁、文体严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说话”[2]423。《晋察冀日报》每年抗战周年纪念都会转载中共中央发表的“七七”抗战宣言和通告,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分局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告晋察冀边区各界同胞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五周年纪念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等,并根据中共中央公布的指示发布通告,如《晋察冀边区各界纪念“七七”大会告未收复区同胞书》《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告边区同胞书》《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告边区同胞书》等。宣言通告的发表,真实地反映与表达了全国人民的盼望和要求,使党的政策主张得到很好的传播,起到良好的政治动员效果。
抗日各党派、各团体之间在每年“七七”前后互相致电慰问,也是纪念抗战周年的一种重要形式。通电的对象比较广泛,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国民党官员通电致敬,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七七周年纪念日 致蒋委员长及全国抗战将士电》《为抗战三周年八路军朱德总副司令特致电林主席蒋委员长 坚决拥护中央 坚持抗战到底团结到底》;有社会团体、学校向党中央和根据地领袖发致敬电,如《平山五届精神总动员会 驰电中共中央致敬》《联大全体同学电聂司令员致敬》《四中全体员生慰问彭聂两首长》;有中国共产党慰问全体抗战子弟兵的电文,如《延安各界电慰八路军新四军》《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致函 慰问军区部队民兵伤病员》《“七七”八周年边区各领导机关电各地派代表劳军》;有转载国民党内官员通电,如《蒋委员长电示全国各级长官 同舟共济抗战到底——如怠工离职决严加惩处》《蒋委员长复电致谢林主席》;有世界各国对我国将士贺电致敬《我抗战四周年 英共致电祝贺 深信中国人民将得到胜利》《我国抗战五周年英捷荷元首纷电致贺 对我军民坚毅英勇表示敬佩愿协力奋斗击败世界侵略者》等。此外,出于对巩固国共合作的考量,《晋察冀日报》以民族利益为重,在“七七”事变纪念报道中多次刊登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其他领导人的广播演讲词,以促进国共团结,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共合作的态度与立场。
(三)开辟纪念特刊或增刊
纪念特刊是以党报、党刊为载体,为某一纪念对象专门发行一版或多版报纸,登载社论、纪念文章、标语口号、启事画像、纪念活动消息等报道,实现对报纸正刊内容和资讯的延续和拓展,延长纪念效果的时效性。发行“七七”纪念特刊或增刊有利于营造全员积极抗战的纪念氛围,引起全党和全边区民众对“七七”纪念的关注。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共北方分局的喉舌,共出版了4 次“七七”纪念特刊或增刊。纪念特刊上登载的新闻报道类型多,信息量大,每一期特刊大约有13 到18 篇主题报道。1938 年7 月10 日《晋察冀日报》开辟“七七”纪念增刊,介绍了边区各界纪念“七七”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的盛况,并刊登纪念大会上致国民党蒋委员长和阎司令长官的电文。1939 年和1940 年连续两年《晋察冀日报》依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更新特刊内容,报道了华北敌后的抗战功绩、全国各地的胜利战况,敌寇在华暴行和抗战消耗严重的统计。在传递战争信息的同时,揭露日寇因物资困乏难以实施军事统治的窘境,使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唤醒了广大同胞的抗战共识,增强了根据地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此外,纪念特刊还采取形式多样的纪念报道,在报头刊登标语“纪念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第二周年,粉碎敌人一切的进攻,争取相持阶段的到来!”用简短醒目的文字宣传革命精神,登载宋劭文为“七七”二周年纪念的题字,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发表诗歌《“七七”书十景》《向前面进攻——好兄弟!永远保卫七月的光荣》,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号召老百姓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晋察冀日报》通过开辟“七七”纪念增刊和特刊,凝聚读者注意力,提升“七七”纪念的影响力,发挥了党报舆论宣传动员的重要作用。
二、《晋察冀日报》纪念“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内涵嬗变
《晋察冀日报》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机关报,担负着开展抗战宣传的重要政治使命。全面抗战时期,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民主建设的进展,《晋察冀日报》在不同阶段对“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主题有不同的侧重:在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阶段,“七七”纪念报道主题为动员群众力量,组织人民武装自己;面对敌人勾结汉奸、汪派制造反共惨案,晋察冀边区在反摩擦斗争阶段始终坚持宣传反投降、反倒退,粉碎敌人的诱降阴谋;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晋察冀边区号召人民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以待有利时机;进入根据地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七七”纪念号召人民加强团结,加紧生产,为全面反攻而战。
(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阶段:动员群众力量,组织人民武装自己
从全面抗战开始到1940 年底,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初建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七七”纪念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群众力量,组织人民武装自己。全面抗战爆发后,平津相继沦陷,太原失守,晋察冀边区与国家总后方的联系被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政权机关瓦解,“社会秩序紊乱,散兵、流匪乘机活跃,汉奸随时随地欺骗造谣”,“支配了这整个地区,一切是无秩序、破坏和崩溃”[3]209。为克服根据地创建阶段的种种困难,《晋察冀日报》借助“七七”纪念活动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武装自己来建设抗日根据地。
1938 年《晋察冀日报》在“七七”纪念增刊特论上,建议政府和人民对前方获胜的将士报以热烈的崇敬和犒赏,慰劳物品和钱款,并由《晋察冀日报》代收。五台县群众为表示其爱国抗日热情,自动发起慰劳将士运动,民众们“热烈输送食物、用品、银钱以慰劳我前方将士及后方医院之受伤人员”[4],并配图表统计出捐赠的种类和数量。除了物质上的慰问,还有精神上的慰问。1939 年边区各界抗战后援会,号召各界同胞在“七七”二周年纪念日完成两千封慰劳前方将士信,指出“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全是我前方将士拿着头颅和热血换来的”[5],要积极地帮助抗属耕种田地,帮助抗属一切的事物,以加强我抗战力量。几日后,《晋察冀日报》从厚厚的一沓慰问信中选取了四封登载,其中易县的一位小学生写道:“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悲伤,你们给民族争到光荣,受的是极荣誉的伤痕!请你们心中快乐点,你们的创伤不久就会痊愈了。我们全国的青年儿童们,正在挥动小拳头,准备将来和敌人死拼!我们要给国家雪耻,更要给你们消恨。”[6]通过对拥军优抗的宣传,唤醒了边区民众对为国杀敌的将士的崇敬之情,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宣传拥军优抗是为确保边区武装工作更广泛的开展。1939年“七七”纪念前夕,《晋察冀日报》发表的社论《用突击的精神加紧武装边区子弟》指出:“我们就要千百倍地加紧我们的武装工作,充实和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保持和巩固我边区的武装力量。”[7]并决定以抗战二周年的七月作为边区“武装突击月”来庆祝和纪念民族自卫战争的二周年,号召边区子弟兵们用突击的精神加紧武装。“目前武装动员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须要我们拿出十二万分的热忱来努力和用各种方式,鼓动群众抗战热忱。”[8]为加紧武装动员,边区开展武装突击竞赛。各团体积极响应,农救会为超额动员原定战士人数而努力,武装动员部办理战时动员工作,扩大募捐慰劳,组织担架运枪,开展农民武装以配合军队等。在各方的努力下,突击月胜利完成,并在《晋察冀日报》刊登了其所取得的破纪录的成绩,三分区扩大抗先队员1400 多,动员新战士160 名等。刘少奇曾指出:“我们要武装人民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9]202晋察冀政府积极响应这一华北战区的工作经验,在“七七”纪念前后开展自卫队总检阅,检阅边区民众的武装战斗力,并根据检阅结果评定优劣,颁发奖品,加强了自卫队军事训练,提高了政治警觉性和军队战斗力。这一时期通过“七七”纪念,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抗日这面大旗,人民群众就会踊跃地聚拢在这面大旗之下”[10]294,积极参加战斗,努力建设根据地,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
(二)反摩擦斗争阶段:宣传反投降、反倒退,粉碎敌人诱降阴谋
1938 年10 月到1940 年2 月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反摩擦斗争阶段,这一阶段“七七”纪念的主题为宣传反投降、反倒退,粉碎敌人诱降阴谋。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局不断扩大,战线不断延长,长期战争的消耗使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我军方面则恰恰相反,经过抗战的锻炼,作战部队大大增加,敌后游击战争如火开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面对战争的失利,敌人感到极大的不安与恐惧,加紧其在政治上分裂诱降的阴谋,与亲日派和内战挑拨者策划反共活动,达成诱降中国、灭亡中国的目的,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相继制造了数起反共分子围袭八路军,枪杀活埋共产党员及抗日群众团体领袖的惨案。
中共中央在《纪念抗战二周年对时局宣言》中明确指出,当前时局的主要危险为妥协投降与内部分裂。在此形势下,《晋察冀日报》于1939 年7 月7 日发表社论《纪念“七七”坚持长期抗战》,肯定了抗战两年间晋察冀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民运、经济各方面的进步,是敌后坚持长期抗战的模范根据地与有力的支柱,揭示了日军财政经济日趋枯竭、国际地位日行孤立、兵力的使用和消耗迫近最高点的窘境,批判了汉奸、汪派、反共分子破坏民族团结、“反共倒蒋”的阴谋,号召根据地民众:“要洞悉日寇的阴谋毒计和汉奸汪贼的活动方向。我们要明确的认识到:一切‘反共’‘防共’‘限共’‘溶共’‘灭共’的思想和行动都是投降派准备投降的组成部分与具体步骤。我全国同胞,要以最大的努力与最深的仇恨,粉碎日寇汉奸的阴谋诡计,反对那些破坏蒋委员长的威信,破坏国民党,破坏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汉奸腔调与阴谋活动。坚决的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而奋斗。”[11]晋察冀军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为纪念“七七”二周年题字:“热烈回答蒋委员长的号召,把精神总动员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国民身上,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剔除渣滓,挖掉烂肉,扫荡汉奸卖国贼,以底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2]以直观醒目的方式警醒根据地民众根除汉奸,粉碎敌人的诱降阴谋。毛中夫在《纪念七七粉碎敌人在政治上一切新阴谋》中指出:“紧紧的把握住‘坚持抗战’的基本国策和抗战唯一的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点也不能含糊和动摇,在最高领袖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领导下上下一致,万众一心,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胜利第一为武器,粉碎敌人一切在政治上新的阴谋和企图,来纪念这伟大的七七。”[13]抗战后援会在“七七”纪念大会上公布通告,号召边区各团体,响应国府讨伐汉奸汪精卫的命令,今后提高政治警惕性,广泛开展锄奸运动,坚决反对任何妥协投降及一切破坏抗战团结的政治阴谋[14]。此外,《晋察冀日报》刊登国民党官员孔祥熙题为《坚持抗战与自立更生》的广播演讲,详细分析了最近形势的演变,指明抗战获得最后胜利的道路,号召全国人民粉碎敌寇挑拨离间诱降和平的阴谋,精诚团结集中力量完成抗战大业[15]。
(三)反“扫荡”斗争阶段:号召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1941 年初到1943 年底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阶段,这一阶段“七七”纪念的主题为号召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1941 年1 月16 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制定《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并强调肃正的重点在于剿共,彻底进行正式的剿共治安战,配合“蚕食”“扫荡”,以加固其在占领区的统治,并缩小根据地的范围。这一时期敌伪共进行了5 次治安强化运动,大肆屠杀、抢掠、狂烧根据地,企图把根据地变成无人区。
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朱德总司令在抗战四周年之际撰文警醒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的第四年中,日寇一方面对我国采取分裂政策、诱降政策的政治阴谋,一方面对于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大部分兵力进行‘毁灭扫荡’,想在‘反共’上面做文章,以便来欺骗、引诱我国少数不顾民族大义的顽固反共分子,与日寇默契,并进一步‘全面和平灭亡中国’。”[16]除了在军事、政治上的阴谋破坏,日寇还企图利用经济毁灭边区,晋察冀边区政府号召展开全面的“抵制仇货”运动,“大家互相检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保证做到人人不用仇货”[17],在抵制仇货巨潮下,彻底粉碎“经济毁灭边区”的阴谋。1942 年萧克发文《今年的七七》,分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指出德国在欧陆损失严重,日本深陷中国的泥足无法拔出,五年来的巨大消耗势必加紧其在占领区的残暴掠夺,进行空前未有的“扫荡”,并实行与军事进攻相辅而行的一打一拉的诱降活动。面对空前的困难,萧克鼓舞根据地军民:“我们的困难,也是最接近胜利的困难,即现在通常说的‘破晓前的黑暗’。战争本身一般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以弱对强——愈接近胜利则愈困难,但一经克服,就会胜利。我们要以最大的牺牲决心和顽强的斗争才能度过‘破晓前的黑暗’。”[18]在反“扫荡”斗争中,面对敌人残酷的虐害和屠杀,晋察冀人民集体成仁、相率赴义,作出了伟大壮烈的自我牺牲行动。在抗战五周年之际,冀中发文追悼在反扫荡中壮烈殉国的同志,肯定了冀中三纵队在茫茫冀中平原上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伟绩,讴歌了冀中子弟兵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忠贞刚毅的精神,和对民族解放事业无限忠诚,号召将士们在革命的征途中踏着烈士的鲜血奋勇前进,“誓死复仇,这是千百万人的责任,也是千百万人的遗志”[19]。晋察冀军区副主任朱良才在“七七”纪念大会上发表讲演,“号召大家要渡过这最艰苦的两年,必须反对破坏团结的行为,反对苟安、等待、怀疑和悲观失望的心理”。正当全国欢庆抗战六周年纪念时,反共分子以中央通讯社为喉舌,公然叫嚣“解放共党组织,放弃边区割据”,《晋察冀日报》在第一时间发表社论《起来!制止内战!挽救危亡!》,批判汉奸破坏团结抗战,卖国投降的阴谋,动员全民族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团结起来,制止内战,挽救危亡,同时刊登了《加强作战,加强团结》的漫画,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呼吁国共两党加强团结,一致行动起来,坚决粉碎敌寇扫荡。
(四)晋察冀根据地恢复和再发展阶段:号召加强团结,加紧生产
1943 年6 月到1945 年9 月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再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七七”纪念的主题为号召加强团结,加紧生产。敌寇在边区更加疯狂地残酷“扫荡”、封锁和掠夺,使物价不断地上涨,敌后经济愈加困难。因此,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厉行生产运动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克服日渐严重的物质困难,积蓄斗争力量,渡过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实现全面反攻的重要环节,是当前华北全体军民需迫切完成的政治任务。
聂荣臻在抗战六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精兵简政、努力生产,子弟兵在前线上是“拿枪杆的老百姓”,在田庄里是“拿锄头的军人”,军民并肩作战,共同生产,子弟兵和老百姓永远在一起,抗战是为了边区军民自己,生产也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抗战的最后胜利[20]。同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表《抗战六周年纪念告边区同胞书》,号召边区民众“加紧生产,保卫粮食:粮食是咱们的命脉,粮荒更是敌人的致命伤,大家要加紧种苗,多压绿肥,提高农业技术”[21]。1944 年7 月7 日《晋察冀日报》转载社论《在民主与团结的基础上,加强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纪念抗战七周年》,文中号召“敌后的男女同胞们!加强你们的团结,把一切阶层的人民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贯彻中共中央的十大政策”,加紧训练主力军与游击队、加强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工作,努力发展生产等,最后强调:“只有民主与团结,才能使抗战增强力量,才能使中国走上轨道,才能停止目前的敌人进攻、配合将来的全国反攻,也才能建立战后的国内和平合作与国际和平合作的正当关系,否则一切都是没有希望的。”[22]可见,团结是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基础,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的基础,抗战始于团结,更应终于团结。为纪念七月节,行唐召开生产模范座谈会,进行战斗、生产、教育模范的表扬奖励,表彰杜庆梅为该县第一名生产模范,群众热烈呼出“学习杜庆梅,突击压绿肥”的口号,大家信心满满,争取到秋收做突击月的“状元”。1945 年7 月10 日晋察冀边区各界在阜平县城关广场召开盛大的”七七“军民庆祝大会,到会军民万余人,大会提出晋察冀军民当前的三大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全边区军民各界的民主团结,加紧训练边区子弟兵、民兵,提高战斗力,加强对日作战。大会成功动员边区的抗战力量,团结全体军民坚持斗争以配合盟国对敌反攻,使中国早日获得自由解放。这一阶段,通过“七七”纪念报道,动员根据地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大大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热忱,为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历史成效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借助“七七”事变纪念报道,表达了其政治立场,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效。
(一)动员了晋察冀根据地人民积极投身抗战
“纪念活动是动员抗战力量、维持抗战局面的有效方式。”[23]纪念活动所确立的纪念时间和建构的纪念空间,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播过程具有影响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晋察冀日报》充分利用纪念活动的这一特点,以“七七”纪念为载体发出全面抗战的呼声,实现最广泛的抗战动员。《晋察冀日报》通过“七七”纪念展示抗战成绩,揭露敌伪暴行等报道动员边区民众坚持抗战。
《晋察冀日报》每年“七七”纪念时都会刊登边区新四军、八路军的英勇战绩,引起边区军民持续性的关注,形成全民抗战共识。在“七七”抗战一周年之际,邓拓亲自到八路军中采访形成了《伟大豪壮的“七七”纪念大战斗》的通讯报道,共包含《攻毁石景山发电厂 北平顿成黑暗世界》《攻入北水泉堡子敌寇伤亡百余人》等11 篇战况记录,展示了抗战中的阶段性收获,“我们在此次胜利战斗中,得到的还有更重要更伟大的政治上的收获,这一战争的胜利,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24]。1939年《晋察冀日报》在七七纪念特刊中专门用一整个版面刊登华北、华中、华南三个战场的有利局势,为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打下基础。1940 年为纪念抗战三周年共刊登了5 篇各线捷报和战绩报道,统计出八路军参加抗战三年来,同敌人作战二千六百多次,杀伤敌军三十三万八千多,坚持了华北敌后游击战争,拯救了华北一万万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立下奇功[25]。1941 年公布了英勇抗战四年来路西子弟兵、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一一五师、冀中三纵队、一二九师等部队取得的赫赫战功。此后每年“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时,相继发表《坚持华北华中敌后抗战第五周年 八路军新四军发布战绩总结一年间毙伤敌伪十万八千余》《抗战第六年八路军新四军战斗统计》《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七周年战绩》《抗日战争第八年 边区子弟兵战功伟大 作战六千余次收复国土二十六万余方里》的战绩报道,充分调动民众参与抗战的积极性,化宣传力量为战斗力量。八路军的英勇作战打击了敌伪对华北各区的疯狂“扫荡”,扩大了根据地,吸收动员了更多群众加入抗日阵营,壮大了华北根据地的抗战力量。对这些战绩的回顾,总结了战斗的经验与教训,慰藉了战士们疲惫的身躯,可见,《晋察冀日报》通过“七七”纪念最大限度地向外来入侵的敌人展示了有力的民族示威,对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动员全党全民族支持抗战,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晋察冀日报》在“七七”纪念时通过揭露敌伪万恶罪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1939 年7 月7 日《晋察冀日报》统计出从抗战全面爆发至1939 年5 月间的日寇暴行:两年间日寇共计屠杀七十六万四千余人,炸死二十七万八千一百五十余人,奸淫二万七千四百五十余人,烧死五万六千八百余人,活埋二千一百十余人[26]。醒目冰冷的数字,披露了日寇的滔天罪行,直击老百姓内心,激起民众保卫家国、誓死复仇的决心。1944 年抗战七周年接近胜利之时,日军困难严重,深陷死亡的威胁之中,垂死前更加变本加厉的进行敲骨剔髓的疯狂杀戮,镇压抗日人民的顽强反抗,“xx村二十八九岁的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子,无缘无故被敌人用刺刀将肚子割开;高某被敌打得满身紫黑,然后吊在树上用火烧死;xx村彭利桥被敌打得昏迷不醒,放在火上将衣服全部烧毁,把腿上的肉和筋烧的焦黑;xx村壮刘应被敌打死复活三次,用铁耙子从头上挠出脑浆而死”[27]。《晋察冀日报》用大量事实和报道,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奸淫烧杀的行径,暴露了日寇惨绝人寰的侵略本质,日寇对根据地人民所做的种种凶暴荒淫的野蛮罪行,激起了敌占区人民仇恨的怒火,燃起反抗的坚强斗志,自觉地想尽一切可能的方法阻挠日寇的掠夺和阴谋。
(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纪念活动集人、物、语言、文字、行为于一体,具有集中、强烈的表现力量,对于党的形象塑造、权威树立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28]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借助“七七”纪念活动,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承担的抗战责任,申明了党的性质与使命,对于塑造中国共产党不畏牺牲的革命者形象、抗战到底的革命领导者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晋察冀日报》在“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时,发文悼念为民族解放事业战斗牺牲的烈士,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打开边区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新窗口。这些革命烈士包括党的领袖、军队将士、平民英雄等,他们带领边区人民一起克服艰难险阻,冲锋陷阵。1942 年,朱德发表文章追悼抗战五年来牺牲的将士,“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捍国不惜身,伟哉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傅青史”[29]。1943 年抗战六周年之际正值左权同志殉国一周年,潘自力发表文章追悼,“左权同志投身革命事业,十八年来参加了中国三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始终如一,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名将之风,他对民族和人民的忠诚是无可比喻的”,“发扬六年来英勇顽强艰苦创造的斗争精神,向左权同志学习,向左权同志的英勇气概学习,向无数为国捐躯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学习”[30]。千千万万个牺牲的战斗英雄将革命精神内化于行,践行了党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主义精神,显示了党刻在骨子里的的革命者基因,塑造了为追求独立、自由、和平、民主而甘于奉献的革命者形象。
《晋察冀日报》通过“七七”纪念传递和传播党的思想主张和政治观念,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的革命领导者形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刊载中共领导人纪念“七七”的报道约有31 篇,整合党、政、军、民各方力量,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加了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最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旗帜下。1941 年聂荣臻在纪念“七一”和“七七”两大伟大节日时指出,四年前在偌大的晋察冀完全陷入沦亡的境地时,“我党我军负起了祖国人民寄予的重担,从敌寇炮火下收拾起山河,从沦亡的苦海中拯救起同胞,辛勤缔造,遂有今日之边区”,证明了共产党在开辟敌后战场中的领导作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华北敌后和各抗日根据地,也就没有支持全国抗战的力量。1943 年朱德为纪念抗战六周年撰写文章,总结了六年来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收复失地团结敌后人民、打击敌人经济掠夺等方面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指出:“这是我们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必须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我们有办法能够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31]通过这些报道,突出了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积极正面作用,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韧不屈、抗战到底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三)建构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七七”事变拉开全国抗战的序幕,是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资源。保罗·康纳顿曾指出:“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以具象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32]90《晋察冀日报》在纪念“七七”事变时,刊发大量纪念报道,这些文本既是党对自身革命历史的回顾,也是建构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素材。
“七七”事变“形成的记忆资源不同于个人记忆,而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灾难和体验,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33]在抗战一周年之际,《晋察冀日报》在“七七”纪念增刊上刊发回忆类文章《回忆卢沟桥》,重现一年前卢沟桥战斗,“在这些房屋的一角,我看到了英勇的守城的吉星文团长,他是已经负伤了,但枪声并不能动摇他守土抗战的决心,他的精神仍很兴奋,指挥死守卢沟桥宛平城的弟兄”,以“壮哉永定河边骨,犹是守土将士魂”来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34],强化民众对一年前日寇罪行的记忆,激发根据地军民奋勇杀敌的斗志。彭德怀为纪念抗战六周年撰文,回忆了华北日寇四易统帅企图征服华北,却遭我军顽强英勇抵抗的抗战历程:“事实证明:自三九年起,黄河即被封锁,我军与大后方隔绝,孤悬敌后,粮弹两缺,靠着自己生产和民众协助,解决了粮食、被服,依靠指战员的英勇攻袭敌之据点堡垒以及反扫荡之胜利,夺取了敌人无数弹药武器,补充了自己。正因为如此,才能屹立敌后,坚持六年。”[35]这些史实的呈现,激起根据地民众继承先烈革命理想的热情,塑造了抗战将士强大的革命精神,为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基本框架。
历史记忆与集体记忆关系紧密,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36],而“保存历史记忆关键是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37]《晋察冀日报》以“七七”纪念为契机,总结历史经验,服务于抗战现实。1943 年7 月9 日,《晋察冀日报》转载聂荣臻为《解放日报》七七纪念特刊而作的《敌后六年之一得》一文,总结了六年来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包括游击战与运动战相辅,开展全面性之总力战、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动员组织武装广大人民、团结乃战胜敌人之唯一武器、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统一战线等,“六年敌后经验告诉我们,在敌后抗战之军队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成功者即本上述之精神,失败者反是”[38],以六年之经验,启迪今后抗战反攻阶段之对策。林枫回顾了晋西北根据地六年来所走的艰难历程,简要举述了关于晋西北民兵、生产建设、民主建设三方面的抗战建国工作的经验,指出:“我们仍要遵循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团结抗战,团结建国’的方针,加倍努力的工作和战斗下去。坚决的依靠群众,彻底的整顿三风,发展经济建设,贯彻民主精神,则一切困难一定可以克服,并一定可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39]《晋察冀日报》以“七七”纪念为载体,对历史经验进行回顾总结,不仅强化了民众对革命的历史记忆,“而且建构了关于纪念对象的历史知识”[40]377,传播了价值观念,升华了民族情感。
四、《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报道的新时代启示
总结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对“七七”事变的纪念报道,为新时代纪念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坚守人民立场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在纪念“七七”事变时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在纪念内容上,体现人民对于抗战的重要作用。聂荣臻在抗战六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如果没有敌后几年的抗战,没有敌后军民的英勇牺牲,全国的坚持抗战是没有今天的局面的。我们牵制了敌人在中国战场的半数兵力。”[41]肯定了人民在敌后反“扫荡”和蚕食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纪念形式上,“采用真正为群众所讲的和懂得的通俗的群众思维结构和语言”[42]72,为使老百姓愿意读,读得懂,《晋察冀日报》关于“七七”纪念的报道文字通俗易懂,使用了不少短句和方言,刊登插画、童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并在《老百姓》副刊上专门刊登边区百姓为“七七”纪念而作的文章,传达老百姓的声音。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努力,战胜法西斯不但是确定的,而且是不远的了”[4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44]6人民立场是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在人民,魂在人民,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七七”纪念的组织领导者是党,主要参与者是人民群众,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搭建了重要平台。因此,党在组织纪念活动时,要时刻坚守人民的主体地位,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共鸣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既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也要选取群众乐于接受的纪念形式,扩大纪念活动的受众群体。
(二)坚持党性原则
恩格斯指出:“在国家里报刊都体现着其自身政党的观点,它永远不会偏离自身政党的利益。”[45]209《晋察冀日报》在纪念“七七”时对党性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严格的要求,以“七七”纪念为契机,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各方力量团结抗战。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为纪念“七七”事变共登载了党的宣言通告27 篇,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对党的通电慰问27 篇,中共领导人撰写的纪念文章31 篇,这些文本真实传达了党在根据地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面对根据地盛行“亡国论”“速胜论”两大言论,宣传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持久胜敌,是唯一正确的方针”“加强地方武装,广泛的开展群众游击战争,配合部队,严厉打击敌人”[46]。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把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华北敌后切实的执行”[47]。
《晋察冀日报》对“七七”事变纪念报道时,“切实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正确政策”,“使群众从报纸上了解党的一切主张”[48]157。中国共产党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44]10,党兴则国兴,党强则国强。中国共产党作为“七七”纪念活动的发起者与领导者,应充分利用“七七”纪念载体,把握“七七”纪念资源。在宏观方面,掌控纪念活动的全局,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通过“七七”纪念宣传、阐释中共的领导作用与地位,回顾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史,弘扬抗战精神,展现现阶段国家发展成果,充分表现中共的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在微观方面,落实“七七”纪念的细节,捕捉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特点,并与纪念活动巧妙结合,汇成温暖人心的小设计,吸引群众参加,扩大纪念成效。
(三)创新纪念活动的表达方式
列宁指出:“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49]244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七七”纪念报道承担的主要任务为动员晋察冀根据地全体军民参与抗日。为完成这一任务,《晋察冀日报》丰富纪念活动的形式,采取发表社论、纪念文章,转载宣言通告,刊登漫画、口号,开辟纪念增刊等形式多样的报道方式。同时,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纪念的主题,明确不同阶段的抗战任务,丰富纪念的内涵,增强纪念的价值,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党的历史记忆。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50]708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客观评价历史,是开展“七七”纪念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潜滋暗长,歪曲党的历史,抹杀党的功绩的事件常有发生,企图将党史娱乐化、庸俗化,来削弱民众对主流价值的认同,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中国共产党可以利用“七七”纪念,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在继承中与时俱进,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同时根据现实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如今我国已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七七”纪念应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纪念形式是展现“七七”纪念内涵的外部条件,进一步创新纪念活动形式,有利于扩大纪念活动的覆盖面,增强纪念活动的影响力。新时代“七七”纪念形式应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党报党刊的宣传渠道外,使之与网络新媒体和高新技术手段结合:第一,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调动广大民众的参与度;第二,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挖掘党史故事,传播时代正能量;第三,利用AI技术,举办线上展览,实行沉浸式参观学习,丰富群众情感体验。
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华北敌后空前残酷的斗争中,《晋察冀日报》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七七”事变纪念报道话语,丰富“七七”事变的纪念报道形式。借助“七七”纪念这个契机,宣传党的政治立场,动员民众投身抗战,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锋形象,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助推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51]97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应认真总结“七七”纪念的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挖掘其当代价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注释:
(1)李强《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七七事变的纪念报道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22 年第20 期,第109-112页。
(2)范子谦《抗战时期“七七”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党报的舆论聚焦——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6 期,第41-49 页。
(3)张义成,刘洪英《国共有关抗战问题表述方面的比较研究——以<新华日报>国共两党“七七”纪念文章为对象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15 年第8 期,第96-101 页。